,,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二大地測量隊,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地面沉降已成為十分嚴重的全球性地質災害之一[1],它是指受自然和人為等因素綜合影響,導致地下松散地層固結壓縮,使地面高程不均勻下降的環境地質現象[2-4]。目前我國很多城市因工業和生活的需要長期對地下水、礦產等資源過度開采,致使地面出現不同程度的沉降,給城市建筑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隱患,可能會造成巨大經濟的損失[5-7]。魯西南地區煤炭資源豐富,是我國的重要能源基地。因長期的采掘固體礦產,引起大面積非均勻地面沉降,造成了城市建筑、土地資源不同程度的破壞,嚴重威脅了該地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8-11]。因此,針對該地區進行周期短、精度高、覆蓋面積廣和準實時的地面沉降監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11-13]。
目前地面沉降監測方法主要有InSAR、水準測量和GPS等[14-15],其中水準測量和GPS方法得到的結果不連續、覆蓋率低[16-17],而基于InSAR技術的沉降監測方法,不僅不受天氣影響,而且能快速獲取瞬時、大范圍、連續沉降數據,同時可獲取歷史形變數據,其精度可以達到毫米級,在地震監測和地面沉降監測等方面被廣泛應用。由于時空失相關和大氣延遲的影響,常規的InSAR技術測量精度較低,使其受到很大限制[18]。隨著技術的發展完善和數據積累,時間序列的InSAR分析方法如永久散射體干涉測量(PS-InSAR)、小基線集技術(small baseline set, SBAC)在地面沉降監測領域逐步取代了常規的InSAR技術,成為獲取地面沉降的主要手段,并能夠探測長期累計地面沉降的發展規律[4-6,19]。
本文遴選SBAS技術開展魯西南地區在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間的地面沉降研究,得到垂直方向上的累計沉降量分布及年平均沉降速率。本文重點探討SBAS技術在監測大范圍地面沉降的可靠性,分析魯西南地區地面沉降現狀及對道路的影響,其結果可為當地政府在防災減災決策方面提供數據參考[9,20]。
魯西南地區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南靠江蘇、安徽,西鄰河南,北鄰河北,主要包括菏澤、濟寧、棗莊等地區。它的大地構造處于靠近郯廬斷裂的華北板塊一級構造單元東南緣,南以韓臺斷裂為界,北東向以聊考斷裂為界,區內中新生代斷層較發育,斷層相互改造與切割,形成了多個煤田,其中現今開采的主要煤田有:兗州煤田、濟寧煤田、巨野煤田、濟東煤田、黃河北煤田、新漢煤田和藤縣煤田等。魯西南地區中,濟寧市是全國重點開發的八大煤炭基地之一,已被列入采煤塌陷地治理示范基地和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示范市。
本文選擇研究區內2016年8月5日至2017年8月24日期間獲取的Sentinel-1雷達影像,14期,C波段,分辨率為5 m×20 m。監測范圍如圖1所示,覆蓋面積約4.3×104km2。此外,為了消除地形相位影響,下載了監測區美國航天飛機獲取的數字高程模型數據(SRTM DEM),分辨率約為30 m。
文獻[21]提出的SBAS技術,有效地削弱了空間失相干問題,提高地表形變的監測精度和時間分辨率[4,14,22]。它將同一研究區的多期SAR影像,依據時間基線和空間基線的條件組合成若干個小基線集合,再利用最小二乘(LS)方法,獲取每個小基線集合的地表形變時間序列,最后利用奇異值分解(SVD)方法將若干個小基線集聯合起來進行求解,從而得到研究區內整個觀測時間的時間序列地表形變信息[6]。
SBAS方法原理為:假設在時間t0,t1,t2,…,tN之間收集到研究區N+1幅雷達影像,根據時間和空間基線條件,組合成L個小基線集合下,形成M幅差分干涉圖,M滿足條件如下
(1)
對于第i幅干涉圖上任意像元(x,y)的干涉相位為
δφi(x,y)=φ(tB,x,y)-φ(tA,x,y)≈
4π[d(tB,x,y)-d(tA,x,y)]/λ
(2)
式中,λ為雷達波波長;φ(tA,x,y)和φ(tB,x,y)分別為tA和tB時刻對應的相位;d(tA,x,y)和d(tB,x,y)為相對基準時刻t0的雷達視線向的地表形變量。
假定干涉處理時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主影像時間序列IE=[IE1,IE2,…,IEM],輔影像時間序列IS=[IS1,IS2,…,ISM],且IEi>ISi。全部的差分干涉相位為
δφi=φ(tIEi)-φ(tISi)i=1,2,…,M
(3)
用矩陣表示為
δφi=Aφ
(4)
式中,A矩陣為M行N列矩陣,A矩陣中每行有兩個非零元素(1和-1),表示干涉圖,每列表示對應時期的雷達影像。
當M≥N,系數矩陣的秩為N,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得

(5)
當矩陣A的秩小于N時,式(5)中方程系數矩陣ATA秩虧損,使方程解無數。因此為了有效解決這種現象,利用SVD方法求解在最小范數意義上的最小二乘解φ。
采用SVD方法對相位進行求解,得到不連續的形變結果。基于此,將其轉變為相鄰影像獲取期間內像元點沿LOS向的平均速率
(6)
將式(6)代入式(4)得
(7)
式中,B為M×N矩陣,對于第i行,位于主從影像之間的列B(i,j)=(tj-tj-1),其他情況為B(i,j)=0。此時對B進行奇異值求解,求取最小范數意義下的LOS方向的相位平均速率,聯合沉降模型估算DEM誤差,再對各時間段的沉降速率進行時間域上的積分,得到LOS方向上時間序列的形變量,最后根據入射角,將它們轉為垂直方向上的形變速率和時間序列的累計形變量。
利用SBAS技術獲得監測時段內魯西南地區在垂直方向上的累計沉降量(如圖2所示)。可知,2016年8月—2017年8月魯西南地區地面沉降的區域主要分布在鄆城縣、金鄉縣和單縣的主城區及其周邊、兗州市礦區和蒼山縣西北部,最嚴重沉降區域位于鄆城縣主城區域(鄆城縣位于巨野煤田開采區內),2016—2017年累計下沉達141.22 mm。萊城區及其周邊、泰山區及其周邊和梁山縣西南部呈上升趨勢,上升趨勢最大區域位于萊城區,累計上升164.24 mm。
為了驗證SBAS監測成果的準確性,本文研究收集到監測區域同期51個二等水準點,將51個水準點結果與SBAS監測結果進行對比(部分見表1)。經對比分析發現SBAS沉降監測結果相對于水準測量成果的中誤差5.73 mm,其吻合程度較高,精度可達到毫米級,滿足精度要求,同時證明了SBAS的監測精度能夠滿足大區域地面沉降監測要求。

表1 水準測量結果與SBAS監測結果對比分析mm
由魯西南地區地面沉降速率(如圖3所示)發現,魯西地面沉降分布范圍較廣,局地沉降較為嚴重,形成了若干沉降漏斗,主要沉降中心有:鄆城縣(A),最大沉降速率為-134.06 mm/a;兗州市礦區(B),最大沉降速率為-61.65 mm/a;金鄉縣(C),最大沉降速率為-50.02 mm/a;單縣(D),最大沉降速率為-46.22 mm/a;蒼山縣(E),最大沉降速率為-58.31 mm/a。
參照北京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研究成果[23],對魯西南地區地面沉降危險性進行分區評價。結果顯示,沉降嚴重區(超過-50 mm/a)的面積為93.92 km2,較嚴重區(-50~-30 mm/a)的面積為274.37 km2,一般區(-30~-10 mm/a)的面積為2 817.28 km2,輕微區(不超過-10 mm/a)的面積為38 822.6 km2,這表明魯西南地區地面沉降總體較為嚴重。
3.4.1 對公路影響
目前監測區有多條主要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和縣道。將公路矢量數據與地面沉降危險性分區圖疊加(如圖4所示)。分析表明,在地面沉降嚴重區,高速公路分布1.35 km,國道分布10.05 km,省道分布27.24 km,縣道分布8.3 km;在地面沉降較嚴重區,高速公路分布15.81 km,國道分布19.47 km,省道分布41.1 km,縣道分布23.73 km;在地面沉降一般區,高速公路分布174.86 km,國道分布168.52 km,省道分布483.4 km,縣道分布383.78 km;在地面沉降輕微區,高速公路分布2 091.31 km,國道分布1 603.54 km,省道分布4 229.72 km,縣道分布4 971.4 km。這表明魯西南地面沉降對公路影響較大,針對分布在地面沉降嚴重區內公路要進行長期、高頻監測,避免發生安全事故,造成巨大損失。
3.4.2 對鐵路影響
監測區擁有多條鐵路,將鐵路矢量數據與地面沉降危險性分區疊加(如圖5所示)。分析顯示,在地面沉降嚴重區,無鐵路穿過;在地面沉降較嚴重區,鐵路分布4.03 km;在地面沉降一般區,鐵路分布103.87 km;在地面沉降輕微區,鐵路分布1 004.76 km。這表明,魯西南地面沉降對鐵路影響較小,整體較為安全。
本文利用2016年8月—2017年8月獲取的14景Sentinel-1雷達影像,采用SBAS技術,提取了魯西南地區地面沉降信息,并從地面沉降分布、精度評價及其影響等方面開展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2016—2017年魯西南地區地面沉降嚴重,且覆蓋范圍較大;通過SBAS監測成果與水準測量成果對比分析,中誤差為5.73 mm,驗證了利用SBAS技術進行大范圍地面沉降監測成果的準確性;其中鄆城縣、兗州市礦區、蒼山縣、金鄉縣和單縣沉降較為嚴重,最大沉降漏斗為鄆城縣主城區,沉降速率達-134.06 mm/a;地面沉降對各類公路影響較為嚴重,也對鐵路有一定影響。今后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鄆城縣、兗州市等沉降較為嚴重地區進行長期、高頻的監控,防止地質災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