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輝
(濟寧市泗河管理處,山東 濟寧 272100)
泗河又稱泗水,發源于蒙山太平頂西麓,屬淮河流域,是典型的季節性河流,河水主要由降水補給,汛期集中在7~8月,常形成洪澇災害,南四湖以上干流全長約159km,流域面積約2360km2,多年平均徑流量約5.30億m3,流域共有30余條干支流組成,流域內的大型水庫有尼山水庫,中型水庫有華村水庫、賀莊水庫、龍灣套水庫,小(1)型水庫有23座,小(2)型水庫有178座,塘壩有758余座。流域地貌屬低山丘陵與平原連接地帶,地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降低,低山丘陵區高程在50~100m,平原區高程在35~60m。泗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量約為2.5億m3,地下水資源量約為3.5億m3。泗河干流水質自上而下逐漸變差,污染較為嚴重;上游4座大中型水庫水質較好,污染很輕或基本無污染。
泗河流域防洪標準普遍不足20年一遇,防洪標準偏低,部分河段無堤防。河道蓄滯水能力不高,水流下泄速度較快,加上沿線水資源缺乏、地下水開采利用過度,導致河水補給地下水,進一步導致河道水流減少。堤防局部殘缺,彎道沖刷嚴重,河勢易變化形成險工。河道納污能力不足,自凈能力較差,沿線企業年排放量約3100萬t,年COD排放量約9500t,而已建和新建的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有限,不能保證全部污水均處理后達標排放,因此,泗河干流水質不達標。由于河道水流減少、地下水位降低和污染加重,導致流域沿線的生物多樣性削弱,加上河道及兩岸的開發,使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現有堤防斷面單一,面板或護砌多為混凝土或漿砌石材料,影響美觀和生態。
本次河道規劃范圍自賀莊水庫至南四湖,全長約138km,河道寬度110~1300m。
堅持統籌規劃、科學布局,防洪安全和生態安全并重,建管并重,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生態和景觀建設相統一,工程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規劃原則。規劃應考慮防洪、水源調度、生態、環保、景觀、人文、經濟效益等方面,注重水質凈化和生態環境保護,構建人水和諧的生態環境,處理好沿河人民群眾與建設投資方的利益分配,建立可持續的投融資體系,以現有河道管理單位為基礎,根據生態河道管理的要求,探索并形成以行政管理、資產管理、市場等聯合運行的管理模式。
泗河生態建設規劃策略是明確以河道生態保護治理為中心,堅持河道生態保護和人文關懷為基本點,強調綠色、藍色和文脈網絡統一協調。結合沿河城市發展,重點規劃了5個重要景觀節點,三大生態濕地公園,10個生態濕地,還有對河道兩岸進行大規模的生態建設,將生態建設工程劃分為重要景觀節點區、重要生態濕地片區、生態濕地點和沿河生態綠帶等4個功能區。
1)泗水縣泉林鎮濱水景觀帶:該景觀帶規劃建于賀莊水庫以下、泉林鎮西北的泗河干流河道上,長度約3.8km,為大型景觀帶。結合泉林風景區的保護和發展,將郊野休閑作為該景觀帶的主要特色,適當布置木結構、竹草結構等簡潔的亭廊水榭、碼頭、棧道、花架,打造水曲岸折、大樹成林、洲島星羅棋布的郊野生態。盡量保留現狀的耕地和林帶,采用補種鄉土植物、設計與周邊地形連接的丘陵,將過去孤立的林帶聯系起來,加強對原有場地及其內的植物群落的保護。
2)泗水縣濱水景觀帶:該景觀帶規劃建于泗水大閘附近的泗河干流河道上,長度約11km,為大型景觀帶。結合泗水地方特色以及沿河已建水利工程,將城郊休閑作為該景觀帶的主要特色,適當布置水車、觀光廊道、游船碼頭等。采用透水材料在泗水這一岸平坦的地帶鋪筑修建一座生態廣場,廣場整體設計融合京杭大運河古代漕船的造型,命名為“臨風揚帆”,寓意泗水的發展如揚帆起航的輕舟前程似錦,廣場上再修建以運河為特色的浮雕墻、展示長廊、名人雕塑,在臨水一側布置親水平臺,在水中布置音樂噴泉,形成歷史人文景觀、水景觀等,滿足人們了解歷史和親近自然的需求。
3)曲阜市濱水景觀帶:該景觀帶規劃建于曲阜西北方向的泗河干流河道上,長度約9km,為大型景觀帶。結合曲阜城市未來發展方向、孔子文化以及地方特色,將城市濱水休閑公園作為該景觀帶的主要特色。作為孔子故鄉,應充分體現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孔子的《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為主體分別布置6座廣場,采用展覽體驗長廊、雕塑、景墻、生態鋪筑等手法,營造孔子的儒家思想精髓和深厚的歷史氛圍,強化六經所表達的主題。
4)兗州區濱水景觀帶:該景觀帶規劃建于兗州市區段的泗河干流河道上,長度約14.4km,為大型景觀帶。結合兗州污水綜合整治和生態城市建設以及地方特色,將城市濱水休閑公園作為該景觀帶的主要特色。該景觀帶緊鄰兗州市區,需要充分考慮人們觀水、親水的需求,采用現代設計理念,打造遠望觀景、近望觀水、臨水親水的3個不同高度的臺地和親水平臺,滿足能根據水位變化形成多層次的、內容豐富多彩的濱水休閑場所。
5)泗河入湖口濕地公園:該濕地公園規劃建于入南四湖口及上游的泗河干流河道上,長度約2.4km,為大型濕地公園。結合泗河入南四湖口行洪和景觀方面的需求,將濕地公園作為入湖口兩側的主要特色。該濕地公園與南四湖相連,河道較為狹窄彎曲,利用濕地、灘涂、密林、草地等,并結合布置草亭、木棧道、水榭、游船碼頭等,為群眾提供觀水、親水休閑、野趣十足的游覽路線和濕地生態環境。
沿河規劃了三大濕地公園,分別是金莊生態濕地公園、龍灣店生態濕地公園、柳溝生態濕地公園。這三大濕地公園充分地利用了泗河兩側現有因煤礦開采的采空塌陷區形成的湖面作為生態濕地公園的主體,以睡蓮、水蔥、荷花、金魚草、伊爾藻、輪葉黑藻等水生植物和魚類、水生軟體動物等形成生態系統的基礎,以開敞的自然空間吸引動物并逐漸擴展植物種類和群落,提高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有效提高濕地水體和土壤質量,恢復沿河因采礦破壞的生態環境。
通過對泗河生態河道建設規劃設計的研究,河道應綜合利用河道生態建設的原則、理論和技術,在保證河道行洪安全、航行安全等前提下,恢復河道自然形態,采用不規則的復式斷面形式形成多級平臺,滿足各水位下人們親水的需要,以此規劃設計了五大景觀帶和三大濕地公園,將泗河規劃成“水清、岸綠”的生態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