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業友
(臨沂市岸堤水庫管理處,山東 臨沂 276217)
沂南縣黃埠灌區設計灌溉面積5000hm2,設計引水流量4.5m3/s,為丘陵灌區,受益區域為張莊鎮、磚埠鎮以及青駝鎮的部分村莊,灌溉制度為按區域輪灌模式。干渠全長12.71km,6條支渠全長24km。該灌區水源為引東汶河水,在張莊鎮北黃埠村西汶河上建有攔河閘一座。
黃埠灌區由于1996年底建成運行,干支渠以梯形土渠為主,干渠樁號0+000~1+350段為漿砌石重力式擋土墻,鋼筋混凝土三鉸拱蓋板,上部覆土的暗渠段,樁號4+160~8+910段為漿砌石防滲渠道,其余干渠段及支渠均為土渠,干渠上共有2個節制閘,6個分(引)水閘,4座倒虹吸。
該灌區處于丘陵地區,以干渠段影響區域劃分,樁號0+300上游區域,全部為提灌,以種植小麥、玉米、地瓜、花生等為主;樁號0+300~9+100段,渠道左岸區域,以種植冬暖式大棚蔬菜為主,右岸區域,以種植冬小麥,玉米,部分村莊種植冬暖式蔬菜大棚;樁號9+100以下區域,左岸區域以種植蔬菜大棚為主,右岸以花生,林果業為主。
黃埠灌區由沂南縣投資興建,產權歸沂南縣政府,灌區管理單位是臨沂市岸堤水庫管理處,渠首攔河閘管理單位為臨沂水務集團,產權與管理單位脫節,造成管理單位和產權單位都沒有對灌區投入的積極性,也不利于申請財政資金支持,渠道及渠系建筑物都沒有開展確權劃界工作,產權界限不明確,管理單位的日常管理很被動。
灌區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均為20世紀90年代末建成,老化失修,干支渠“跑冒漏”非常嚴重,干支渠上的閘涵、渡槽、倒虹吸很大一部分已不能用或者不能完全發揮作用;渠道和倒虹吸淤積嚴重,各種雜物得不到有效及時清理。渠道及渠系建筑物設計標準低,矩形防滲渠段為地上渠,渠底防滲措施缺失,底部滲漏嚴重,個別渠段甚至存在貫通性漏洞;沙壤土土渠滲漏嚴重,造成整個灌區水的有效利用率非常低,農田得不到有效灌溉。
灌區采用大水漫灌、輪灌的灌溉制度已經不適應種植結構的變化。灌區以冬暖式蔬菜大棚種植為主,漫灌容易泡塌大棚的土坯墻,無益而且有害。西部山區的林果,以提灌為主;花生種植區以座種點播為主,所以,灌區灌溉制度必須做出調整,以適應種植結構的變化。
黃埠攔河閘同時擔負城市供水和灌溉用水的雙重任務。臨沂城一期引水流量1m3/s,常年引水;當灌區農業灌溉提閘引水時,由于引水流量較大,幾個小時后閘前水位就會降低,不能滿足城市引水的閘前水位要求,需要關閉灌區引水閘,下游老百姓只能在田間地頭等水。等閘前水位蓄至正常水位,再給灌區放水,水源供水矛盾異常突出。
灌區斗、農、毛渠配套不完善,支渠上的斗門大部分沒有門體,出水無法控制,田間斗、農、毛渠布置不合理,斗門出來的水四處漫溢,大部分進了排水溝,灌溉水利用系數很低。田間工程配套不完善,使得灌區某些地塊有水用不上。
為了使灌區發揮應有的作用,為灌區的內老百姓真正受益,需要產權單位和管理單位認真協商,把灌區管理權交給產權單位,做到有權有責,有利于有效管理和灌區長遠發展。臨沂水務集團作為城市引水供水的管理單位,應該制定詳細的切實可行的配水方案,保證用水雙方的水源供應。產權管理權統一后,由沂南縣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抓緊實施黃埠灌區確權劃界工作,明確管理范圍,使灌區管理權責清晰,讓管理單位的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增加灌區各級資金的投入,根據種植結構的變化,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對于蔬菜大棚區,渠系的設置以補充地下水為主;對于西部林果種植區,以發展微灌等節水灌溉為主;對于旱季作物種植區,在斗渠以下多設置提灌水池,為群眾點播、座種、抗旱提供方便。加快完善黃埠灌區田間工程續建配套及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工程建設步伐,使灌區盡快發揮作用,提高水利用系數,保證農民用水戶在干旱季節有水可引、可澆、可灌,改善當地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促進灌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灌溉制度必須適應種植結構的變化,根據作物分布選擇合適的灌溉方式。對于蔬菜大棚種植區,應該在斗、農渠布置時,使灌溉水流入附近汪塘、排水溝,補充抬高地下水位,采取定期供水的方式;對于林果種植區,灌溉方式以滴灌、噴灌、微灌為主,在果品生長期內保持渠道內小流量長期有水;對于西部丘陵以旱季作物為主的區域,應該按季節供水,保證群眾用水需求。
針對黃埠攔河閘在城市供水和農業灌溉水源方面存在的矛盾,灌區管理單位應根據灌溉需要,提前做好用水計劃并提出用水申請;攔河閘管理單位應該在接到灌區用水申請后,立即根據灌區用水計劃和城市供水要求,確定用水量和用水時間,向上游岸堤水庫報送攔河閘用水計劃。灌區灌溉時,黃埠攔河閘得到岸堤水庫來水的及時補充,使閘前水位不降低,臨沂城市供水和黃埠灌區灌溉用水都能得到保障。
一是通過對干、支渠工程進行節水改造和續建配套,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多用先進的渠道防滲措施和灌溉技術。統一規劃,配套斗渠以下田間工程,斗農毛渠的設置要合理,斗農毛渠都要采取適當的防滲措施,提高田間水利用系數。二是在冬暖式蔬菜大棚種植區建設以補充地下水為主的渠系工程,使大棚機井保證有水可用,促進高效農業發展。三是在林果種植區大力發展微灌技術,采用壓力管道將水輸送到每棵作物的根部附近,合理設置抽水前池和低壓管網。四是在西部旱季作物種植區合理設置斗毛渠和蓄水池,從斗、農渠直接為蓄水池供水,蓄水池的設置點要多,面要廣,保證移動式提灌設備用水。五是合理利用水資源,根據灌溉區域及灌溉對象確定灌溉用水定額,實現灌區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格局,推進灌區發展;制定合理的供水用水方案,使灌區走上良性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的富裕增收,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