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華文
(沂水縣久遠水利水電建筑安裝有限公司,山東 沂水 276400)
沂水縣位于沂蒙山區北部沂山山脈南側,總面積2434.8km2,境內有大小河流622條,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66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7.62億m3,全縣人均占有水資源量680m3,屬嚴重資源型缺水地區。沂水縣堅持走“溝引提灌、以井保豐、以河補源”的路子,主要是對一些小型河流進行行了重點整治,攔蓄了部分水源,建設了一大批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業灌溉體系,據統計,全縣現有大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140座,塘壩1136座,水電站5座,電力提灌站320座,機電井126557眼,蓄水池3160處,水窖10530個,其它小型工程設施1000多處,有效灌溉面積達4萬hm2。
目前,全縣現有灌溉排水設施大多建于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普遍存在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減等問題,報廢工程多,服務農業和抗災的能力日趨減弱,農田灌排“最后一公里”問題日益突出。農村近90%的小灌溉渠道都是土渠,有的渠段滲漏、阻水等現象嚴重,特別是一些集體經濟收入較差村莊的水利設施,因資金匱乏,一直無力維修。
村莊自籌資金和農民投工投勞比較困難,一些可以自行修復的農村水利設施也沒有修復;各級農田水利建設不能滿足現實需要;部分村莊河壩被水沖毀,一直未修復,影響了工程效益的發揮;有些病險水庫未進行除險加固,無法蓄水,旱災頻繁發生,經濟效益和防洪效益都得不到發揮。
當前,農村社會結構、農業發展方式和經營形式正在發生變化,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同時,農民收入結構發生顯著變化,非農收入比重明顯上升,農業效益比較低,農民參與興修水利的積極性不高,農田水利投入政策、組織方式、管理模式都面臨新的挑戰。另外,多數群眾算經濟賬,不主動或被動灌溉,導致農業經濟效益普遍較低。
沂水縣農業節水發展相對滯后,絕大部分村莊存在大水漫灌現象,水資源利用效率效益不高,水資源不足與灌溉用水浪費并存,與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差距比較大。雖然建設了大片現代節水工程設施,但整體上還處于較低水平,加之山丘面積較大,丘陵地較多,截至2018年底,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605。
建立健全以公共財政為主的多元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保證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的資金需求。繼續落實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政策,爭取2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確保足額計提、定向使用,充分發揮資金效益。完善金融支持政策,通過直接、間接融資方式,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進一步加大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
加快推進已納入國家山洪溝治理規劃的峙密河流域工程的治理,爭取年內完成工程立項審批并開工建設;加快第一、二批全縣重點病險塘壩除險加固工程建設進度,爭取在2019年汛期前完成除險加固任務;積極實施2014年度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建設,提高農田灌溉水平,增加有效灌溉面積,提高農業抗御干旱災害能力;建立縣級山洪災害防治的非工程措施體系,基本消除影響防洪安全的突出隱患。
通過充分發揮鄉鎮政府、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民用水戶協會和農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以明晰工程產權為核心,以保障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為根本,以保證工程安全運行為前提,以落實管理權、搞活經營權為重點,放開建設權,出讓資產權,轉換經營權,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及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管理的積極性,發揮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效益,促進全縣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目前,沂水縣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已編制完成,利用2~3年時間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水利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工程建設效益。
制定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規劃,適時出臺“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方案,發動各鄉鎮積極利用“一事一議”政策,因地制宜地建設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有效提高全縣特別是山丘區農田的灌溉和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制定出臺財政獎補政策,積極使用上級財政獎補資金,引導各鄉鎮進行河道整治、塘壩整修等農田水利基本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