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弋 胡文薈
(大連理工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4)
表皮獨立的前提是信息時代的建筑表皮呈現紛繁復雜的景象,主要體現在表皮的媒體化和生態化兩方面。其中,建筑表皮的媒體化要求通過表皮產生多種多樣的創作主題,這使得表皮開始打破平面的束縛,利用色彩、材料質感、構件裝飾物來突出自身的形式,經歷大大小小建筑思潮的洗禮,不斷消解重構,實現演變與更替。建筑表皮的生態化則需要表皮與更多生態元素融合,為實現降低冷熱能耗、能源回收循環利用、改善空氣品質等種種生態命題,功能構件與裝置通過設計和技術與表皮結合。審美的表現與技術的結合都對表皮提出了更多的功能要求,使表皮不再是一個簡單純粹的界面。表皮逐漸產生了自己的結構以應對復雜的變化,并開始具備三維的特征。針對建筑表皮從二維界面向三維物體的體化現象,本文從表皮歷史發展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與解讀。
如果說將天然形成的洞穴作為表皮的起點,那么這種最原始的表皮完整而單一,它是自然物體本體,自身沒有任何明確的界限。為了滿足首位生存需要而被人們使用,使內外環境能夠得到分隔。此時的表皮雖然是有厚度的三維物體,但其作用卻是二維的界面。
與外部環境接觸的一面傳遞無意識的視覺信息——彰示住所的存在,或者有意識的視覺信息——原始人類通過掩飾偽裝住所使其不易被野獸發現侵襲。這是原始表皮與外部的作用聯系。與內部環境接觸的一面同樣傳遞視覺信息,洞穴內壁上壁畫可以表現原始人類已經有意識地作用表皮內層產生視覺聯系。而凹凸的洞穴內壁也介入了人們的生活空間,起到原始家具的作用,放置生活工具,這體現了原始表皮與內部的作用聯系。
森珀《建筑四元素》中就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他認為在原始時期,建筑表皮發生了從單一空間圍護結構到包含覆層的復合墻體的轉換。從表皮的體化角度出發,表皮從單一的空間圍護結構向復合的空間圍護結構轉化,這是表皮體化發展的開始。
在原始時期到古典時期的漫長發展歷程中,表皮逐漸形成并完善了自身的結構組成,各組成部分的作用與相互之間的聯系也愈發清晰明確:表皮外部從原始時期掛毯、灰泥及其他類似物的覆蓋到利用彩繪、雕刻等表現方式的加以突出,表達的視覺信息的目的從對野獸的防御逐漸轉向了對人的審美,其材料、色彩、形式的設計形成了建筑外觀上的表現風格與特征。這一時期的表皮中部同樣是建筑的結構體,主要起承重作用,從物質本體和精神表現兩方面對建筑表皮的外部和內部進行約束與控制。內外部環境貫通的聯系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人們逐漸重視門、窗等開口部的設計,有意識地控制風、光、熱的傳遞,從滿足生存需要轉向舒適度的追求,甚至藝術的追求。
藝術與技術在漫長的歷史中著眼于建筑表皮各組成部分本身的發展,內部和外部以雕刻、裝飾為代表,中部以材料、構造方式為代表。表皮自身的結構組成和各組成部分作用聯系沒有發生本質改變,這種古典的建筑表皮持續了很長時間。
現代主義開端,建筑表皮發生了第二次體化——從古典立面向現代建筑表皮的轉變,使表皮從附屬走向了獨立。
技術為這場變革打下了的物質基礎,其中最至關重要的兩點是框架結構的發展與玻璃制造的成熟??梢哉f是框架結構的發展使表皮的中部得以與建筑承重結構體分離,從而使“實心”的表皮中部變成“空心”,雖然它仍是由實在物質構成的,但是其構成意義卻由承重變為了填充,這種填充為表皮的中部帶來空間,并為接下來的轉變創造了可能性,奠定進一步發展的物質基礎。失去結構作用的表皮中部也逐漸失去對表皮外部和內部的絕對約束與控制,不再占據表皮結構中的主導地位,表皮的外、中、內部關系更加平等,界限也更加分明。而玻璃的廣泛大面積使用帶給建筑表皮透明度,使建筑表皮可以表現建筑空間的深度,建筑空間本體與表皮在透明度的協調下實現了同步統一,使表皮產生了內外貫通的、新的審美層面上的聯系,這種聯系是抽象意義上的,內外聯系不再局限于物質的選擇透過,內部空間通過表皮的透明展示其深度,審美意義不再局限在表皮外部和內部的形式,而拓展到建筑內部環境和建筑本體空間的貫通表達。
建筑技術發展帶來了框架結構與工業化生產使表皮在物質本體層面先獲得了獨立的基礎;玻璃的廣泛應用影響了表皮與建筑空間的聯系;思想潮流與先鋒藝術使表皮產生新的抽象形式語言。在20世紀初期,經過這場表皮獨立運動的建筑表皮終于獲得了解放,表皮也在建筑學中得到了獨立的主體概念。原本在結構上和藝術表現都處于附屬地位的建筑表皮,不僅將結構體從自身分離,藝術表現上也有了屬于自己獨立的抽象形式語言,從物質本體和精神表現上都變得更加立體,在建筑設計中得到了區別于以往的重視。
現代主義時期建筑表皮的選擇依然是被動的,它被當做分隔空間的界面或其本身作為表現材料真實性的平臺。到了后現代主義時期,表皮開始了真正的覺醒,追尋一種真實的自主性,并開始由內在含義來主導外在表現形式。表皮發生了以自治為主題的第三次體化。
從符號學開始,表皮在抽象層面追尋形式與含義的自主性,慢慢將自身滲透進社會空間,成為消費文化的一部分,產生新的哲學思考以及對社會現狀的批判;技術的發展使表皮不僅限于表達建筑,而是具有了自身的空間、功能和價值。從被動到主動,表皮在精神表現和物質實體都實現了高度的自治。
表皮自治使其體化特征更加明顯,精神上有了深度,物質上有了厚度。其深度與以往的區別在于對文化的深刻影響,從視覺文化走向了社會文化;其厚度與以往的區別在于有了功能和形態上的自主價值,而不是單純的物理厚度。自治所引起的第三次體化,使建筑表皮自身的結構組成與各組成部分的聯系作用再次發生了改變。對于表皮外部,抽象層面上原本傳遞的視覺信息的表皮外部開始參與社會空間的塑造,滲透進當今社會的消費文化,引起人們的哲學思考與社會反思,深層次地影響建筑外部空間。具象層面上表皮外部的功能與形態極大拓展,越來越多的生態節能技術和傳媒技術通過構件與表皮外部結合,表皮外部功能化、復雜化以及結構化。表皮中部延續之前的由實轉虛,填充使其本身空間化,在雙層表皮、腔體表皮的應用中,表皮中部徹底虛化,成為氣體流通循環的空間。這種空間化為表皮實現更多生態功能提供了平臺,實現了表皮自身的功能和價值。表皮內部的新變化是在一些新銳建筑中作為參與室內空間的塑造,極大地改變使用者對建筑空間的感受,延續了建筑表皮外部的思想表達,使內部空間充滿想象與動感。以及功能上作為內外的橋梁,在新近涌現出的一些基于建筑信息模型設計管理的建筑中,發揮重要作用,它收集生態數據,檢測能量交換,實現建筑內部環境的舒適度與智能控制,與建筑內部系統產生緊密關聯。
可以說此時的建筑表皮已經超越了建筑表皮的實體本身,它延伸了自我作用的范圍,對建筑外部和內部環境產生不可小覷的影響力。這樣擁有自身結構與空間、擁有復雜影響范圍的表皮充分表達了表皮體化的內涵。
本文從表皮自身結構的視角,梳理各個歷史時期表皮的體化發展及其主要特征,并在一系列發展變化中形成了對表皮自身結構組成的認知與觀點:表皮擁有自身的結構組成,在與外部空間直接接觸的同時,建筑表皮也與內部空間直接接觸,在兩個界面之間還存在著表皮本身的物質能量轉換。由此構建表皮自身結構組成,包括建筑表皮外部、中部、內部,與外表面直接接觸的外部環境和與內表面直接接觸的內部環境。
縱觀建筑歷史的發展,建筑表皮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主題和側重點,表皮的體化從原始時期開始,經過了從單一到復合、從附屬到獨立、從被動到自治三次大型的轉變,實現了物質實體與精神表現高度的體化特征,人們在物質本體和精神表現兩個層面運用藝術與技術的手段不斷挖掘充實表皮的可能性,加深對表皮概念的認識與理解,使其真實存在的結構得以逐漸清晰地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