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世 恩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山西省兒童醫院、婦幼保健院成立于1947年。歷經60多年的滄桑歲月,幾代人艱苦創業,該院已從建院之初的50張病床、85名職工,發展成為擁有860張床位,在編職工1 300余名,年門診量60萬人次,年出院3.6萬人次,保健服務20萬人次,為全省2 300萬婦女兒童提供全方位,多層次醫療,保健,預防,康復技術服務的三級甲等省級醫療保健機構,并作為山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開展大量的教學、科研工作。
建院五十年來,已發展成一度規模相當和專業齊全,擁有現代化設備的省級兒童醫院和婦幼保健院,承擔著全省婦女兒童醫療、保健高層次技術服務,并成為全省婦女兒童科研、教學、培訓的指導中心。
以保健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為目的,實行保健和臨床相結合,面向群眾、面向基層和預防為主。醫院創立了一整套獨具自身特色的文化理念和辦院思想。創建了“精益求精、醫德為天”的院訓,“厚德、博學、自強、至愛”的醫院精神,“專業品質、專家呵護、專注健康”的醫院文化和“誠信仁愛、求實創新、團結奉獻、和諧進取”的價值觀。
山西省兒童醫院新院是一座以兒童為服務對象,集兒童保健、醫療、預防、教學、科研、康復等綜合性功能為一體,引領兒科醫療技術發展,承擔急難危重患兒診治和涉外醫療服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三級甲等綜合性兒童醫療機構。新院將成為山西省兒童基本醫療服務基地,發揮輻射周邊地區及全國的作用,它的建設也必將進一步提高山西省兒童保健工作的水平。
新院選址位于晉源區新城的東南方,北臨龍山大街(規劃紅線寬度30 m),西臨新晉祠路(規劃紅線寬度50 m),東臨規劃城市支路(規劃紅線寬度20 m),南側為迎賓路(規劃紅線寬度30 m)。遠期規劃總占地面積:301.5畝,總建筑面積:20萬 m2,設置床位1 500張。
本期項目總占地面積8.8萬 m2,日門診量:4 500人次,住院病床數:800床(不含80張感染性疾病樓病床位),總建筑面積為130 000 m2。包括醫療綜合樓、感染性疾病樓、鍋爐房、污水處理站、液氧站等。
醫療綜合樓位于用地的西部,以圓弧和凹凸的外形將太原市的市花詮釋于建筑之中,以曲線與直線的結合,塑造了建筑優美的形態。醫療綜合樓采用集中式布局,醫療功能聯系緊密便捷,充分利用了土地,節約用地,為創造良好的院區環境留有足夠的空間。其南部曲線部分為門急診部,每個花瓣為一個門診單元,面向地塊主要開口方向,便于人流、車流的進出、集散。東側為兩個住院部,朝向南北,間距50多米,病房區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風。連接門急診和住院部的中間部分為醫技部,方便兩部分的患者進行醫學檢查和治療。建筑的西北角地下1層預留了與遠期規劃辦公樓的通道,北側地下1層、2層預留了與遠期規劃住院樓的通道,便于醫療功能之間的聯系,方便醫護人員的工作,實現資源共享。
感染性疾病樓位于用地的東側中部,位置相對獨立,患者出入口設在建筑物的南面,直通院區感染出入口,遠離人流集中的院區主要出入口,減少了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鍋爐房和液氧站位于用地的東南角,考慮到城市道路交叉口處的景觀要求,將鍋爐房埋地設置,通過坡道與建筑出入口連接,建筑周圍設置天井,滿足采光、通風和泄爆的要求。鍋爐房南側設調壓箱,靠近主要用氣點。液氧站設3個10 m3液氧罐,兩用一備。污水處理站位于用地的西南角,考慮到地區主導風向,設在此位置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設計同樣采用埋地式,通過坡道與建筑出入口連接,建筑周圍設置天井,滿足采光和通風的要求。用綠化將其包圍,減少其釋放出的異味對周圍環境的污染。感染樓西側設一埋地儲油罐,儲存柴油,儲油量為6 m3,供應地下柴油發電機。
醫療綜合樓地下2層,地上11層,裙房4層,建筑高度49.5 m;感染樓地上3層,建筑高度15.9 m;鍋爐房、污水處理站地下1層;液氧站地上1層,建筑高度4.5 m。
本工程是在一塊全新的用地上進行的。根據醫院醫療服務功能的規模與任務,全面綜合考慮,努力做到設計的科學完整,具有前瞻性,同時又兼顧資金情況、未來發展與實際可能,總體規劃、分階段分步驟實施,各專業應充分了解醫院業主要求,盡量考慮周全。
設計方案力求展現對兒童的身心關懷,借用太原市市花——菊花的意向來表達對城市的致意,并呼應了對于兒童天性活潑與率真童趣特征,整體方案在場地中的構圖充分展現出活潑性、靈活性與恰當性,同時又充分考慮到了對于具體醫療功能的合理安排與工藝流線的緊湊型聯系。醫院將配有國內先進的醫療服務設施,為兒童提供先進的醫療技術服務。設計應考慮兒童的特點與喜好,充分體現兒童醫院的形象特色,使患者和家屬感受到建筑空間的童趣,使患兒忘卻病痛。與此同時,引入兒童健康管理理念,為其提供全面而先進的健康咨詢與健康管理服務。項目設計應體現這一特定的文化理念,方案構架適度超前,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采用現代化醫院設計理念與布局,做到科學合理,技術先進。
項目啟動于2015年6月份,筆者有幸參與其中,并且作為設計代表在工地服務,機會難得,平時都是在圖紙上設計,這次參與到實際項目中,難掩激動。設計工地服務是一項艱苦的任務,尤其是本項目體量大,是建筑中工藝非常復雜的醫療建筑,是一項十分考驗建筑設計師的能力的工作,本項目參建的單位眾多,設計單位作為其中的參建單位是管理單位的一份子,負責技術部分,對自身設計的圖紙進行現場解讀與配合施工單位進行建設,對施工現場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疑,對于設計人員本身的素質要求很高,也對自身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幫助,施工現場的環境惡劣,情況復雜,要時不時的爬上爬下,深入到施工現場,需要多多注意安全。
工程管理的現代化是現代企業的一項重要的活動且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程,設計管理只是其中的一環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由于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的基本矛盾,造成前期很多數據無法及時更改與更新,建筑數據的不可變性導致了建筑設計的偏差,沒有做到事前控制,對建筑設計的偏差風險管控不到位,這就要求建筑設計者做到事前判斷,在資料數據不全的前提下,只能根據經驗自我判斷,在后期的施工以及驗收過程中很容易造成偏差,為了避免這些問題,應該使用新方式使方案更穩定、設計多元化、事前做到控制加強化、風險最小化。現階段轉型時期對建筑材料環保以及建筑施工技術的更新,合理利用選材,將高科技的節能材料應用到建筑設計中,比如太陽能熱水,中水系統,光伏發電技術。應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可以有效的提供部分能源,節約資源,美化環境。但是存在著地域性差異,新的觀念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建設單位接受,并且應用,最重要的是出于成本考慮,在實際施工中設備陳舊,技術含量低,新材料應用率低,這樣的結果反而加重了成本,減緩了建設速度。
在工地中,筆者最重要的體會是缺乏建筑設計標準作為參考,在建筑設計方案以及后續的建筑初步設計階段的審核和評審環節中,沒有特定的標準,只能利用現有的工程作為參考。但是每個項目有特定的不確定性,時不時會出現復雜的問題以及對設計的偏差,這就造成了很多的洽商單與變更單,減緩了建筑施工的速度,影響了進度,更是對資源的浪費。設計與施工脫節,施工圖紙不能指導現場施工,醫院項目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程,需要設計院各個專業與部門溝通,有時溝通不到位,還有同專業的設計人員之間設計習慣以及表達方式的不同,這就造成了施工單位對圖紙的誤解。還有施工單位由于施工進度的要求,不按照程序走,有些是邊設計邊施工,這樣就造成了不可預見性,隨意性,工程質量與隱患比較大。這就要求現場的設計負責者在各個階段把握掌控節點,將各個矛盾解決于萌芽階段,協調解決不了的時候,就在每周例會上將各個相關單位召集起來,一起與建設單位協調解決。
以上是筆者在山西省兒童醫院新院區建設中的感悟與經歷,歸根結底,一個好的項目的誕生需要各個參建單位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設計單位,雖然費用所占比例不高,但是一個建筑的成敗,設計占有很大的比重,設計好的話可以節約很多的資源和投資,希望建設單位能夠明白其中的緣由,尊重設計,能夠接受新理念、新技術、新材料。設計單位也應該提高自身的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多多接觸外面的新理念,與時俱進,給建設單位提供好的,經得起推敲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