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 ,張海濤 ,陸繼東
(1.濟寧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山東 濟寧 272100;2.濟寧市黃淮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濟寧 272100)
近年來,濟寧市按照國家省、市統一部署,全力做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工作,著力推進制度創新,提高審批效率,優化服務環境,水利行政審批效能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深得社會各界好評。尤其是2019年濟寧行政審批服務局成立后,水利深化改革進一步向縱深發展,改革紅利持續釋放。
依據《水利部簡化整合投資項目涉水行政審批實施辦法(試行)》《國務院關于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和《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按照“取消一批、承接一批、調整一批”的原則,水利部門積極承接落實好上級整合、取消、下放的水利行政審批事項,將原有13項許可服務事項削減到7項,削減率46.15%。將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審核,在洪泛區、蓄滯洪區內建設非防洪建設項目的洪水影響評價報告審批,河道、湖泊、水庫大壩灌區管理范圍內工程建設方案審查3項歸并為“洪水影響評價類審批”;將取水許可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審批2項整合為“取水許可審批”,且從大中型河道、中型水庫、跨縣級行政區域取水區別對待,日取地表水2萬~4萬m3或者日取地下水3000~20000m3的由市級審批,其余由縣級審批;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修建水庫下放到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實施;將市級水行政權力包括行政許可權和行政處罰權一并下放到濟寧市高新區。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擴大排污口審核區別對待,在市管河道上設置由市級審批,其余由所在縣(市、區)審批;取消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審批,由生產建設單位按照有關要求自主開展水土保持設施驗收。
重新編制流程圖,優化審批程序,推行集中并行審批、聯合審批、在線審批服務,通過審批流程再造,變“縱向型審批”為“扁平型審批”。對于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洪水影響評價類審批事項不再作為項目立項的前置條件,與其他手續并行辦理,未通過評審和未完成審批的項目都一律不得開工建設。更改文件審簽程序,減少審批環節,規范和簡化了審批手續。過去7項法定審批時間最長45d,最短20d,總用時165d,現承諾審批時間最長11d,最短2d,總用時48d,較法定時限縮減了70.91%。現通過“聯合審、區域評、網上辦”等措施,使審批工作更加快捷和方便,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腿、好辦事。
一是修訂規范水利部門“五張清單”。依據現有審批事項,及時調整完善了行政審批事項清單、行政權力清單、部門責任清單、行政審批中介服務項目清單和公共服務事項清單5張清單,尤其是清理了涉水各類認證、評估、審圖、代理、檢查、檢測等流程和環節,規范了涉水中介服務清單,并將“五張清單”在濟寧相關網站上及時發布。二是精細制定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清單。依據濟寧市年度投資項目計劃,在項目進入審批流程前對每年度項目逐個進行梳理,對需要辦理的水利審批事項、環節、要件、中介評估評審事項及設立依據列出清單,審批清單解決了項目單位需要辦哪些手續、為啥辦、找誰辦、怎么辦的問題,著實為項目單位提供“路線圖”,憑審批清單精準辦理相關審批手續。三是推出“零跑腿”或“只跑一次”事項清單。2017年以來,市政府網上公布了兩批“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項清單,其中涉及水利部門行政許可7項。由于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項目單位按照有關要求組織驗收后需報市水利局備案,該事項全程采取電子化辦公,屬于“零跑腿”事項。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擴大排污口審查,水利基建項目初步設計文件審批,洪水影響評價審批等采用網上預審,“只跑一次”即可完成審批。
進一步明確各項水利行政許可事項的監管措施、責任主體,加強部門、單位之間的溝通協調,建立聯動管理和信息共享機制,形成監管合力。深入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健全完善“一單兩庫一細則”制度。在網上設立了水利許可事項清單、水利執法人員名錄庫、許可服務對象名錄庫和隨機抽查工作細則,接受社會監督。單位主體數據信息全部納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平臺,使用該平臺開展隨機抽查工作,抽取有關業務人員配合水政執法人員共同實施,堅決執行業務規范,對照許可的業務方案一一檢查核對,及時錄入檢查結果,除涉及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內容外,在雙網及時公開公布監管結果。對超時、質差、收費不合理的中介機構,列入誠信“黑名單”并公開,在一定時限內依法限制或禁止服務。
1)取水許可的事中事后監管。由于取消了水資源論證報告書審批,將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的有關技術要求納入“取水許可審批”,在取水許可環節對水資源論證嚴格進行把關,強化取水許可管理;項目建設期取水許可管理是事中監管的重要環節,鑒于個別項目業主對依法依規取用水資源意識不到位,如缺少建設期的監管,到取水許可核驗時再去糾正為時已晚。因此,市水利局加強對建設項目用水的監督檢查,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取水許可監督檢查,重點檢查涉水建設項目的建設是否符合批復要求,并嚴厲查處違反規定利用水資源的行為,處罰結果納入信用平臺,實行聯合懲戒。作為取水許可事后監管的重點內容,延續取水管理工作一直在探索中,濟寧市結合實際僅需取水權人提供實際取用水情況的證明,根據用水戶取水許可證有效期內逐年實際取用水量、水資源費繳納、用水計劃執行情況,并考慮行業用水水平、地方用水定額等,綜合核定許可延續水量。該方法雖然增加了審批工作量,但符合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方向。
2)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建設監管。國務院明文取消了水利部門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驗收審批,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作為水利部門獨立開展的審批事項依法保留。自2015年《國務院決定第一批清理規范的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目錄》發布以來,水利部先后出臺了《水利部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國發〔2015〕58號文件進一步做好水土保持方案行政審批工作的通知》《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變更管理規定 (試行)>的通知》《水利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評審工作的通知》。2017年《國務院關于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發布后,水利部出臺了《關于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規范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自主驗收的通知》,這些規范性文件對貫徹水土保持法、規范行政審批及做好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做出了具體、明確的規定。水利部門加大宣傳力度,使建設單位、水土保持技術咨詢服務機構開展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各項工作均有章可循,嚴格按照文件要求,并結合實際制定了具體實施意見,強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防治情況的檢查,切實推進和規范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自主驗收工作。
3)洪水影響評價類審批及河道管理范圍內有關活動審批監管。在審批流程再造方案中,將洪水影響評價類審批與其他手續壓茬橫向辦理,弱化了事前管理,強化了事中事后監管。在實際辦理中,項目建設單位積極辦理相關手續,像涉及洙趙新河、泗河等由省級以上審批立項或者涉及市(地)邊界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建設項目,南四湖管理范圍內的建設項目,蓄滯洪區內的非防洪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工程建設方案均在立項階段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在其他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建設項目,也不存在拖延至開工時才辦理審批的情況。尤其是自2017年以來,水利部門積極推行河湖長制度,建立起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共落實6187名河長,實現了全市各類水域河長制管理“全覆蓋”。因此,在審批部門的指導下,項目所在地河長們成了河湖庫健康的“守護神”,洪水影響評價類審批及河道管理范圍內有關活動審批指導和監管也實現了“全覆蓋”。
前幾年,原濟寧市水利局專門成立了許可服務科負責水利行政審批工作,把原來業務處室涉及審批的關鍵職能全部劃歸該科集中組織實施,并選派了精干力量到部門窗口集中辦公。2019年濟寧行政審批服務局成立后,迅速完成人員及事項的集中劃轉,依托服務大廳,打造線上線下、虛實一體、互為補充的服務平臺。實行水利行政許可首席代表制,全權負責行政許可服務事項,真正做到了行政許可事項進駐落實到位、授權到位、電子監察到位。實行了“首席代表辦理行政審批事項授權”,將行政許可服務事項、組織協調和規范監管等10項事宜一并授權,行使單位所有行政審批項目的受理權、審核權、協調權、制證權、送達權等職權。執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規定,辦理水利許可事項更加規范和便捷,大大提高了許可工作效率。為確保“并聯審批”的聯審質量,濟寧市除固定5名人員組成技術初審小組外,還建立了81名專家的水利技術專家庫,為各類涉水項目評審、論證提供了專業化服務。
近年來,水利行政審批人員迅速從“審批者”轉變為:既是“審批者”,又是“監管者”,還是“服務員”。為項目單位提供綜合受理、一口咨詢、報批輔導、跟蹤服務等全過程、全方位服務。特別是在濟寧市企業項目流程再造改革中首次提出“企業不跑干部跑”的指導原則,在審批中反轉了水利審批部門和申辦方角色,由“辦事群眾圍著部門跑”轉變為“部門圍著辦事群眾轉”,讓企業、群眾從深化改革中增強了獲得感。
窗口工作人員平時注重收集重大項目信息,把行政指導融入到項目論證報告編制、可研報告等前期工作階段,使項目從一開始就做到符合水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要求,提前對項目審批進行網上預審,服務對象申報材料符合申報條件的告知辦理流程,申報材料不全或不符要求影響審批的一次性告知需補充的材料,預審通過后“即來即辦”。水利行政許可工作及“窗口”服務得到服務對象和群眾的廣泛認可,實現了多年“零差錯”“零投訴”,審批服務窗口多次被評為“紅旗窗口”,窗口多名服務人員多次被評為“服務標兵”,進一步增強了服務人員的責任意識、進取意識和服務意識。
近年來,濟寧市通過深化水利小改革,釋放了民生大紅利,受到了社會各界好評。我國水利基礎設施尚處于繼續發展完善階段,今后一段時期基本建設項目仍將維持相當規模,對保留、承接的行政審批事項,要秉承“沒有最優只有更優”的理念,審批流程改革不停步,改革創新無止境,更好地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