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蔚 ,李法平 ,張智海
(1.臨沂市水文局,山東 臨沂 276001;2.濰坊市水文局,山東 濰坊 261000)
2018年10月9日,水利部印發《關于推動河長制從“有名”到“有實”的實施意見》,提出要聚焦管好“盆”和“水”,集中開展“清四亂”行動,系統治理河湖新老水問題,向河湖管理頑疾宣戰,推動河長制盡快從“有名”向“有實”轉變,從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實現名實相副。目前,《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出臺才一年多,河長制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責任體系已初步形成。
臨沂市作為首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水系發達,有沂河、沭河、中運河、濱海四大水系,區域劃分屬淮河流域,水利工程眾多,流域面積50km2以上河道136條,水庫902座,水閘1623座。臨沂市高度重視河長制,統一部署,加強督導排查,加大資金投入,綜合防治水污染、加快恢復水生態、統籌保護水資源、全面改善水環境,河道及水源地周邊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是對地下水的保護、污染防治、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和執法監管等方面還有待加強。
1)制定《臨沂市河湖及水利工程確權劃界指導意見》,嚴格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建立河流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保護管理全域化,將河長制保護管理范圍延伸到沿河湖所建的水庫、閘壩、塘壩、泵站、取排水口等水利工程,包括有河道功能的灌排渠道。
2)出臺《臨沂市水環境保護生態補償辦法》,加大河流源頭區、水源涵養區、生態敏感區保護力度。根據河道功能定位,將生態理念與城鄉建設、旅游休閑、環境治理、防洪安全等有機融合,實施一批“水利+產業”項目。目前,共新建沂河、沭河等重要河口濕地公園6處、完善提升22處。
3)出臺印發《2017年“清河行動”實施方案》,在全市范圍內實施“清河行動”,著力抓好沿河違建、河道采砂、非法捕魚、涉河項目“四項整治”,堅決查處濫占亂建、亂圍亂堵、濫采亂挖、亂倒亂排的行為,切實維護河流生態環境,為逐步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河清湖晏、生態沂蒙”的總目標創造有利條件。
各級河長由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護監督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強化考核問責,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人員與行為,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河長體系全鏈條,即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實現河流全流域管控。綜合整治全方位,即堅持“分級管理、屬地負責、分類施治、統籌考核、務求實效”的工作要求,建立四級河長體系匯總表、河流水系圖、河湖保護方案、微信工作群,“全面排查、系統整治、鞏固提高”三步走。
臨沂市開展全面河道排查,共排查問題事項7213個,其中,水資源保護方面563處、河湖工程方面2863處、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方面1426處、水污染和水環境方面1359處、畜禽養殖822處,漁業污染125處,港口污染15處,河道淤積、黑臭水體40處;排查河道行洪標準不達標長度320km,堤防防洪標準不達標467.5km,農業面源污染面積27.7萬hm2,農村生活污水覆蓋人口103.44萬人(次)。經過對市級河流全面細致的“問診把脈”,對每條河流開出“病情診斷書”,近期將對河湖逐個提出有針對性的綜合治理措施,明確治理階段目標和方法步驟。
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對納入省里考核的44個重點水功能區、21個市級水功能區水質進行定期監測評價,對2017年4個水質超標水功能區所在縣區督導檢查、限期整改。
2018年6月,監測評價的水功能區中,飲用水源區全指標評價和雙指標評價達標率分別為100.0%和100.0%,保護區全指標評價和雙指標評價達標率分別為83.3%和83.3%,保留區全指標評價和雙指標評價達標率分別為100.0%和100.0%,工業用水區全指標評價和雙指標評價達標率分別為100.0%和100.0%,緩沖區全指標評價和雙指標評價達標率分別為41.7%和58.3%,排污控制區全指標評價和雙指標評價達標率分別為100.0%和100.0%,臨沂市重點水功能區分類達標情況見圖1。

圖1 臨沂市重點水功能區分類達標情況
根據《中國環境公報》,以地下水含水系統為單元,以2016年潛水為主的淺層地下水和承壓水為主的中深層地下水為對象的6124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水質為優良級、良好級、較好級、較差級和極差級的監測點分別占10.1%、25.4%、4.4%、45.4%和14.7%。淺層地下水水質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污染下滲影響,水質評價結果總體較差。
根據臨沂市75站年地下水位資料,2013—2017年臨沂市地下水水位變化見圖2,河長制實施以來,2017年7月份以后水位比2016年水位略有下降,雖然河長制以來水環境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對地下水的保護、治理和修復還略有些滯后,僅靠職能部門是不足夠的,地下水資源保護也應在河長治理范圍內。

圖22013 —2017年臨沂市地下水水位動態圖
1)建議對河長制實施方案進行補充說明,增加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和水質等控制指標,按照河湖控制斷面和地下水水質、水位考核,解決好河湖管理保護的突出問題。
2)實行區域地下水禁采、限采制度,對地下水保護區、城市公共管網覆蓋區、水庫等地表水供水的區域停止批建新的地下水取水工程,不再新增地下水取水指標。
3)水利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編制了《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臨沂分部新建監測站36處,新建泉流量監測站2處,2018年試運行,這將提高全市地下水監測水平,豐富監測手段,以技術的手段輔助“河長制”必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