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民,楊海峰,路良濤
(肥城市水利局,山東 肥城 271600)
2016年,肥城市作為山東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試點縣,堅持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按照綜合施策、供需統籌、因地制宜、節水增效的基本原則,以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為核心,積極探索并走出一條具有肥城特色的農業水價改革之路,取得顯著成效,為全省農業綜合水價改革探索出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肥城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71m3,僅為全國的12.9%、山東省的81.1%、泰安市的87.1%,屬于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市。全市現有大型灌區1處,中型灌區1處。自2009年開展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以來,累計實施節水灌溉面積4.02萬hm2。目前,肥城市的大中型灌區和中型水庫都有專管機構,其它小型水利工程通過拍賣、承包、租賃和成立用水合作組織等形式,基本落實了管護主體和責任。
1)強化組織領導夯實改革基礎。肥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成立了以市長任組長,分管市長任副組長,發改、督查、農工辦、財政、水利、農業、物價、工商、民政等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領導小組;印發了《肥城市關于成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小組的通知》,從相關單位抽調精兵強將成立專門的工作班子,主要負責編制實施方案、制定政策、文件出臺及協調解決試點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市水利局成立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技術指導小組,具體負責實施方案編制及實施過程中的技術指導、咨詢,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設標準、規范的制訂,改革完成后的效益評價,就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中的問題及改革發展進行調研、提出建議等,為全面推開全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奠定堅實的組織基礎。
2)因地制宜搞好頂層設計規劃。通過招投標確定了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作為方案編制和技術指導單位,對安孫灌區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湖屯鎮泵站灌溉和潮泉鎮機井灌溉等主要農田灌溉區域的水價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和測算。根據調研情況編制了《肥城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計劃在全市建立農田水利設施和農業水價監控系統,對全市農田水利設施的基本情況、運行情況及農田灌溉水量的使用情況及重點部位的地下水、地表水進行全程監控,形成水利局+水利站+水利員+水利設施的全方位監控網。
3)完善水價形成機制擰緊節水閥門。按照“五個階段、三個梯次”的路徑穩步推進,通過分區、分級、分檔、分類制定農業水價機制,實行農業用水定額管理,按照“多用水多收費”的原則,確定了三級階梯和加價幅度,并按照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分類制定水價,確定“定額供水、計量收費、梯級計價、節水獎補”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原則。
配套的計量設施是實現用水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和計量收費的關鍵。為切實將農業水價改革落到實處,肥城市為試點的8個街(鎮)的水源工程安裝了900余臺“水電雙控”計量設備。該設備由山東鋒士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通過運用云計算、大數據技術,構建標準統一、數據共享、分級權限的水價綜合改革管理云平臺,從而實現用水計量、水費征收、用水總量控制、用水定額管理、水權交易、用水獎補等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管理。
1)計量設施安裝。在井灌區推行供水計量設施,在每處機井口配套水表,實行“以電定水、水電雙控”的計量方式,推廣無井房射頻卡控制;在中型灌區采取農戶+用水戶協會+灌區模式,在每條支渠安裝閘門和流量儀,對水量進行控制,按照“定額供水、計量收費、梯級計價、節獎超罰”的原則積極推進水權水費改革,形成“先費后水、節獎超罰”的農業水價改革示范。在泵站灌區采用“水表計量”“以時折水”“以畝折水”等計量方式,探索創新終端用水管理方式。
2)確定灌溉水價。選擇了具有良好工程基礎、群眾意愿高的石橫、湖屯等6個鎮街實施水價改革,并在2015年省級農田水利項目縣、2016年度農田水利項目縣和安孫灌區節水配套與改造項目實施過程中安裝了計量設施,在產權移交后基本確定了農業灌溉水價。
例如,湖屯鎮呂仙村主要為泵站灌區,村委會按照農戶灌溉面積分配本次的灌溉水量,發放水權書,農戶灌溉用水原則上不超過分配的水量,灌溉結束后沒有使用的水量可到村水管小組進行退回,實行多退少補;潮泉鎮因勢利導,村村成立農田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在村委會和鎮農民用水者協會的監督下協商確定灌溉水價,解決了原來村集體包辦水價而管不好的問題。合作社獨立運營水利設施,收入支出實行單獨核算,年終由鎮財政、經管站進行財務審計;安莊鎮村村注冊成立村級農田灌溉服務站,核算農田灌溉水價,水價達到供水運行維護成本,實行微利經營。
通過水價綜合改革的實施,農民對不同農作物需水量、灌溉量有了統計,不僅學會了能夠在節約用水的情況下保障農作物高產,還對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了積極的調整。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像一個無形的“緊箍咒”,倒逼農民生產習慣的改變,由于采取的是智能計量征收水費,同時又有節水獎勵政策,增強了當地群眾特別是用水大戶的節水意識。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潛在經濟效益激發了種植大戶的投入熱情,一些種植大戶在水價改革后逐步完善起了節水智能灌排系統。如山東方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生態農業公司,借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項目。該公司投入50萬元,發展微灌、噴灌35hm2,安裝水肥一體化設備5套,并在井口安裝超聲波流量計和節水灌溉“水電雙控”RTU設備,實現了“水電雙控”智能計量,徹底告別了過去傳統的土渠灌溉模式。
在明確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的同時,也明晰了農業水權,將農業水權細化分配到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公司等,對全市6420處農田水利工程發放了產權證、使用權證書,簽訂了管護協議書,同時,還積極探索以行政村為單位成立具有獨立運營權限的灌溉服務合作社、服務站,破除了農田水利存在“有人用無人管”的現象,做到了水利設施產權有歸屬、管理有載體、運行有機制、工程有效益。
水價改革后,每個用水戶都有一本‘水權證’和IC取水卡,村里按照用水戶的實際農作物種植情況核算用水量,用水戶可以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每年可使用的水量,在實現規范高效管理的同時,杜絕了水費的“跑、冒、滴、漏”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