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李海燕
(東營市水務局,山東 東營 257091)
東營市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客水依賴程度高,水資源承載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約束因素。為此,全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期治水方針為指導,以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水文化“五水統籌”為統領,對全市水資源配置格局進行優化調整,對全市各區域水量分配方案進行合理調整,逐步構建起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水資源配置體系,全面提升全市水資源支撐和保障能力。
東營市現狀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13億m3。其中,當地水資源可利用量2.65億m3,客水可利用量10.35億m3。全市共有引黃口門16處,其中大型引黃閘9處(有7處建設了閘前泵站)、引黃泵站(泵船)7處。全市引黃指標7.28億m3。全市引江主要依靠南水北調中心城供水單元北分水口、廣饒供水單元南分水口,全市引江指標2.0億m3。
1)供水量。2018年全市總供水量13.1億m3。其中當地水資源供水量2.7億m3,占20.6%;客水供水量10.1億m3,均為黃河水,占77.1%,超引2.82億m3;中水供水量0.3億m3,占2.3%。
從供水結構分析,“十三五”以來,全市供水總量基本穩定在13~14億m3。這說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并未帶來幾何型需水增加,但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黃河水占全市總供水量的77.1%,占比較重。2016年以來,每年實際引用黃河水均在11億m3左右,年超指標引水4億m3左右;二是地下水年開采量為1.4億m3左右,超采0.5億m3左右;三是地表水利用量年均在1.3億m3左右,僅占總供水量的9.9%,利用率較低。
2)用水量。2018年全市總用水量13.1億m3,其中農業用水量7.7億m3,占58.8%;工業用水量2.2億 m3,占 16.8%;生活用水量 1億m3,占7.6%;生態環境用水量2.2億m3,占16.8%。
從用水結構分析,“十三五”以來,用水結構發生一定變化。一是農業用水效率逐年提高,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638 9提高到0.639 4。二是萬元GDP用水量穩中有降,萬元GDP用水量由2015年的29.19 m3降低至2018年的23.8 m3。三是生活用水量相對穩定。四是生態用水量占比較大,一直維持在總用水量的17%左右。
近幾年東營市每年超指標引用黃河水成為常態,小清河南部井灌區超采區面積達到455.2 km2,嚴重超采區面積達169.6 km2,地下水超采形勢嚴峻。
一是從工業產業結構來看,作為東營市工業支柱產業的石油化工、鹽化工、橡膠輪胎、有色金屬等均為中高耗水行業;二是從農業產業結構來看,農業仍然是第一用水大戶,全市2.2萬多公頃的水稻、蓮藕、淡水養殖等用水量占了全市18.42萬hm2農田用水總量的42%以上;三是從生態用水方面來看,全市各城區河道年用黃河水實施生態補水2~3次,用水量達到2億m3左右。四是非常規水利用工程建設滯后。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建成污水處理廠25座,設計年處理能力88.9萬t/d。95%以上的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水就近排放,缺乏再生水利用配套工程,中水利用與濕地建設相結合的文章沒有做好。
一是水源工程布局不平衡。全市現有大中型水庫15座,總庫容3.46億 m3,其中,中心城區水庫庫容2.7億m3,占總庫容的67.2%,利津縣、廣饒縣分別占5.8%和9.5%。同時原油田管理的7座水庫(總庫容1.2億m3)仍處于閑置狀態,功能發揮問題亟待研究。二是供水工程缺乏系統規劃,多水源一張網的格局沒有形成,除中心城區幾座水庫外,其余沒有建設水庫間連通工程,豐欠互補的水安全應急保障能力亟待加強。
一是東營市河道多為防洪排澇人工河道,缺乏穩定水源和自然徑流,特別是小清河以北地區,河堤沖刷嚴重,水域岸線不穩定,兩岸植被退化現象比較突出,水生態條件比較脆弱,自然修復能力比較差,濕地建設欠賬較多。二是分雨納洪能力亟待加強。東營市地勢平緩,境內南高北低,西高東低,自然比降小,僅有萬分之一左右,一到汛期,容易造成大規模積水,每年暴雨來臨,城市內澇仍是城市防汛的薄弱環節。三是中水利用率偏低,水資源保護利用的空間較大。
結合新時代治黃理念,充分利用黃河利津水文站以下納入入海流域帶來的水資源豐富優勢,科學開發與利用,全力保障區域水資源供給。完善地表攔蓄工程,增加地表供水量,促進地下水采補平衡;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爭取到2025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建設納洪調蓄濕地,加大雨洪水資源利用力度;依托現有在建工程,增加東營港區海水淡化供水量。完善骨干水網,實施水庫連通工程,實現全市及區域水資源統一調配。
實施新安水庫替代工程、廣南水庫與“兩管線”連通工程,適時啟動廣北、孤北水庫改造提升工程,實現區域供水多水源保障,實現區域供水“一張網”格局。
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兩年攻堅行動,加快水廠重組及升級改造、供水管網改造及優化,實施辛安水廠替代工程,新建王集水廠,提升河口水廠、孤北水廠水質工藝,實現全市水廠深度處理全覆蓋。
完善從水源頭到水龍頭全程監管,形成“一縣(區)一公司、一直管到戶”的供水模式,農村飲水集中供水率達到100%,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供水保證率達到95%以上。穩步推動全市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服務、同監管,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全市供水優質化、水務管理專業化。
加大農業節水挖潛力度,深入實施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大力提升灌區末級渠道襯砌率;加快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減少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推廣農藝綜合節水與水肥一體化技術。
推進工業節水提質增效,加快工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用水工藝提升改造,到2035年主要高耗水行業全面達到省級節水型企業標準,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5%以上,全市化工園區中水利用率達到35%以上,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2 m3/萬元。
加強城鎮公共節水,大力開展全民節水創建行動,建設節水型機關、節水型校園、節水型社區,到2035年供水管網漏損率降低到10%以下,城鎮生活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