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甫,張廣智
(1.濱州市水利資源開發建設中心,山東 濱州 256600;2.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濱州市地下水資源匱乏,黃河以北地下基本無淡水資源,黃河以南地下淡水資源也集中在小清河以南,可開采量不足1.5億m3。全市多年平均當地水資源量10.16億m3,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70 m3,耕地畝均水資源量180 m3,屬于嚴重的缺水區。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率的逐步增長和生態環境標準的不斷提高,濱州市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緊張,已成為制約當地發展的突出瓶頸。提高節約用水技術、進行節水型社會建設勢在必行。
嚴格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控制,從嚴新增取水。每年分解下達“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對各縣區落實情況進行考核;嚴格水資源論證,規劃水資源論證取得突破,完成6個化工園區和59個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嚴格審批新增取水量,從嚴控制優質水源利用增長速度,規范取水管理,661套取水許可證全部錄入水利部取水許可臺賬登記系統。開展各行業節水,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占總耕地面積58%),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85.8%),鼓勵非常規水源利用等措施,引黃水量逐年減少,用水總量控制在16.00億m3,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15年的0.58提高到了0.62。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逐年降低,非常規水源利用量1.26億m3,連續三年在全省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
2015年創建國家節水型社會示范區;2018年成功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投資50多億元完成6大類100項重點工程。2018、2019年連續組織市直各成員單位大規模開展節水活動,市水利、住建、發改、經信、機關事務管理局、人保局聯合評選表彰32個節水先進單位。組織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工作,沾化區、鄒平市成為全國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濱城區和博興縣創建順利通過水利部復核。
編制完成《水資源綜合規劃》《濱州市水資源保護規劃》等規劃,提升節水管理科學化水平。強化水功能區監管,制定出臺管理辦法,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由2015年的29.4%提高到52.9%。全面實行河長制,連續三年大規模開展清河行動,清理亂倒亂排等違法事項3 000多萬平方米,顯著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水利、環保部門聯合完成33處重要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劃分,持續開展了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評估,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
市政府批復實施《濱州市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累計封閉自備水源井347眼,置換地下水資源3.7億m3。2018年博興縣、鄒平市分別列入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國家試點和省級重點,完成73眼深層承壓水井的封填,壓減超采量 736.9 萬 m3。
建立合理的水價梯度,推進水利工程供水兩部制水價、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計量水價、生產用水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等市場調節機制實施。及時調整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市水利、物價、財政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提高地下水開采收費標準,遏制不合理用水。水利、地稅部門聯合開展取水計量“零點行動”,完成了541用水戶的現場核實,追繳水資源費1 100多萬元。
全面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市縣政府出臺了實施方案,在泵站提水灌區主推公司化運營管理,從根本上破解了農田水利設施管護難題,累計改革面積達9.08萬hm2。在鄒平市共同開展區域綜合水價改革研究,目前已編制完成《鄒平市地表水利用綜合水價與補償機制研究報告》。
農業、種植業、工業結構中高耗水行業所占比重仍然較大,經濟社會發展布局與水資源稟賦條件不相匹配。各縣區在進行總體規劃布局、重大建設項目、工業園區立項選址建設時,對當地水資源稟賦條件考慮不足。
當地水和外調水配置不盡合理,常規水資源與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程度不均衡,節流挖潛主要針對常規水資源,污水處理回用程度還較低,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程度不高等。
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剛剛起步,水權交易仍處于試點探索階段,合同節水管理市場有待進一步實踐和培育。目前各級節水工作的主要抓手仍然是取水許可、計劃用水、超計劃加價處罰等傳統工作模式,主要靠行政管理和行政推動。
在資金籌措方面壓力較大,大部分項目為公益性、民生性基礎設施建設,社會融資較為困難,單靠財政資金支持難以為繼,投入規模和現實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實行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加快完成市、縣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現狀評價,對承載能力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調整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進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均衡。
大力推廣工業節水改造和水循環利用,嚴格控制新上高耗水工業項目。開展節水型公共機構、居民小區建設。突出抓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加快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深入開展節水宣傳和科技推廣,提高社會節水意識,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
統籌區域再生水生產、需求和濕地接納能力,利用季節性河道、蓄滯洪區及閑置洼地,因地制宜建設再生水調節庫塘。加強城鎮再生水循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綠化、生態景觀優先使用再生水。推進工業企業再生水循環利用,引導高耗水企業使用再生水,重點推進火電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水行業企業的廢水深度處理回用。
建設全市節水信息管理系統,立足GIS系統和智能化管理,結合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河長制信息平臺建設及智慧城市建設,開展水供應系統聯勤聯動,實現節水精細化管理和運行調度,提高節水工作的管理和應急水平。
夯實地方各級政府節水責任,積極籌措資金,落實相關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支持重大節水工程建設、國家節水行動、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等任務的落實。
將節水型社會建設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綜合發展考核中,獎優罰劣。對節水落實不力的,采取約談、通報、問責等措施予以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