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國,喬 琳
(新泰市水資源保護中心,山東 新泰 271200)
近年來,新泰市不斷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用水量尤其是工業和生活用水量,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增加。與之相比,由于新泰市水利工程攔蓄能力有限和汛期防洪棄水排泄較多,水資源可供水量更少,水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嚴峻的水資源形勢決定了必須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強化節約用水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
新泰市轄21個鄉鎮辦事處、916個行政村及居委會,總面積1 946 km2,人口145.18人,其中城鎮人口74.94萬人,農村人口70.24萬人,耕地面積7.07萬hm2。新泰市境內有柴汶河、平陽河、邁萊河、羊流河、光明河、禹村河等大小河道109條,總長843.24 km,多年平均降水749.1 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4.67億m3。2018年用水總量為2.76億m3,人均水資源量321.56 m3/(人·年),畝均水資源量440.48 m3,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貧水縣。
積極推進水資源高效利用工程設施建設,強化工程設計,嚴把建設標準,確保工程效能。推廣應用高效集水、平衡生態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有限水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的作用。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對城區道路、公園廣場、住宅小區等推廣大面積的滲透鋪裝,加大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必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和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由遷移,構建良性水循環系統,改善城市水環境。
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水利工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搞好服務、做好保障為目標,著力在轉變用水思路,探索節水路徑,提升保障質量上發揮更大作用。以灌區維修配套、農業節水灌溉為重點,積極推廣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和滴灌、微灌、噴灌等節水新技術,實施好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優化農作物種植結構,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推廣使用節水器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有效促進了農業節水增效。
例如,新泰市采煤沉陷區光伏領跑技術基地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建設農光互補光伏電站30個,總裝機容量為200萬kW,發展農業大棚6 666.67 hm2,成為全國首個采用農光互補模式建設的沉陷區光伏發電示范基地。該項目定位于“建成高效節水的示范區”,采用微灌、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節約了水資源,提高了用水效率。
積極推進綠色環保用水方式,推行在各行業按照節約用水、保護環境的要求,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探索建立生態節水體系,建成了以發展煤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為重點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園區內設供水水廠、污水處理廠,實行用水統一供應、污水統一處理,做好廢水回收再利用,建設再生水供水系統,使用再生水作為循環冷卻水系統補充用水、道路噴灑及綠化等用水,實現水資源良性循環。
堅持“減量、再用、循環”原則,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鼓勵企業開展節水技術改造,實施循環用水、中水回用、廢水利用和污水零排放等用水措施,實現高效用水,促進節約用水。例如,眾泰電廠投資4 850萬元,實施節水與廢水綜合治理改造工程。項目實施后,滿負荷條件下單位發電量取水量由2.12 kg/kWh時降至1.98 kg/kWh,每年減少新鮮水取水量18.45萬t,節約取水費49萬元/年,減少外排水量9.45萬t。
截至2018年底,全年用水總量為27640萬m3,萬元GDP用水量為27.43 m3/萬元,農業灌溉有效利用系數為0.66。
通過節水宣傳活動,群眾水憂患意識進一步提高,節約用水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在全社會形成了共同參與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濃厚氛圍。經調查,73.9%的居民具有較強的節水意識。
組織開展創建節水型企業、節水型居民小區、節水型公共機構等一系列活動,指導用水單位制定了符合本單位實際的節水制度,2018年全市節水型企業、居民小區、公共機構建成率分別達到了54.16%、22.08%、53.33%。
新泰積極實施濱湖新區生態水系建設,打造海綿城市示范引領區;城區內柴汶河、平陽河、東周河等景觀河道新建改造9座橡膠壩,提高河道雨水攔蓄能力;向陽路、東周路、孫村路等16條主次干道實行人行道透水鋪裝;清音公園、平陽河公園廣泛采用下凹式綠地、雨水滲透鋪裝;新建、改建小區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凈化利用設施。目前城區范圍內已建成下凹式綠地、滲透鋪裝、綠色屋面等雨水利用工程項目55個,雨水收集利用效果初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