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盼 左永國
(貴州宏信達高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貴州 貴陽 550014)
隨著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國家繼續加大基礎設施特別是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貴州公路建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截至2017年年底,貴州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5 833 km,路網密度為3.31 km/100 km2,與周邊5省(市)形成兩個以上高速公路通道,為全國第9個縣縣通高速的省份,也是西部12省(區、市)的第一個。隨著貴州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的增加,交通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據統計,2017年全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累計5 214起,主要以追尾事故、相撞事故、側翻事故、刮蹭事故、自燃為主,安全形勢較為嚴峻。
貴州山區高速地形條件復雜,連續長大縱坡多,平均縱坡大,全省80%以上高速公路均存在連續縱坡路段。如G60滬昆高速鎮勝段存在3處連續縱坡,均在12 km以上,最長縱坡達22 km,都香高速六六段存在1處32 km的連續縱坡。
重載貨車在連續長大上坡路段行駛時速度低,與小型車輛之間存在較大速度差,特別是大貨車混入率高的路段,易發生追尾、刮擦等交通事故。
貴州山區連續長大下坡路段,多與連續急彎組合,不熟悉路況的外地重載車輛在連續長下坡路段行駛時,頻繁剎車易造成剎車鼓溫度過高(大于260 ℃),且受地形限制部分長大下坡路段不具備在坡頂及下坡區間設置服務區或者加水區的條件,剎車失靈、自燃等交通事故時有發生。
貴州省為山嶺重丘區,特長隧道和隧道群多。隧道群路段短時間明暗頻繁變化對駕駛人員的視覺造成較大影響;長時間在特長隧道內行駛,容易引起駕駛人的逃逸心理,速度逐漸增加,在特長隧道后半段易發生追尾事故。另外,由于地形條件限制,貴州省高速公路部分隧道與服務區、互通間距過小,駕駛員在短時間內需要完成光環境變化、尋找間隙、變換車道和出口確認等過程,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貴州地貌屬于中國西南部高原山地,平均海拔在1 100 m左右,地形落差較大,各地出現霧天的頻率較高。霧的空間分布比較分散,全省全年霧天多達200多天,其中威寧地區為大霧高值區,該霧區目前主要影響經過威寧的高等級公路部分路段和縣鄉公路,六威高速霧區覆蓋面積最大,能見度低,路面濕度大,非常不利于行車安全。
貴州山區凝凍天氣頻發,對地勢較高、特大橋梁路段行駛安全影響極大。
對于連續長上縱坡,應按JTG D20—2017公路路線設計規范8.4.1條核查是否宜設置爬坡車道,并完善爬坡車道標志設置,將爬坡車道之前的行車道標線直線與爬坡車道相連,提示重載貨車靠右行駛。
對于連續長下縱坡:1)在連續下坡起點附近或連續長下坡區間內,應設置停車服務供車輛檢修及加水;2)在連續長下坡路段服務區、停車區、加水區前設置標志,標明后面連續下坡的坡度、坡長、避險車道等信息;3)采用剎車鼓溫度預測模型對重載貨車剎車鼓溫度進行模擬預測,確定連續長下坡的風險斷面,為避險車道設置提供依據。
1)在隧道群路段采用遮陽棚等方式對隧道洞內外光照強度進行過渡;
2)在特長隧道內,應從距離隧道出口2 000 m處開始每500 m設置一塊出口距離預告標志,直至隧道出口;
3)當隧道出口與前方主線出口(互通立交、服務區)過近時,應在隧道內設置可變信息情報板,預告隧道外互通立交情況、隧道出口與隧道外互通立交的距離等信息。并在隧道出口附近設置路面文字標線和向右并線箭頭;
4)主線入口(互通立交、服務區)與前方隧道入口過近時,在隧道進口前提前設置隧道信息標志,加強隧道進口前主線的速度控制。
在大霧多發路段,可設置氣象信息監測、交通監控、信息發布、智能霧燈等系統,及時發現霧區能見度、交通狀態,以便進行信息發布、指令發布及道路控制。
在易凝凍路段,可使用抗凝凍涂料路面。
本文對貴州山區高速公路存在的典型安全問題進行了探討,包括連續長大縱坡、特長隧道、隧道群及大霧凝凍惡劣天氣等,并主要從交安設施方面提出了可行的改善方案,對山區高速公路安全設計、運營階段安全管理均具有可參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