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嘉,孫麗平
(1.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長春 130021)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又稱Brennelnann綜合征。因本病的病因并未完全闡明,故又稱之為非特異性腸系膜淋巴結炎[1]。該病多發生于冬季和春季,發病前多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或發生于胃腸道炎癥病程中,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發熱,腹痛,嘔吐,或伴有腹瀉或便秘等癥狀[2]。該病發病率有增長趨勢,病情纏綿,易反復發作,長此以往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及日常學習活動[23]。導師孫麗平教授從事中醫兒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20余年,學驗俱豐,對本病的治療有獨到的見解。現將其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經驗介紹如下。
中醫古籍中并無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病名的記載,根據其臨床特征和發病特點,將其歸屬于中醫學“腹痛”“癥瘕”的范疇[4-5]。《內經》中首次提出腹痛這一病名,《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腹痛作為病癥,于《諸病源候論》中首次出現,書中對小兒腹痛的病因病機做了相關的論述,此后,歷代醫家逐漸對本病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小兒腹痛的主要病位在脾、胃、腸,主要病機是痰濕、食積等病理因素相搏結于腸間,氣機郁滯,經脈痹阻不通,致使痰核形成,不通則痛[6]。無論是飲食偏嗜生冷或寒邪所侵,出現經脈痹阻,氣血壅阻,氣滯不通;飲食積滯,氣機升降失調而使腹部脹滿而痛;或是久病體虛,中陽不足,脾失健運,氣機不暢等均可導致腹痛。
導師孫麗平教授根據臨床所見,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可分乳食積滯型和臟腑虛寒型,臨床上以乳食積滯型較常見,故本著治病求因的原則,以自擬方元術止痛散聯合我科自行研發穴位貼敷理氣止痛膏外敷臍部治療。小兒“脾常不足”,易傷于乳食,脾失健運,化濕生痰,痰濕互結,故用軟堅散結之法以消散痰結,此乃治療本病的創新之處。若腹痛日久,可適當加入活血化瘀類藥物;小兒脾胃之體成而未全、脾胃之氣全而未壯,因而容易導致喂養失宜、納食失節,而損傷脾胃之氣,故在治療上尚需保護胃氣,忌用苦寒之品,以免傷及脾胃,可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加減治療。
2.1 內治法 導師孫麗平教授在治療本病時以“軟堅散結,消積止痛”為治法,創立了自擬方元術止痛散。方由延胡索、莪術、三棱、夏枯草、海藻、昆布、白芍、陳皮、炒麥芽、炒谷芽、厚樸、甘草等組成。其中延胡索、莪術為君藥,延胡索,其味苦、辛,性溫,歸肝、心、胃經,善行氣,可上可下,具有利氣,活血止痛的功效。莪術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功能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兩者相互配伍為君,共奏消積散結,行氣止痛之功。三棱味辛、苦,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夏枯草味辛、苦,清熱瀉火,散結消腫;昆布味咸,軟堅散結,消痰;海藻咸、寒,《本草綱目》記載:“海藻,咸能潤下,寒能泄熱引水,故能消癭瘤、結核、陰 之堅聚”。其與昆布、相須為用,以增強軟化堅硬、消散結塊之效[7]。另外,兩藥常用于治療癭腫,此為老藥新用。白芍其味苦、酸、甘,本方中取芍藥甘草湯之意,可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以上共為臣藥,以助君藥行氣止痛,軟堅散結。佐以陳皮行氣止痛;炒麥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炒谷芽健脾開胃,和中消食;厚樸味苦、辛,具有燥濕行氣,平喘消痰的功效。使藥甘草健脾益氣,調和諸藥。日久便干加火麻仁、郁李仁;大便不整加白術、薏苡仁;大便燥結不通加枳殼、番瀉葉等,若便稀則番瀉葉減量或停用,不可久服,以免藥物依賴[8]。久病必瘀,故病程日久者,可適當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如當歸、丹參等。
2.2 外治法 外用中藥穴位貼敷理氣止痛膏。理氣止痛膏乃我科室自行研發配制,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神闕穴位于臍部正中,將中藥敷貼于此穴,藥物可對穴位產生刺激,通過經絡對機體的調整作用,發揮穴位及藥物的雙重功效[9],內外合治,療效顯著。
王某,男,7歲,于2018年5月8日因間斷腹痛1月余,加重2 d就診。 患兒平素嗜食肥甘厚味,1月前繼上呼吸道感染史后,出現間斷性臍周疼痛,無明顯規律,飲食不振,精神欠佳,大便干,家長未予重視。2 d前,患兒進食燒烤后,腹痛癥狀加重,拒按,食納差,夜寐欠安,大便干,矢氣頻作,小便黃。查體:咽部無充血,心肺正常。腹部略膨隆,臍周部輕度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舌質紅,苔白厚,脈沉滑。輔助檢查:小兒胃腸道彩超提示,臍周腸系膜可見多個橢圓形低回聲,較大者為1.2 cm×0.6 cm。中醫診斷為腹痛,西醫診斷為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方藥:元術止痛散加火麻仁20 g,郁李仁20 g,萊菔子20 g,4 劑。1劑/d,分3次服用,配合穴位貼敷理氣止痛膏外敷。2018年5月12日2診:患兒腹痛明顯減輕,納少,夜寐欠安,二便正常。舌淡,苔白厚。予原方去三棱、夏枯草、白芍,加當歸15 g,丹參10 g,沙參15 g。繼服4劑,煎服法同前。2018年5月16日3診:腹痛緩解,神疲乏力,納可,寐安,二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緩。輔助檢查:小兒胃腸道彩超提示:胃腸少量積氣;予上方去莪術、海藻、昆布,加黨參10 g,炒白術15 g,茯苓15 g。繼服4劑,諸證消失。囑家長合理喂養,清淡飲食。停藥隨訪3個月,無復發。
按:該患兒乳食無度,宿滯不消,故可見腹痛拒按,大便干,舌苔白厚等食積之象。脾胃為全身氣機升降之樞,若飲食無度、不節,損傷脾胃,乳食不化,停滯中焦,氣機郁滯,不通則痛,故生腹痛。治以軟堅散結,消積止痛,內治與外敷相結合,消補兼施,在基礎方上加火麻仁、郁李仁等潤腸通便。2診患兒腹痛明顯減輕,因久病入絡血瘀,故去散結止痛藥,加入活血化瘀之品;3診患兒腹痛緩解,食欲尚可,后期治療可適當加入黨參、炒白術等補氣健脾之藥。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為小兒常見病及多發病,多因炎癥刺激引起消化功能紊亂[10]。其中多數為病毒感染,少數為細菌感染,有研究發現,支原體感染也可導致本病發生[11]。西醫應用抗生素、抗病毒及解痙止痛等藥物治療,多數情況下療效欠佳,且容易反復發作[12],中醫藥治療本病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小。
孫麗平教授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生長發育迅速,食積日久可化熱,易出現實熱體質,容易罹患此病[13],故應指導家長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和合理的飲食搭配,倡導“乳有時,時有節,則令兒安。”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注重飲食調護,多進食水果蔬菜[14]。該病在臨床發病率較高,尚無特效藥物,中醫藥治療本病療效肯定,能縮短療程,且能減輕患兒的痛苦和家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