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妍 錢宏勝 梁亞紅
(平頂山學院旅游與規劃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城鄉規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均開設大量的規劃類課程,包括村鎮規劃、居住區規劃、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景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讓學生具備相關規劃技能是此類課程主要的教學目的,因此規劃類課程具有其特有的教學方式。在授課方式上,它不是理論知識的單項傳授,而是通過一個個的規劃任務書進行實踐,并在實踐中實現“做中學”的實踐性課程。也正因如此規劃類課程在考核體系上也應具備其獨特性,規劃方案不像某些基礎理科的試題一樣有著唯一的答案,它的評分主要是通過教師對方案的主觀感受來評定的。由于每個教師的學科背景及知識結構不同,針對同一個規劃方案,不同的教師會給出不同的評分,因而規劃課程的成績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人為因素的影響[1]。科學的課程考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和創造性,而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則會壓抑學生個性、束縛學生思想[2],因此探索規劃類課程科學有效的考核方式具有深遠意義。
針對本校及互聯網用戶相關專業在校生做的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對規劃類課程考核體系的不滿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規劃類課程通常以規劃成果的成績作為課程最終成績的主要構成,而教師對規劃成果的評價通常根據其主觀感受,但由于教師自身學科專業的片面性,導致不同教師對同一規劃成果的評分差異較大,加上學生對考核的認識存在偏差,故考核成績被學生質疑,認為分數不能準確的反映其規劃水平,在考核過程中存在人情分的現象,甚至有少數學生有教師考核先看人、后看表現、再看規劃的錯覺,以至于規劃課程評價分數在學生心中的公信度不高。
科學的考核不僅僅具備評價的功能,更具備反饋、指導和激勵等多重功能,甚至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傳統規劃課的考核一般是期末時的終結性考核,此種考核主要關注了考核的評價功能而忽略了其他功能的發揮,并且這與規劃課程“做中學”的教學模式也不匹配,學生看到成績時,課程已經結束,學生沒有機會去調整自己的學習重點和學習方法,同時也沒有渠道表達對成績的質疑,這些均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針對規劃類課程的特點及傳統考核體系的弊端,基于形成性評價對規劃類課程進行了多元化的考核體系改革。
基于形成性評價的目標,針對規劃類課程各自的特點,教學團隊共同論證完成每門課程最終的考核指標體系。就《村鎮規劃》課程而言,該指標包括現狀分析報告、規劃理念設計思路、規劃總平面圖、規劃分析圖、專項規劃詳細規劃、文本表達、方案匯報、個人表現等8個方面。不同課程的指標體系的內容及權重也不盡相同。如村鎮規劃是側重于村鎮總體發展的總體規劃,而景觀規劃則是側重于游憩功能的詳細設計,故村鎮規劃現狀分析報告的權重高于景觀規劃,而景觀規劃規劃理念設計思路的權重高于村鎮規劃。教學團隊全體教師根據各門課程教學大綱所確定的教學目標論證完成指標化的考核體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師主觀性對考核結果的影響,同時公開考核體系指標可以指導學生有目的的學習,使學生明確知道學習重點,以及需要努力加強的方向。
考核指標跨越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在課程開始之初即明確規定每個考核的目的、形式、內容、時間及分值,考核體系和教學進程完美貼合,形成了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由于規劃類課程實踐性課程的獨特性,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考核能更好的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同時還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習效果,甚至還能避免學生期末全面抄襲規劃方案、臨時突擊和請人代替畫圖等不良現象。形成性評價具有考核反饋的功能,教師可以根據階段性考核結果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從而加強教師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互動,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規劃類課程均采取團隊授課的方式,每門課程至少配備兩名專業教師,并且在每個考核環節至少邀請三名專業教師進行公開考核,考核成績取平均分,有效降低教師主觀性對考核準確性的影響。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前明確規定每個學習階段的學習目標及考核明細,課程考核明細及考核過程的透明化進一步打消了學生對考核結果的質疑,從而提高了成績在學生中的公信度。同時學生通過考核反饋能明確自己每個學習階段的目標是否達到,以及學習過程中自己存在的問題,自主調整學習目標,繼而調動學習積極性,增強自信心,起到強化學習效果的目的。
考核是課程教學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具有多重功能。針對規劃類課程的獨特性,基于形成性評價對其考核體系進行一系列改革,全面提高考核多重功能的發揮,有效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高。但由于規劃類專業及課程均在快速的發展之中,如何使得規劃類課程考核體系和教學目標完美切合,使學生掌握的規劃能力跟得上時代的步伐,還需要我們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