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卓然,吳海斌,吳巧敏,劉亞倩,王羽嘉, 張永生*
(1.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北京 100078)
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如嗜酸性細胞、肥大 細胞、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及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其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癥狀,常在夜間及凌晨發作或加重,主要特征為氣道高反應性,發作時存在廣泛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限及隨病程延長而導致的一系列氣道重構改變[1]。目前,全球支氣管哮喘患者約有3億,中國支氣管哮喘患者約有3 000萬[2]。支氣管哮喘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目前尚無根治方法,患者需通過長期堅持服用藥物及規避誘發的危險因素達到緩解病情的效果,從而在支氣管哮喘的防治上,越趨于強調“防重于治”,突出“防”層面的重要性以達到控制支氣管哮喘反復發作的目的。體現“天人相應”“治未病”“春夏養陽”等原則的冬病夏治穴位貼敷,因其簡便易行、療效確切等諸多優勢,在臨床中逐漸廣泛使用。本文就近年來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的相關研究綜述如下。
中醫認為支氣管哮喘屬“哮病”范疇,發作期為“伏痰”遇誘因引觸,痰隨氣升,痰氣搏結,壅塞氣道,氣道攣急,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痰隨氣動,故見痰鳴如吼,氣息喘促,正如《證治匯補·哮病》云:“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若哮病反復發作則致內臟虛損,在哮病緩解期表現為肺脾腎三臟虧虛。結合《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理論及哮病夏緩冬劇的特征,適予“冬病夏治”中醫特色治療。“冬病夏治”療法為中醫學特色療法之一,即人體冬季易發、多發、即發、復發等相關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特殊方法施治,減輕冬季特發的疾病的癥狀或減少發作次數的一種療法,體現中醫“治未病”及“天人相應”的思想,并且穴位貼敷則是冬病夏治療法常見表現形式。《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曰:“夏者,經滿氣虛,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其三伏天是陽氣最盛、氣血充盈之時,陽氣升發,氣血浮于體表,腠理疏松開泄,經絡通利,新陳代謝旺盛,選用溫熱的藥物貼敷相應臟腑的背俞穴,藥物可直接透入,通過經絡直達病處,從而起到調和氣血、平衡陰陽、扶正祛邪之效,防治哮喘的反復發作。清代蔣寶素在《問齋醫案》中指出“先天不足,脾腎雙虧,馴致風伏肺經,哮喘屢發”,可見哮喘發病的病因為腎虛體質基礎上加之后天患病后的虧耗,故表現為哮喘易感性及患病后的反復發作性[3]。通過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春夏養陽,達到振奮人體陽氣,氣血調和,扶正祛邪,減少秋冬因不耐風寒之邪而誘發的哮喘發作。隨著研究的深入,目前大多學者認為冬病夏治穴位貼敷可能與降低血清中的IgE、IL-4 及EOS等相關,增強人體免疫機能,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李博林等[4]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可能通過改善免疫功能,調控細胞因子的釋放,調節神經介質,從而起到防治支氣管哮喘的作用。王軍等[5]觀察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結果發現經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后患者血清TNF-α、IL-4、IL-5水平及咳嗽、胸悶、氣喘、呼吸困難癥狀評分較治療前降低,從而說明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緩解炎癥程度,改善患者癥狀。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始于清代醫家張璐首創白芥子涂法穴位貼敷療法,其著作《張氏醫通》對貼敷藥物組成及選穴有詳細描述,即:“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凈末一兩,延胡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姜汁調涂肺俞、膏肓、百勞等穴”。王朝輝等[6]對308篇文獻,進行聚類分析及頻次分析,發現用藥上以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麻黃為多,以發泡藥為主,主藥固定且多以生姜為藥引,可見后世醫家的冬病夏治穴位貼敷在白芥子涂法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及完善。李竹英等[7]使用敷穴化痰散在支氣管哮喘緩解期,其組成藥物為細辛、甘遂、白芥子、延胡索、生半夏、冰片、膽礬、生附子、花椒、樟腦共研細末,姜汁調成稠膏狀。
3.1 體質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的療效因人而異,與患者體質密切相關,應先辨清患者體質。吳雅楠[8]通過予152例支氣管哮喘患者三伏貼治療,觀察患者治療后的體質變化,發現氣虛質、陽虛質以及痰濕質得到了顯著改善,但對于陰虛質及濕熱質的改善效果不滿意,提出了陰虛質及濕熱質患者不推薦在緩解期采用三伏貼療法來治療支氣管哮喘。王曉強等[9]的實驗觀察不同中醫體質對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可以減少除陰虛體質患者外8種體質患者哮喘的年急性發作次數,并且對特稟質及陽虛質體質患者療效最明顯。
3.2 穴位貼敷時間和貼敷治療次數因素 吳福斌等[10]通過以126例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期患者為觀察對象,按穴位敷貼時間不同將患者分為A組、B組、C組,各42例,采用白芥子、細辛、延胡索、甘遂等藥粉自制膏貼,貼敷于中府、天突、膻中、大椎、膏肓、肺俞、脾俞、腎俞等穴。結果顯示穴位貼敷治療哮喘最佳的穴位貼敷時間是6 h左右,且療效好、安全性高。羅志琴等[11]將91例穴位貼敷治療的緩解期哮喘患者依照4 h、8 h穴位貼敷后是否誘發接觸性皮炎進行分組,結果發現與各組治療前相比,穴位貼敷4 h出現接觸性皮炎者療效相對較好。袁保豐[12]通過實驗來觀察三伏天穴位貼敷次數對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穴位貼敷治療10次比3次效果好。
3.3 聯合其他療法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操作簡便,可配合中藥、針刺、拔罐等其他療法,使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治療方法更為多樣化,且療效顯著。朱桂松等[13]在其研究中通過實驗發現,以口服補肺健脾益腎為法的中藥湯劑聯合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肺腎氣虛證)更能有效控制和預防哮喘復發,并且能提高患者身體活動能力。尚艷杰等[14]將70例慢性哮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分別予單純中藥穴位貼敷和“熱補”針刺法結合穴位貼敷,35例/組,觀察30天后分別評價其臨床療效。研究結果顯示,在總有效率及喘息、咳痰、胸膈瞞悶、喘鳴音癥狀緩解率上,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楊環瑋等[15]將92例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白冰方穴位貼敷聯合微波照射,療程均為3個月,治療結束后觀察2組治療前后的癥狀評分、肺功能及FeNO檢查,實驗結果顯示,白冰方穴位貼敷聯合微波照射療法可改善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者的癥狀,改善肺功能,降低FeNO水平,控制氣道炎癥。田愛平等[16]觀察穴位貼敷聯合膏方治療對支氣管哮喘患者哮喘控制測試(ACT)評分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聯合中藥穴位貼敷及膏方治療,能進一步提高ACT評分,較單用貼敷或單用膏方效果更好,更有利于達到哮喘控制的治療目標。
3.4 擇時貼敷 哮喘緩解期患者多為肺脾腎三臟虛損,順應三伏天人體陽氣最盛,氣血充盈之時,同時遵循經絡穴位開合規律,擇三臟穴位開合時貼敷,藥物更易滲入,可迅速隨經氣通達全身。徐磊[17]將431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結果發現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88%,對照組為72.22%,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實驗表明以中醫“子午流注”理論為指導,遵循辛日乃肺所主,辛時乃肺經氣血流通旺盛之時,順應肺經穴位開合來治療哮喘可取得良效。
3.5 穴位貼敷后皮膚反應是療效之關鍵 穴位貼敷藥物大多含有辛溫、逐痰、走竄之品,如甘遂、白芥子、延胡索,對皮膚有刺激作用,表現為貼敷后局部皮膚常產生的瘙癢、紅斑、丘疹甚至水皰等皮膚反應[18],屬穴位貼敷的正常現象。臨床中,患者往往因貼敷后的皮膚反應,難以堅持配合治療。宋南昌等[19]通過實驗發現了三伏貼一定要使皮膚發泡,且發泡越大,療效亦明顯,并提出三伏灸貼發泡療法具有化膿灸的作用而無遺留疤痕之副作用。吳凌韜等[20]觀察貼敷后不同的皮膚反應與血清IgE水平的變化情況,發現在改善IgE水平方面皮膚發泡患者優于皮膚無反應和皮膚紅斑患者,正如《外治壽世方·哮喘》所云:“貼過熱痛難受,正是撥動病根,務必極力難賴,切勿輕易揭去”。
綜上所述,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應從辨清患者的體質為先,選擇合適的穴位貼敷時間和貼敷治療次數因素,并可聯合其他療法,使貼敷的療效顯著;同時不可忽略經絡穴位開合規律,達到擇時貼敷,與如何加強護理因貼敷所致的皮膚反應并獲得患者理解與配合,值得今后探尋;未來進一步對穴位貼敷的時間、次數與臨床療效相關性評估,從而尋找最佳的貼敷時間及次數,使得冬病夏治穴位貼敷防治支氣管哮喘更為規范、有效,提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