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夢瑤,陸紫馨,徐 晨,丁 逸,孟洋洋,張惠芳
(徐州工程學院環境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類石墨型氮化碳(graphitic carbon nitride,簡寫為g-C3N4)聚合物是首個被發現不含金屬的有機半導體光催化劑,其禁帶寬度約為2.7 eV,能夠直接被可見光激發,因其獨特的電子結構、高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制備成本低等特點,在光分解水制氫[1]、降解有機污染物[2],光催化還原CO2[3],金屬離子的探測[4]等環保領域都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但因g-C3N4材料比表面積小,只能吸收450nm處的藍光,對可見光的利用效率低;光生電子和空穴很容易發生復合,導致其光催化活性表現相對較低。因此,研究人員開發了許多g-C3N4的制備及改性方法提高其光催化效率。
固相法一般先選擇含有三嗪或七嗪結構的有機化合物作為合成g-C3N4的前驅體,如三聚氰氯、三聚氰胺等作為反應前驅體,隨后在適當溫度以及壓力下進行固相反應便可以得到g-C3N4。例如Zimmerman[5]等以三聚氰氯為前驅體,以LiN3為N源在300~380℃以及N2的保護下反應生成了無定形的氮化碳,之后他們又改變了原料和反應條件,用三聚氰氟和LiN3作為原料,在惰性氣體的條件下緩慢加熱到500℃,保持約1h,得到了無定形的空心球狀氮化碳。Zhang[6]以三聚氰胺代替LiN3為N源在溫度為500到600℃,壓力為1到1.5GPa條件下成功制備了結晶度非常好的g-C3N4。Li[7]等將LiN3換成三聚氰胺,在800℃、氣壓低于1Pa且無水無氧的環境下,就得到了空心納米棒狀的g-C3N4。
熱聚合作為最簡單常用的方法,主要通過含氮前驅體通過高溫誘導縮聚制備成g-C3N4,常用的前驅體一般是含有三嗪環結構的化合物,也可以是通過低溫加聚后生成的含三嗪環結構的化合物。GROENEWOLT等[8]使用氰胺熱聚合的方法制備出了體相氮化碳,得出氰胺縮合制備氮化碳的最佳溫度在550℃左右。通過熱聚合法制備的g-C3N4,前驅物不同,可以得到不同形貌及電子結構的氮化碳材料,其形狀多為塊體狀或者片層狀,不容易合成特殊形貌g-C3N4。以尿素為原料,最后通常得到是片層多孔的g-C3N4材料[9]。 Zhao[10]等人以三聚氰胺做原料,用熱聚合法合成了一維碳氮微米纖維。Li[11]等采用三聚氰胺作為前驅體,通過兩步加熱熱聚合的方法得到邊緣卷曲的g-C3N4。
化學沉積法通常制備出C3N4薄膜。常用到的沉積法主要包括化學氣相沉積法(CVD)和電化學沉積法。氣相沉積法是將高能量的N、C粒子導入反應系統之中,接著在基底平臺上進行反應得到C3N4薄膜。但是,這種方法會使大量氮以N2分子的形式流失,使產物氮含量很低。Liu[12]等用化學氣相沉積法,以C2H2/N2/Ar混合氣體作為前驅氣體,在Si上得到了CNx薄膜。電化學沉積法所需的設備簡單, 容易控制,成本低,效率高,且該方法能夠有效降低C-N成鍵反應能壘和降低反應體系溫度。早期,Kundoo等[13]在高電壓下電解尿素的甲醇溶液,在Si(400)基片上沉積了晶態的尺寸為2.5μm左右C3N4薄膜。最早實現在室溫和大氣壓下用電化學沉積法制備g-C3N4的是Cao課題組[14],他們首次以1∶1.5(物質的量比)的三聚氰氯和三聚氰胺乙腈飽和溶液作沉積液,在Si襯底上電化學沉積得到含有g-C3N4晶體結構的CNx薄膜,后來Bai等[15]進一步將電化學沉積法與模板法相結合,以SiO2為模板,用電化學沉積制備得出厚度在80~250 nm,大小為5~30nm顆粒組成的空心球狀g-C3N4。
溶劑熱法合成g-C3N4通常是以一種或者幾種化合物作為前驅體,在有溶劑或模板劑存在的高壓釜中,設定溫度高于溶劑的沸點的高溫高壓環境下反應。該方法反應過程容易控制,一方面可以通過改變溫度與壓力獲得不同形貌的g-C3N4,例如,Cui[16]等以三聚氯氰與三聚氰胺為原料,在180℃下反應96 h獲得結構均勻的納米帶狀g-C3N4,對有機染料的降解性能和產氫效率顯著提高。有研究者選擇物質的量比為1∶3的 N2H5Cl和CCl4為溶劑,在500℃和100MPa的條件下制得了g-C3N4[17]。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引入各類模板劑獲得各種介孔及高比表面積的g-C3N4光催化材料。Bai[18]等以80~100nm的硅球作為模板劑,分別以三聚氰胺和四氯化碳為原料和溶劑,控制反應溫度和壓力分別為250℃和4~5MPa,制備出了直徑在130~150 nm的g-C3N4納米空心球。
非金屬元素摻雜到g-C3N4結構中,取代了g-C3N4結構當中不同位置的C或N元素,g-C3N4的晶格缺陷可能發生置換,有效地促進光生電子和空穴的分離抑制二者的復合,從而提高光催化性能。劉成琪[19]等采用微波輔助熱解法和N2保護法制備 S摻雜g-C3N4,在可見光條件下,經3h對孔雀石綠廢水的降解率達到90%,具有較好的光催化降解效果。阮林偉[20]等人研究發現B摻雜后g-C3N4的費米能級向左移動,增強了電子態密度強度,對光的吸收波長發生了紅移,光催化效率提高。金屬離子與g-C3N4摻雜,能與C、N形成配位鍵改變g-C3N4的晶體結構,且金屬離子可以捕獲導帶中的電子,降低光生電子-空穴對的復合率,減小禁帶寬度,從而擴大g-C3N4的吸收波長范圍。李欣蔚[21]等以硫脲和KI作為原料采用高溫聚合法制備了K摻雜g-C3N4光催化劑,K摻雜g-C3N4光催化劑使價帶位置更正,光生空穴的氧化能力更強,使其表現出高效的光催化性能和穩定性。Tonda等人[22]將g- C3N4納米片和氯化鐵作為原料,采用浸漬法得到了Fe摻雜的g-C3N4納米顆粒,對羅丹明B的降解效率比未摻雜Fe的g-C3N4提高了3.5倍。
g-C3N4與金屬化合物、 碳材料、鹵化物等復合形成復合光催化劑,能夠構建有效晶面復合的異質結或納米復合物,抑制光生電子和空穴的復合,或者調整g-C3N4的光響應范圍,規避和改善它們各自的單體缺陷,生成一種優于二者各自單體的復合催化劑。Li[23]等通過超聲剝離出g-C3N4材料,合成納米晶體TiO2在g-C3N4的原位生長的復合物,其對苯酚溶液的的降解速率分別是純g-C3N4和TiO2的2.8倍和2.2倍,這主要歸因于g-C3N4與TiO2之間的協同效應促進了光生電子和空穴的有效分離,并分散了g-C3N4表面原位生長的TiO2納米晶體高度,增加了反應活性位點。尹競[24]等通過研磨負載、氮氣保護下煅燒的方法合成了石墨相氮化碳/石墨烯(g-C3N4/r GO)復合光催化劑,g-C3N4/r GO(2%)的吸收邊界發生紅移。金友來[25]等采用沉淀法獲得Ag/AgCl/p-g-C3N4納米復合材料,在p-g-C3N4納米片上均勻地分散Ag/AgCl納米顆粒,具有更好的可見光響應范圍和光催化性能。
利用貴金屬沉積到g-C3N4表面構建等離子體,半導體的結構發生改變,從而擴大g-C3N4的光響應范圍;導帶上的光生電子能夠迅速轉移到金屬表面,增強光生電子和空穴的遷移和分離能力;貴金屬高效的導電能力也能提高催化劑的催化性能。FANG[26]等采用沉積法將Pd/Au等雙金屬納米顆粒沉積到未改性的石墨相氮化碳納米片上,成功構建Pd-Au-g-C3N4等離子體。Pd/Au的不同質量比導致Pd-Au-g-C3N4復合光催化劑具有不同的可見光吸收范圍,不同程度提高了光催化劑的催化性能。Dong[27]等通過Bi納米球和石墨相氮化碳納米片制備出Bi/g-C3N4復合光催化劑,Bi金屬作為助催化劑與金屬等離子體性質相似,通過Bi表面的等離子體產生共振效應提高光生載流子的遷移率,進而改變光催化效率。
通過改進制備方法及摻雜改性等來提高g-C3N4的光催化活性,為g-C3N4的進一步研究及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以后的研究中,應繼續優化g-C3N4的化學組成和調控其半導體能帶結構,并多考慮采用廉價、環境友好型材料對 g-C3N4進行摻雜及復合研究,可采用多種手段共同改性的方法改性g-C3N4光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