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紅兵(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安徽,位于中國中東部,是最具活力的長江三角洲組成部分。安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川秀美,地理地貌融合中國南北差異,是美麗中國的縮影。安徽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使得古代科學技術成就輝煌、影響深遠,近現代科學技術人才輩出、碩果累累,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和創新進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新中國成立70年來,安徽科技事業蓬勃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資源集聚地和科技創新策源地,為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基礎科學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縱觀70年的發展歷程,安徽科技事業發展大體經歷了七個階段。

萬事開頭難。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時,安徽的科技事業幾乎空白。1956年,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在百廢待興的起點上,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學技術事業,一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科研機構陸續建立,科技隊伍迅速壯大,群眾性科技活動高潮迭起。早在1953年,全國綜合性甲級科研設計單位——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成立。到1958年底,全省各級各類研究機構達到1607個。1958年9月,毛澤東主席視察合肥時說:“沿途一望,生氣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是由于“大躍進”的失誤,科技工作存在脫離實際、機構盲目設置的情況。1962-1965年,通過一系列調整與定位,全省科技工作渡過了一段平穩發展期。1958年開始動工興建的淠史杭灌區工程,是一個渠、庫、塘、站大中小型工程相結合的“長藤結瓜”式灌溉系統,不僅解決了跨地區、跨省區的1198萬畝農田灌溉用水問題,也解決了合肥、六安等城市的生活用水問題。1965年,國務院批準在合肥市建立一個綜合性科研基地。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一階段,安徽社會秩序穩定,經濟迅速恢復,各級人民政府積極組織科技隊伍,普及科學知識,改造生產技術,為安徽科技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前進的道路總是曲折的。1966年開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同全國一樣,安徽科技事業也遭受了重大挫折,科技管理工作和科技群眾團體活動陷于癱瘓,許多科研機構被拆散,大批科技人員受到排擠和打擊,科技事業幾乎處于停頓狀態。但是很多科技人員出于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和對科技事業的熱愛,克服重重困難,排除種種干擾,堅持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推動科學技術在某些領域有所發展。這段時期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搬遷合肥,成為安徽科技發展歷程中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1969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始自北京遷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遷。之后,中國科學院把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離子物理研究所、智能機械研究所、固體物理研究所等也遷到合肥,奠定了安徽科教優勢的基礎地位。“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的1977年9月,安徽省委就作出抓緊科技戰線整頓、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恢復安徽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等6項決定。同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開“文革”后全省第一次科技工作會議,全面部署科技工作。危中有機,事在人為。這一階段,安徽的科技事業從小到大,逐步成長,經歷了一段艱難曲折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抓住了一個稍縱即逝的發展機遇,為后來的科技資源集聚和科技創新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嚴冬終將過去,春天就要來臨。1978年3月14日,全國科學大會勝利召開,這是新中國科技發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鄧小平同志在大會上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為科學技術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到來,預示著我國的科技事業由亂到活、由衰到興,真正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這一年,安徽省積極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錯案,調整用非所學的知識分子工作崗位,全省6300多名大學畢業生中有85%調整了工作。安徽省委、省政府批準恢復“文革”中被撤消或遭破壞的科技管理機構、科研機構以及群眾科技團體。1980年,安徽省委轉發了省科委《關于國民經濟調整期間科技工作部署的報告》。1981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批轉《關于貫徹科技工作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方針意見》,提出今后一個時期安徽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抓好一批重點科研項目,開展經濟技術的調查研究,加強廠礦企業的科技工作,大力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1984年4月,安徽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促進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同年5月,省委、省政府又發出《關于盡快打開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工作新局面的通知》。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這一時期,安徽科技資源進一步集聚。1978年10月,中科院在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科研大所的基礎上組建中科院合肥分院,使合肥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的科研基地。到了上世紀80年代,國家電子部16所、38所、43所和41所分別遷建合肥、蚌埠,進一步加強了安徽的科技實力和競爭力,安徽省會合肥與北京、西安、成都并列成為全國四大科教基地。1983年4月,作為第一個由國家全額投資興建并支持運行的國家實驗室——中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NSRL)由原國家計委批準立項,其擁有的同步輻射裝置稱為合肥光源 (HLS)。這個階段,安徽全省科技系統逐步恢復壯大,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科技事業開始呈現蒸蒸日上的良好勢頭。
改革才有出路,創新才有未來。新的發展動能來自新的改革突破。1985年3月,黨中央作出《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標志著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進入到有領導、有組織的全面實施階段。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召開全省科技工作會議,正式啟動安徽科技體制改革;8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貫徹〈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的若干意見》,確定擴大研究所自主權等改革措施。1986年春,安徽全省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盡快把科學技術引向農村。1987年1月召開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加強農村科學技術工作。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為科學技術發展指明了方向。1988年12月,安徽全省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大力促進農科教多位一體,充分發揮教育和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1990年2月,安徽省政府批準建立合肥科技工業園。1991年3月,國務院批準合肥科技工業園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講話,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促進了科技事業的迅猛發展。同年5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在蕪湖召開皖江開發開放座談會,提出要在對外開放、依靠科技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同年6月,安徽召開全省科技工作會議,省委省政府作出《關于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若干問題的決定》,加快改變科技與經濟相脫節的局面。1993年4月,國務院批復設立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沿海經濟開發區政策。1994年6月,安徽省科學技術大會召開,強調要把依靠科技發展經濟作為長期的指導思想,始終擺到重要位置;緊緊抓住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個關鍵,在深化改革中找準科技與經濟的最佳結合點。同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關于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決定》,推動科技進一步面向市場,加快建立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的運行機制。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行動。這個階段,安徽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實施,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得到發揮,科技直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開始形成,全省科技事業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中國的一項跨世紀的重大戰略決策。1995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江澤民同志發表重要講話,號召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同年10月,安徽省委六屆二次全會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安徽省委關于貫徹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精神 制定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意見》,提出“科教興皖”“外向帶動”“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1996年1月,安徽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推進實施“科教興皖”戰略,把科學技術提高到戰略層面進行部署,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進一步提升。1998年,江澤民同志視察中科院合肥分院,欣然題寫“科學島”。次年,江澤民同志訪問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時,提出可否將合肥的“科學島”建成“中國的科學城”,由此產生了“中國科學城”的戰略構想。1999年1月,安徽省政府發布《關于組織實施安徽省經濟技術升級計劃的意見》,確定強力推進以技術進步為中心的經濟結構升級,組織實施安徽省經濟技術升級計劃(“988計劃”),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同年11月,安徽全省創新技術大會召開,確定加快實施科教興皖戰略,全面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工作,增強安徽跨世紀綜合競爭力。2000年12月,安徽省政府發布《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03-2007)》,提出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年收入目標。2003年春天,“合肥科學城”橫空出世。同年5月8日,中編辦正式批復中科院合肥分院、中科院安徽光機所、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所、中科院固體物理所合并成立“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更加凸顯了合肥科教城市在全國的戰略地位。2004年11月,合肥市被科技部批準為“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成為全國第一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這一時期,安徽的自主創新成果不斷涌現。2005年9月,全省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產雜交稻品種“兩優6326”問世。同年10月,我國第一個發動機自主品牌ACTE-CO在奇瑞汽車公司誕生。正如西方學者所總結的:戰略,一直是中國現代發展奇跡中的精髓。這個階段,安徽調整科技發展戰略,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進一步明確,全省上下重視科技、崇尚科學的氛圍逐步形成,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技創新越來越決定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進程。2006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再次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部署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動員全黨全社會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2006年4月,安徽省召開全省科學技術大會,省委、省政府作出“走創新型崛起之路,建設創新型安徽”的戰略部署,印發了《安徽省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及2020年遠景展望》。隨后,又出臺了《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2007年,省政府發布《關于加快我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確定的圍繞重點發展領域,打造合肥、沿江、沿淮等裝備制造產業帶,建成一批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集中地的發展目標。2008年1月,胡錦濤同志視察安徽時指出:“安徽教育資源比較豐富,科技實力比較強,應該在自主創新方面有更大的作為。”安徽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于同年10月啟動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12月,科技部經報告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將安徽省與浙江、江蘇省一起列為首批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2010年1月,合肥被確定為國家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同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開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安徽省試點工作動員大會,加快推進創新型安徽建設。“十一五”時期,安徽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教優勢得到大力發揮。世界首臺由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新一代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EAST)在合肥建成并正式投入運行,標志著中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進入世界先進水平。2007年元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項目,安徽合肥成為我國大科學裝置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安徽還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臺VCD、中國第一個基因工程重組藥物、中國第一臺C波段全相參移動式多普勒天氣雷達,擁有領先世界的中文語音平臺、光電色選機、大型電力保護設備、電源轉換設備、干擾素的單克隆抗體親和層析膠、基因重組葡激酶等一大批自主具有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廣泛應用到全國重大的科技活動中。全球首個46節點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范網成功應用,全國首條純電動公交線路開通。“十二五”時期,是安徽科技創新提擋增速、成果豐碩的五年,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位居全國第一方陣、中部地區前列,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11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合蕪蚌試驗區參照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重大政策試點,正式與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并列“3+1”示范試驗區。2012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號召我國科技界奮力創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科技支撐。同年7月,由安徽省與中科院合作、合肥市與中科大共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啟動開工建設。2013年11月,科技部批復同意安徽省繼江蘇省之后,成為全國第二個開展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工作的省份。2014年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的意見》和支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等6個實施細則。2015年7月,在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善,形成創新驅動發展“1+6+2”配套政策體系。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在熱核聚變、量子通信、鐵基超導、智能語音、高端裝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國際領先的重大成果,其中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探路先行、試驗試點,需要匯集眾智、協同創新。這個階段,是安徽科技創新發展重要轉折期和特色形成期,科教資源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科技政策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社會的發展動力和創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
每一次決定命運的關鍵轉折,無不源于科學準確的戰略判斷;每一次審時度勢的戰略決策,無不為曲折的創新進程迎來柳暗花明。2016年5月30日,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是共和國歷史上的又一次科技盛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分析了我國科技創新的歷史方位、時代定位和國際地位,圍繞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進一步明確了科技事業發展的總體布局。在這之前的2016年4月24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并發表重要講話。安徽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總書記關于“發揮安徽科技大省和合肥作為全國4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優勢,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下好創新‘先手棋’,推進‘五大創新’,抓好‘四個強化’”的指示要求,科學謀劃全省創新驅動發展頂層設計,先后出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實施方案》《安徽省五大發展行動計劃》等頂層設計文件,繪就了安徽加快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強省跨越的宏偉藍圖。2016年6月,國務院先后批復我省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開展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賦予安徽為全國科技創新探路的重大使命。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聯合批復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安徽合肥與上海張江、北京懷柔共同成為全國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17年5月,安徽省政府印發《加快建設創新發展四個支撐體系實施意見》;同年12月,省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實施意見》,全省掀起前所未有的創新創業熱潮。2018年10月,合肥濱湖科學城掛牌成立。同時,中國工程院和安徽省人民政府簽約共建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安徽研究院。稍后的12月14日,國家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在安徽合肥啟動建設,該裝置也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建設內容之一,將建成國際磁約束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平臺。未來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構建世界一流的大科學裝置集群,集聚一批頂級創新資源,支撐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就必須敏銳發現機遇,緊緊抓住和用好機遇。“十三五”以來,安徽迎來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也正以科技創新吸引著中國和世界的目光。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問世,“墨子號”實現千公里量級量子糾纏分發,“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最聰明”的人工智能企業科大訊飛獨占語音技術鰲頭,世界最薄的0.12毫米玻璃一經面世就博得了全球的關注和驚嘆……安徽正奏響一曲改革創新、跨越發展的時代強音。
歷史的航程波瀾壯闊,時代的大潮奔騰不息。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巨變,歲月長河承載著無數改革創新的激情與夢想,也凝聚著無數江淮兒女的智慧與汗水。今天的安徽,正以創新為主動力,著力打造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正以開放為主旋律,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戰略”,努力打造雙向互動、內外聯動的內陸開放新高地。7000萬安徽人民,正滿懷信心,奮起直追,大步走進科技事業跨越發展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