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東輝(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近年來,安徽省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持續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取得了一批引領性、突破性原創科技成果,部分領域在國內乃至世界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華麗轉身。
一是大科學裝置集群效應顯著增強。同步輻射光源、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三大裝置合作聯動,發揮同步輻射光源和穩態強磁場技術共性,推進設施聯用,在新能源與核聚變、新材料、物質與生命科學交叉領域開展高水平研究,產生國際頂級權威研究成果論文9篇,較過去5年數量翻番。2017年,150多個單位、1500多人次在建成的三個設施里開展科學研究,共完成課題630余項,發表SCI論文682篇(一區論文超過200篇),授權發明專利45項。
二是人才集聚效應持續放大。近兩年,全省新增院士10人,新增萬人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長江學者等高端人才190余人,其中杰出青年、國家優青等杰出青年人才超過一半。2018年中國科大通過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答辯人數達30人,是2017年的4倍,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三是量子和聚變領域引領世界前沿。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首次實現洲際量子秘鑰分發,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道“京滬干線”正式開通;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刷新世界紀錄;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成功研制出多自由度并行復用的固態量子存儲器。量子領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引起歐美各國高度關注,2018年11月美國《外交政策》發文認為中國已占據量子技術制高點。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屢創世界紀錄,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承擔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導體、電源、診斷等采購包部分已順利交付,ITER組織認為“中國在采購包研發生產方面先于各方”。
四是創新影響力加速攀升。截至2018年,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七年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合肥市在2018年《自然》雜志評選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中位列全球第27位,中國科大位列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大陸高校第3位,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2017年SCI和EI論文發表數位列全國科研機構第2位。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低溫等離子體誘導宮頸癌細胞凋亡機理研究進展受到國家領導人關注和批示;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等3臺設備在“高分五號”衛星上成功應用,使我國首次觀測獲取了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濃度分布圖,提升了我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話語權;中國電科38所發布“魂芯二號A”芯片相關指標國際領先。由合肥科學中心主持或參與完成的“墨子”“悟空”和“天宮”作為重大科技成果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世界首臺光量子計算機誕生等3項成果入選2017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五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顯著。2017年以來,173項重大科研成果實現轉移轉化,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6大戰略性新興成果類別,部分項目為核心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市場潛力巨大。中科大脈沖式電子順磁共振譜儀核心技術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多排光聲成像技術有望打破國際壟斷,高水溶性超細鈦白粉納米材料性能遠超國際同類產品。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微波地質深鉆技術將顛覆現有地質鉆井作業方式,14T超高場磁共振成像技術將在腫瘤早期診斷等領域應用,針對FLT3-ITD陽性的急性白血病創新靶向藥物已獲臨床批件。中國電科38所超級針X射線成像系統可實現更高分辨率、更高對比度、更大檢測范圍的檢測,打破國際技術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