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璟(銅陵學院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技能人才的支撐。擁有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是促進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保證[1]。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持續不斷的產品創新,更需要大量擁有實踐經驗的優秀高技能人才。為此要加速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以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尤其是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具有一專多能的高技能人才將成為需求的主體。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技術更新改造的倍增以及高新技術的大量采用,相應的技術含量高、智能化要求高的復雜勞動崗位與日俱增,對職工的技能要求也隨之增加,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供不應求。
首先,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直接參與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必然要求技能人才將工作從生產領域擴大到流通領域和其他領域。其次,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產品更新速度在不斷加快,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工具大量引進,在消化吸收以及本地化的過程中,迫切要求技術工人盡快掌握新知識并具備技術更新的能力。此外,隨著先進技術和設備的不斷采用,自動生產線的安裝、調試及保養越來越復雜,也迫切需要大量的高技能的技術工人。
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受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影響。技術創新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只有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有機結合,技術創新才能真正完成。在實踐中,高技能人才在創新創意形成和技術創新成果論證上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他們還能夠有針對性地與相關技術人員協調工作,共同進行技術攻關,真正將設計圖紙轉化為高品質的產品。
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受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影響。創新理論和創新技術成果必須通過高技能人才的經營設計和技術改造,才能形成相應的經營管理模式和技術設備。當前,企業一線的高技能人才缺乏、技術力量薄弱導致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30%,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為60%至70%左右;從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2016年我國為56.2%,與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平差距較大[2]。此外,高技能人才不是單純地對技術思路或技術圖紙的實施,還包括進行技術修正和技術創新。
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成果應用能力受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影響。高技能人才增強企業競爭力的作用滲透在生產管理中的各個環節,每個環節的技術不能到位都會使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受到影響。據相關統計,因為一線的技術力量薄弱,限制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而導致中國的工業產品合格率為70%,不合格產品造成的損失高達2000億元每年[3]。產品在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過程中,如果缺乏高技能人才,不僅產品質量很難得到保證,也會嚴重影響產品品牌和企業競爭力。
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高技能人才的供求矛盾突出,總量嚴重不足,技師、高級技師缺口還是很大,領軍人才匱乏,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人力資源市場技術工人供不應求,高技能人才嚴重匱乏。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和企業的產品升級、技術更新,這一矛盾將更加突出,難以滿足未來工業化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能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并呈老化趨勢。目前,技能單一、技術陳舊、基礎薄弱的技術工人對新技術、新工藝難以掌握,對新設備、新材料難以適應。
造成高技能人才供不應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技能技術工人培養工作普及面不廣,深度不夠。未能從根本上改變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企業員工和年輕學生學習技能的積極性不高。二是相關政策不到位,高技能人才仍然面臨發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問題。目前技術工人工資分配缺乏激勵機制,很多企業的薪酬待遇沒有與技能等級掛鉤,高技能與低技能一個樣。三是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訓練缺乏必要的資金,整體投入不足。培訓主體的培訓能力建設滯后,設施設備陳舊老化,造成企業在職職工的培訓不能定期正常開展。四是高技能人才管理基礎還比較薄弱,培養培訓模式不夠成熟。高技能人才發展的評價、激勵、保障機制不夠健全;全社會對技能人才培養重視不夠,技能人才受到尊重的社會氛圍并沒有真正形成。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到 2020年,全國技能勞動者總量達到1.4億人,全國新培養技師350萬人,高級技師100萬人,其中高級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達到3900萬人(高級技師180萬人,技師820萬人,高級工290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8%左右,高技能人才每兩年參加技能研修和知識更新不少于30天,擁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發明專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單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80%。使高技能人才數量同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基本相適應,高技能人才結構和素質同產業、行業發展需求基本相適應。到2020年底前,全國建成1200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000個左右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3]。為此,建議多方位、多層次、多手段強化高技能人才供給,增強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動力。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建立以高校為基礎的校企合作培養培訓制度,引導應用型院校積極承擔企業職工高技能人才培訓任務。加強以技師學院為重點的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鼓勵發展民辦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4]。
要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際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規劃和具體培養方案。推進企業名師名匠帶學徒制度,完善技師研修培訓體系,加強技術技能交流,促進高技能人才的成長[5]。建立和完善員工培訓制度,實現在崗位練兵競賽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技能。
進一步完善職業技能鑒定辦法,全面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健全高技能人才評價模式,建成管理科學、規范運作、基礎扎實的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對社會通用性強的職業高技能人才進行考評,遵照統一標準、自主申報、社會考核、企業聘任的原則,運用鑒定機構考核與專家評審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實行社會化鑒定。對專業性強的職業推廣在生產服務過程中進行技能鑒定的方式,實施生產現場能力評價和績效評價結果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在應用型教育中實施文憑和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書”制度,突出學生職業能力評價,重點培養高技能后備人才。
積極組織高技能人才培訓深造、帶徒傳技、同業交流、技術創新等活動,為高技能人才參與創新開發、技術交流、展示絕招絕技和創新技能成果等創造條件,暢通高技能人才成長通道。對在技能大賽中脫穎而出的優秀技能人才,允許其直接晉升職業資格或破格參加技師、高級技師的評審。全面推行技師、高級技師聘任制,引導企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訓、考核、使用與待遇相結合,薪酬、福利等方面向高技能人才傾斜的激勵機制,推動企業實施期權、股權激勵。促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企業工資分配制度的銜接。進一步完善選拔和表彰優秀高技能人才的制度體系[6]。
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資金投入,健全政府、企業、社會多渠道資金籌措機制。建議政府將高技能人才培養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安排專項經費用于技師學院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應按相關規定計提籌集職工教育和技術培訓經費,重點確保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明確高技能人才的規劃和分類指導,形成多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模式。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目標責任制。做好調查統計和需求預測工作,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相關理論研究和法規建設。完善高技能人才交流信息管理平臺,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庫和技能成果信息庫。不斷提高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提高管理人員、評價人員、質量監督人員和專家團隊的業務能力,促進人員考核和質量監督的專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