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睡虎地秦簡《魏戶律》與《魏奔命律》是研究戰國后期法律、軍事與政治史的重要文獻。但是一直以來,這兩條法令的文字訓釋與條文解釋總難以令人滿意:既有文字上的訓詁失誤,也存在著法律主體和法律后果不相對應的法律邏輯問題。在遵循訓詁學原則與法律邏輯的前提下,對律文進行整體的重釋,可知《魏戶律》的適用對象僅為“棄邑居壄”的“贅婿后父”。該條法律禁止的是貧宗男子離開宗族而至邑外郊野入贅女家的行為。《魏戶律》與《魏奔命律》一方面反映了戰國后期宗法制度及宗族結構全面壞毀的歷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統治者以法護禮的意圖。
關鍵詞:戰國;《魏戶律》;叚門逆呂;贅婿后父;宗法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19.01.005
在1975年出土的云夢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為吏之道》的末尾抄錄了兩條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年)的法令條文,分別是《魏戶律》與《魏奔命律》。竹簡被發掘并公布出來后,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此法令進行文字訓釋,其中以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所編的《睡虎地秦墓竹簡》的訓釋最為權威。但是已有的種種詮釋,大多存在文字釋義不準、邏輯混亂等問題,故而到目前為止,學界對于法令的適用對象、統治者立法動機等問題的看法仍存在分歧。1本文立足于戰國禮法交融的歷史情境,在遵循訓詁學及法律詮釋學的理論原則下對法令進行重新詮釋,旨在厘清法令的邏輯,以求對法令的合理解釋,并據此揭示戰國后期宗法宗族壞毀的狀況和統治者的立法動機。
一、現有對律文的解釋所存在的訓詁及法律邏輯問題
為討論方便,現將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所整理魏律錄之于下:
律文一:廿五年閏再十二月丙午朔辛亥,○告相邦:民或棄邑居壄,入人孤寡,徼人婦女,非邦之故也。自今以來,叚門逆呂,贅壻后父,勿令為戶,勿鼠田宇。三枼之后,欲士,士之,乃署其籍曰:故某慮贅婿某叟之乃孫。《魏戶律》
律文二:廿五年閏再十二月丙午朔辛亥,○告將軍:叚門逆,贅壻后父,或民不作,不治室屋,寡人弗欲。且殺之,不忍其宗族昆弟。今遣從軍,將軍勿恤視。享牛食士,賜之參飯而勿鼠殽。攻城用其不足,將軍以堙豪。《魏奔命律》1
學界對于整理小組所整理的簡文及文字訓釋主要的爭議集中在律文中“叚門逆呂()”這幾個字上。整理小組訓“叚”為“假”,又轉訓為“賈”,故“叚門”即為“賈門”,釋為“商賈之家”。又訓“呂”為“旅”,從而將“逆旅”釋為“客店”。由此,整理小組認為《魏戶律》的施用對象分別是“棄邑居壄”者、假門、逆旅、贅婿這四種人;而《魏奔命律》的對象則主要有假門、逆旅、贅婿、率民不作與不治室屋者等五種人。楊禾丁先生在此基礎上認為《魏奔命律》被“遣從軍者為以下五類人:一、商賈;二、商賈家族屬于故有市籍;三、贅婿后父;四、棄邑居野及逋事乏徭為逋亡人(命);五、率民不之率為吏有罪。”2但是,整理小組對于“叚門逆呂”的訓釋頗為牽強,他們對兩條法令適用對象的理解也是不符合法律邏輯的。
首先,整理小組將“叚門”轉訓為“賈門”,缺少文獻依據。《說文解字》“又”部:“叚,借也”。段玉裁注:“《人部》:假云非真也。此叚云借也,然則凡云假借當作此字。”3據此,整理小組將“叚”釋為“假”應無問題。然而,由“假(jiǎ)”轉訓為“賈(gǔ)”,雖然在后世文獻中存在這一情況,但在先秦文獻中卻找不到“假”、“賈”互通的例證。整理小組之所以這樣訓釋,應是受秦朝建立后所頒行的“七科謫”之禁絕商賈令文的影響。4事實上,并不存在關于秦朝建立之前的魏國安釐王統治時期及以前禁絕商賈的文獻記載。
其次,整理小組釋“逆呂”為“逆旅”明顯受到了歷史前見的影響。商鞅曾施行過《廢逆旅令》,該法令對經營“旅店”的行為進行限制甚至懲處。但是秦國所施行的法令是否影響及于魏國尚無可靠文獻印證,不能貿然斷定“逆呂”即為“逆旅”。若從訓詁學角度而言,訓“呂”為“旅”也無先秦文獻的依據。
此外,“叚門逆呂”不能釋為“商賈逆旅”,從《魏戶律》的律文中也能看出。魏安釐王指出,這一系列現象是“非邦之故”,也就是以前所沒有出現的事情。但實際的情況卻是,無論是“商賈”還是“逆旅”,在魏安釐王時期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就此而論,“叚門逆呂”訓為“賈門逆旅”也是說不過去的。正是基于此,隨后不斷有學者對整理小組的訓釋提出質疑,并試圖重釋。例如,吳榮曾先生就提出“叚門即監門”的看法。5曹旅寧先生則認為“叚門逆呂”是指流民而非商賈。6以上各種解釋均有一定的依據,不過也存在著難以自圓其說之處。7
拋開訓詁問題而不論,如果將“叚門逆呂”解釋為“賈門逆旅”,即商人與旅店經營者,上述兩條法律條文也會出現法律邏輯問題。從法律的邏輯結構而言,法令至少應由行為模式(勿為模式)和法律后果兩部分構成,二者之間應是一一對應的完整體。今試以《魏戶律》為例進行分析。《魏戶律》令文主體可斷為三句:
(1)民或棄邑居壄,入人孤寡,徼人婦女,非邦之故也。
(2)自今以來,叚門逆呂,贅壻后父,勿令為戶,勿鼠田宇。
(3)三枼之后,欲士,士之,乃署其籍曰:故某慮贅婿某叟之乃孫。
在上面三句中,(1)句交代了一種新的違法行為的出現。(2)句交代的是違法行為及其懲處措施,“叚門逆呂,贅壻后父”是違法行為,“勿令為戶,勿鼠田宇”是制裁措施。(3)句是對前面制裁措施的補充說明,此句沒有出現法律行為主體,屬承上省略。第(2)句與第(3)句緊密相連。如果按照整理小組的對律文的一般解釋,將棄邑居壄者、假門、逆旅、贅婿后父視為四類不同的法律行為主體,那么《魏戶律》中所涉行為模式與法律后果就存在不相對應的問題。第一,“棄邑居壄者”在法律條文中只有“入人孤寡,徼人婦女”行為模式而無對應的法律后果。第二,根據律文行文前后關聯性,“三枼之后”又是緊承上句中的行為模式,理應是“叚門逆呂”與“贅壻后父”的共有的法律后果。但是,從文義上而言,這一法律后果指向的卻只能是“贅婿后父”。這種法律后果也施于“叚門”、“逆呂”顯然難以理解。總之,按照整理小組的解釋,本條法律存在著有主體行為卻無法律后果,或法律后果混亂的邏輯問題。作為必須落實于現實法律事務處理中的法律條文,必不至于出現如此情況。唯一的可能就是對法律條文的理解并不正確。
二、《魏戶律》法律條文中所涉行為主體實僅為“棄邑居壄”的“贅壻后父”
那么,《魏戶律》如何解釋才不會出現法律邏輯問題?細繹之,這條法律的行為主體只有一個,就是“贅婿后父”,律文中出現的其他被視為法律行為主體的文字只是用以描述“贅婿后父”或對“贅婿后父”進行限定的語法成分而已。這樣的理解自然就不會出現上述的法律邏輯問題。對此,試予以分析證明。
根據兩則律文的語法結構及先秦“贅婿后父”的身份屬性,“棄邑居壄”、“入人孤寡,徼人婦女”應該是對“贅婿后父”的一種行為描述。根據整理小組的解釋,“民或棄邑居壄,入人孤寡,徼人婦女”的意思就是“有的人離開居邑,到野外居住,鉆進孤寡的家庭,謀求人家的婦女”。這樣的男子顯然就是后面所謂的“贅婿后父”,因為所謂的贅婿后父,指的就是入贅婦家或與寡婦結合并留居寡婦之家承擔撫養寡婦子女責任的男子。贅婿后父在性質上屬于同一類人員,可統言之為“贅婿”。
那么,律文中的“叚門逆呂”是否也是指“贅婿后父”?應該注意到,“叚門逆呂”中的“門”和“呂”對言,因此可將“呂”訓為“門閭”之“閭”。這樣訓釋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魏戶律》中的“逆呂”的“呂”在《奔命律》中又寫為“門”字結構內加一類似于“旅”的字,聯系兩處的字體結構,與其依照整理小組的看法斷為“旅”,還不如斷為“閭”字可靠。二是先秦“門閭”并稱多見。《說文解字》:“閭,里門也。從門,呂聲。《周禮》:‘五家為比,五比為閭。閭,侶也,二十五家相群侶也。”1由此可知,“閭”不僅只是里門,也可指群侶集聚之所。先秦及秦漢文獻中多見“門閭”連言者。如《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命奄尹,申宮令,審門閭,謹房室,必重閉。”2《呂氏春秋·仲夏》亦云:“門閭無閉,關市無索。”3又,《淮南子·天文訓》:“閉門閭,大搜客,斷刑罰,殺當罪,息關梁,禁外徙。”4以上幾例,“門閭”的意義雖有細微不同,但可證“門閭”二字常相提并論并用以指代城邑聚居區之事實。由此來看,《魏戶律》及《奔命律》中所謂“叚門逆閭”,也可以理解為某種特定的聚居區域。這種“門閭”聚居區域在該律文中用“叚”、“逆”來修飾。“叚”自然可以依照整理小組的解釋,通“假”。假者,非真也。而“逆”則應訓為“屰”。“逆”通“屰”,音同而可相通,同時這兩字相通的情況在先秦文獻中也多有。《左傳·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廟,躋僖公,逆祀也。”1所謂“逆祀”,即是不按照正常的順序進行祭祀的意思。“逆”的本義為“迎接”,先秦時并無逆序義,顯然此處是通“屰”字。《說文解字》“干”部:“屰,不順也。從干下屮。屰之也。”2所以,“屰”有后世“悖逆”、“逆反”等表否定的義項。“屰”與“閭”連言,則是指悖逆正統觀念而建立的門戶(聚居區)。由上訓釋,所謂的“叚門逆呂”實為“假門屰閭”,這是法律制定者對“棄邑居壄(野)”之贅婿后父在郊野建立門戶的一種否定性稱呼,視之為非法。對此,張繼海先生也認為:“‘叚門逆呂指的是邑或野中的居住形態,邑中為閭里,野中為廬,因此‘叚門逆呂的‘門”和‘呂應當就是指門閭,而‘叚(假)門逆呂(閭)一詞就是指與城邑中的閭里形態相對應的野中的廬,只不過是一種帶侮辱性的稱呼。”3從語法上來講,律文中的“叚門逆呂”位于“贅婿后父”之前,可充當定語成分,用以修飾或限定“贅婿后父”,意思是“(到郊野)效仿城邑建立所謂‘門戶的贅婿后父”。
綜上分析,《魏戶律》中的“叚門逆呂”指的是居于正統立場的統治者對離開所在宗族聚集區而奔往郊野入贅異姓之家的一種否定性貶稱。這顯示出法律制定者對他們不予認可的態度。由此來看,整條法律適用的對象就是:“棄邑居壄”而“入人孤寡,徼人婦女”并在壄建立“叚門逆呂”的“贅婿后父”。
三、律文對“贅婿后父”懲戒旨在維護宗法結構
從上面的考察中可知,以上兩條法律主要的適用對象為假門逆閭之贅婿后父。細讀兩條律文,還可以獲得如下兩條信息:
一、由律文“非邦之故也”可知,“棄邑居壄”的“贅婿后父”是魏釐王時期(公元前276-243年在位)新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這種現象在戰國末的魏國應該較多地出現,故設有專門的法律條文予以應對。
二、兩條法律條文皆反對“贅婿后父”行為。統治者用“叚門逆呂”指稱贅婿后父所居處所,這顯示出了他們對此種行為的厭惡。而在《魏奔命律》中,魏王對這些“贅婿后父”是“寡人弗欲”并“且殺之”,可見其極度厭惡之心理。法律對此種行為也采取了嚴厲的懲處措施:《魏戶律》規定不給其戶口田地,同時對于贅婿子孫的入仕資格予以限制,《魏奔命律》則對此類行為處于從軍服兵役之罰。
綜合以上信息,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贅婿后父何以在戰國末期大量產生?贅婿后父又為何會遭致統治者歧視,并被法律嚴厲制裁?對以上兩個問題,有必要依據律文內容并結合當時的政治經濟及宗族狀況才能做出回答。
1,“按族聚居”為先秦城邑的主要生活形態
贅婿后父“棄邑居壄(野)”,也就是離開“邑”而來到“野”。那么他們何以要棄“邑”而之“壄”?棄“邑”的“邑”到底指代的是什么?
秦簡整理小組釋“邑”為“居邑”,雖未做出有效訓釋,但至少表明了“邑”為這些男子原本常居之所。《漢書·食貨志》云:“在壄曰廬,在邑曰里。”據顏師古注:“廬各在其田中,而里,聚居也。”4可見“邑”為先秦主要的聚居形態。但是“邑”中之民是依據什么原則而聚居在一起的?這個問題對于揭示男子離開聚落地的原因至關重要。
從文獻記載來看,“邑”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說文解字》云:“邑,國也,從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從卪。”段注云:“……《左傳》凡稱人曰大國,凡自稱曰敝邑。古國邑通稱。”1這里所提到的“邑”為廣義上的“邑”,指的是全部獲封的疆域(諸侯之國或卿大夫采邑),而非指某單一的城市。
但是,由于這些受命之諸侯宗室及大夫之家皆聚居在封邑內之城內,故“邑”大多數時候指的是城邑,這是狹義的“邑”。《左傳》云:“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2這里的“都”與“邑”指的分別是諸侯王先祖宗廟所在之國都與大夫之家聚居的城邑。那么城邑內的人們又是按照什么原則聚居呢?白壽彝先生說:“西周時期的公社,在文獻典籍中稱為‘邑。”同時他又指出,“西周時期的公社農民都是按族聚居的”。3對于這種“按族聚居”的城邑生活形態,還可以從文獻上找尋到直接證據。《周禮·大司徒職》云:“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4此可見居于城邑內的各家并非雜亂組合,而是根據血緣關系聚族而居,一般是一百家為一族。鄭玄《詩經·良耜》箋即云:百室,一族也……千耦其耘,輩作尚眾也。一族同時納谷,親親也。百室者,出必共洫間而耕,入必共族中而居,又有祭酺合醵之歡。”5可見,邑內以宗族為單位進行聚居,宗族成員共同勞動,同時也一起過宗族生活,這對于強化宗族的通財共濟、增強宗族的收族功能顯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由上所論可知,狹義的“邑”是專指諸侯、大夫宗族聚族而居之城邑。由此來看,出土簡文《魏戶律》中“出邑居壄”之贅婿后父,實質就是離開其宗族聚居區而到郊野居住者。
2,贅婿后父現象的頻發乃宗族收族功能弱化所致
可是這些人何以要離開自己的宗族?根據睡虎地秦簡整理小組所釋,“贅壻”是“一種身份低下的貧苦人民”,而“后父,應為招贅于有子寡婦的男子,實際上也是贅壻的一種”。《漢書·賈誼傳》謂秦人“家貧子壯則出贅”。6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贅”字下云:“贅而不贖,主家配以女,則謂之贅婿。”7蔣菲菲先生指出:“秦爰書中有《封守》,記載士伍甲的家室、妻、子、臣妾、衣器、畜產。秦漢戶籍登記以夫為戶主,贅婿既入于女家,大約在戶簿上只能作為妻之附庸,子孫從母姓,‘女子夫者,比于子,當謂此。”8這說明“贅婿”是以婦家之子的身份入居女家。由此而言,贅婿入贅前是家境貧寒者,由于入贅須放棄自己的姓氏。所以,男子非萬不得已不會成為贅婿。
考慮到贅婿后父現象在戰國后期的齊國、秦國、魏國都曾出現,并且魏國還以法律的形式去制止這一現象的發生,所以,贅婿后父的出現與戰國時期宗族收族功能弱化存在必然性關系,而宗族功能之弱化則是由于戰國以來貴族世襲制的逐步廢除所致。
在周代,宗族中大宗之家在政治上可得世襲爵位,其土地也由分封而獲得,故可世享其田祿。但是隨著生產力水平不斷的提高,各國不得不逐漸廢除井田制并承認私有土地的合法性。與此相適應,貴族壟斷知識進而壟斷政權的局面也隨之打破,這造成了上層貴族的下降及下層庶民的上升。越來越多的小宗之家憑借經商、入仕以及建立軍功獲得了經濟上與政治上的地位。孔子時代就出現了“先進于禮樂”的“野人”而獲得爵祿者。9至戰國,這種現象就更加頻繁了。戰國初魏國實行的李悝變法,其中一條重要的政令就是廢除貴族世襲制度,根據能力來選拔官吏,取消舊貴族原本享受的世襲俸祿。同時,變法也采取“盡地利之教”的政策,允許土地私有買賣。1趙國的大將趙括曾將趙王賜給他的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2于此可知,這種新法在戰國時期并非僅魏國才推行,在其他各國皆是如此,只是時間上容有先后而已。
在這樣的制度與政策之下,越來越多原先享有土地與爵位的大宗之家不可避免地會逐漸失去其政治經濟特權,從而喪失其收族之能力。這在商鞅變法之后的秦國表現得較為充分。據《史記·商君列傳》載商鞅變法所頒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3這無疑是強制解散大家庭、切斷家族紐帶之舉。經過變法,秦國的宗族結構遭受極大的破壞,大部分宗族通財共濟的功能已然名存實亡。在這種背景下,一方面一般宗族成員對大宗的經濟依附和人身依附關系必然松弛,另一方面在得不到宗族的護恤下,貧宗之家為了生存只能尋求體制外的保障:對于無子嗣之家而言,很自然地會采取收養他家子的形式解決年老無子供養的隱憂;而對于無力娶妻之家而言,則離開自己的宗族而入贅女家也是一條可行之道。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才有了《魏戶律》中“棄邑居壄(野),入人孤寡,徼人婦女”成為贅婿后父的現象。
3,魏律禁絕贅婿后父行為意在維護舊有的宗族形態
既然贅婿后父現象是各國統治者的政策所導致的,那么為什么統治者卻要對此現象加以制裁?有學者指出,魏律中規定不給這些贅婿后父者以戶籍,乃是因為這些“流民”擾亂了當時的管理秩序。有研究者就指出,由于“城邑的聚集性也便于政府進行管理,適應戰時集中人力物力的需要。現在魏國有些人從城邑跑到野外去住,拋棄了原來的居住傳統,事實上是與政府的提倡背道而馳,當然其行為是叛逆性的,至少不是順民”。4但是這種觀點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聚居形態非僅有城邑一種,邑居與野居皆是常態,二者缺一不可。民之居于野并非違法之事。同時,戰國時期的“野人”并非那種“帝力于我何有”的隱逸之士,他們除了向國家繳納賦稅以養“君子”之外,還可以向上謀取仕祿,同時也需要參軍作戰,保衛家國。
首先,就春秋戰國的居住形態而言,城邑固然為主要的聚居形態,但是郊野民居也客觀存在,“野人”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獲得了較多的政治權利。據前所論,西周時期人們基本都是聚居于城邑,只有在農忙時期出居于井田之廬舍,到冬天農事結束時依然要返回城邑中居住,過宗族族群生活。《漢書·食貨志》就記載了西周時期的這種生活形態:“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廬井以均之……春令民畢出在壄,冬則畢入于邑。”5然而,至少在春秋時期,這種聚居于城邑的聚落形態就發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常年居于遠離都邑的地域,其中就有“居壄(野)”者。《爾雅·釋地》云:“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壄(野)。”6“壄(野)”與“邑”相對,在先秦時期是指遠離“邑”的區域。當時人們稱這部分居于邑之外的人為“野人”,乃是因此之故。在有關春秋戰國的史料中經常出現有關“野人”的記載,茲舉數例:
(晉公子重耳)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與之塊。7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朱熹注:野人,郊外之民。8
初,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9
(楚)靈王于是獨傍偟山中,野人莫敢入王。王行遇其故鋗人,謂曰:“為我求食,我已不食三日矣。”鋗人曰:“新王下法,有敢饟王從王者,罪及三族,且又無所得食。”1
在以上幾例中,秦繆公(前659-621年在位)亡馬為三百余野人共食,可見其時居于郊外之民已不在少數。從上面的后兩例也可知,郊野之民亦須遵行統治者之法令,而非法外之民。當然,由于遠離政教,郊野之民沒有接受禮儀教化,故行為多粗野素樸。《儀禮·喪服傳》云:“禽獸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筭焉?都邑之士,則知尊禰矣。”鄭注:“都邑之士,則知尊禰,近政化也。”賈疏云:“野人謂若《論語》鄭注云‘野人粗略,與都邑之士相對……野人稍遠政化,都邑之士為近政化。”又云:“天子諸侯施政化,民無以遠近為異,但近者易化,遠者難感。”2不過,“野人”雖難聞禮樂,然并非冥頑不化、下智不移之人,而“野人”也并沒有受到統治者及當時開明意見領袖的漠視與歧視。孔子在對待政治上選用人才用“野人”還是“君子”的問題的時候,甚至覺得受過禮儀文化教育的“野人”要優于出身高貴的“君子”。《史記·管蔡世家》亦載:“(伯陽)六年,曹野人公孫強亦好田弋,獲白鴈而獻之,且言田弋之說,因訪政事。伯陽大說之,有寵,使為司城以聽政。”3出土秦簡所附魏律《戶律》也有“居野”之贅婿后父“三枼(世)之后,欲士(仕),士(仕)之”之文。此皆可證“野人”亦可入仕謀政。此外,《禮記·玉藻》云:“凡尊,必上玄酒,唯君面尊,唯饗野人皆酒。”鄭注:“蠟飲,故不備禮。”4不管尊卑差異有多大,也不管禮之不備有幾何,一個“饗”字,至少能夠說明統治者之行禮,并未棄“野人”于不顧。
其次,春秋戰國間“野人”并非無資格或無須承擔兵役之事。有學者就指出,在春秋時期及以前的周代,只有“國人”才有資格當兵,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為了充實兵源,“國人”服兵役的傳統被打破,原來無權當兵的“野人”也有義務服兵役。5事實上,恐怕春秋時期,“野人”就有資格當兵了。據裴骃《史記集解》引徐廣言曰:“尸子曰:‘子路,卞之野人。”6孔子也曾稱子路“由哉,野人也”。但是子路入孔子之門后又仕于衛,并在保衛衛國的戰斗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再次,野人并非不需要向統治者納稅。有學者就認為,有民“棄邑居壄”,成為贅婿目的是躲避賦稅。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期,郊野之民需要繳納賦稅相關文獻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戰國中期的孟子就說過:“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趙注云:“九一者,井田以九頃為數而供什一,郊野之賦也。”7這句話正點出了君子、野人,都邑之人與郊野之民的相互依存關系,更強調了“郊野之賦”的實際存在。
可見,魏國針對“出邑居壄”者的打擊并不是因為他們不能“居壄”,也不是因為其逃避兵役,使國家損失大量的兵源,更非因為逃到郊野就不用繳納賦稅。可見,魏釐王對于“贅婿后父”的打擊主要是出于維護宗法倫理之目的。入贅男子是以女家之子的身份承擔各種宗法責任,這意味著對于本宗的背棄,同時也在事實上造成亂宗的后果:在以男性血緣為依據的宗法倫理觀念下,入贅男子本非女氏之家男性血脈,其子孫雖然從女氏之族姓,但本質上并非女氏之族。而對于入居寡婦之家成為孤子后父者也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倫理困境:在事實上造成了異姓相養的事實。異姓相養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的以父系血緣為依據的宗法制度的基礎。雖說戰國宗法之制在中下層整體已然崩潰,但對于戰國時的周王室及各國統治者所在宗族而言,宗法制度實際上還有著實實在在的影響。1同時,觀念并不會必然地與時俱進,尤其是對于舊制度的利益既得者更是如此。出土秦簡所錄魏律《奔命律》中提到魏安釐王對贅婿后父“且殺之”,卻“不忍其宗族昆弟”,正體現出了其維護宗法制的心理。戰國刑罰普遍推行的連坐制度,據魏國李悝《法經》遺文,其正律略曰:“殺人者誅,籍其家及其妻氏……越城,一人則誅,自十人以上夷其鄉及族,曰城禁。”2魏釐王所謂的“不忍”應是不忍贅婿后父之“宗族昆弟”因其一人違法而受連坐之罪。
四、結 語
綜上所論,睡虎地秦簡所附《魏戶律》所針對的對象實際為離開宗族聚集之地而在郊野入贅異姓之家者,這包括在性質上一致的兩種主體——贅婿與后父,而非此前所認為的《魏戶律》是針對四類不同的法律主體。這從兩條律文的文字的訓釋與法律文辭的構成要件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上結論。魏律之所以要對贅婿后父行為加以禁絕,乃是注意到這種行為將會從根本上動搖傳統宗法制度的基礎,進而威脅到統治者的統治地位。通過對此兩條律文的探討可以看到,戰國后期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傳統的宗族收族功能進一步弱化。面對著宗族功能的弱化,無子嗣之家或貧宗族在體制外尋求保障,或異姓相養或入贅異姓之家。但是對此現象,法律并不認可。這顯示出傳統社會中統治者以法護禮的意圖。
[作者鄒遠志(1975年—),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副教授,湖南,長沙,410205]
[收稿日期:2018年8月10日]
(責任編輯:謝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