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陵,劉曉慧,曹丹娜,趙旭,王豐*,蔡麗娜,張坤宇,康奇,姜海洋
針灸與中藥同為中醫診療的重要構成部分,其療效已被國際認同,并得到廣泛應用[1]。原穴與絡穴作為具有獨特功效的腧穴,單獨應用或者配伍應用均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的迅速發展,可以無創地檢測機體局部血流和葡萄糖代謝等情況的改變,將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相結合,為針刺研究人體神經生理機制提供了有效途徑[2]。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結合了常規磁共振成像解剖分辨率高的優勢而發展起來的,且能夠實時顯示腦功能變化的新技術,其中血氧水平依賴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MRI,BOLD-fMRI)作為具有特殊優勢的方法,被國內外學者廣泛應用[3]。fMRI技術因其能夠直觀呈現出針刺效應在中樞的定位,故以此觀察探索臨床針剌過程中機體生理變化[4]及病理改變[5],在研究腧穴結構[6]、危險穴位針刺深度[7-8]及穴位特異性[9-10]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原穴具有不同于其他腧穴調節疾病的功能[11],與本經或其他經絡腧穴配合使用,輸布臟腑經氣調整功能,能夠增強臨床療效[12]。目前,國內外運用fMRI技術探討針刺原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任務態及靜息態fMRI研究,靜息態fMRI研究中數據處理主要方法包括低頻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及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等。以下將從幾個方面進行總結論述。
既往研究中,多數研究者采用健康人作為研究對象。陳媛媛等[13]針刺健康受試者右側合谷穴,利用任務態BOLD及針刺前后磁共振波譜(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行多模態功能成像掃描,獲得雙側前額葉內側皮層BOLD正負激活定量值及GABA(γ-氨基丁酸)的定量值。結果顯示雙側前額葉內側皮層多數呈負激活狀態,且針刺后GABA值高于針刺前,得出BOLD正負激活效應可能與GABA濃度變化具有相關性,此方法在研究針刺腦效應機制中具有較高的可行性。楊駿等[14]在任務態下針刺合谷與后溪穴,發現針刺合谷穴腦激活區強度較后溪穴在右側額中、下回減弱,而在左側扣帶回、左側中央前回區相對增強,此結果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針刺合谷穴治療作用的中樞機制,并進一步證實鄰近部位的腧穴存在功能相對特異性這一結論。
靜息態fMRI (resting-state fMRI,rs-fMRI)方法反映fMRI信號內神經元自發活動特征,為定量研究雙側大腦半球交互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手段[15]。FC可以反映大腦各腦區之間的波動和反應,被臨床科研廣泛應用。Zheng等[16]運用rs-fMRI方法,選取健康者右側顳葉為種子點,發現針刺太沖穴對比針刺前、假針刺與假穴位,主要激活參與視覺功能、聯想功能和情緒認知部分的腦功能網絡,結果符合傳統中醫學太沖穴具有治療目赤腫痛、驚風癲狂、眩暈頭痛等功效。
低頻率振蕩振幅簡稱低頻振幅,其數值可以直觀地表現神經元興奮度和各體素自覺活動強度;ReHo方法可以計算一個體素與相鄰體素在時間序列上的一致性。兩種方法可單獨應用,也可聯合應用。Wu等[17]采用兩種方法探討發現,針刺健康者太沖穴能夠特異引起多個相關腦區激活或負激活,扣帶回、丘腦及小腦后葉的特異性改變具有重要價值,而假針刺對腦區功能無顯著影響。Zhu等[18]同樣運用兩種方法分析發現,針刺太溪穴與假針刺、假穴位相比,在某些身體運動、精神和思維有關腦區ALFF及ReHo值存在增高現象,這表明太溪穴對這些腦區具有特殊作用,而視覺皮層和聽覺皮層的改變可能與太溪穴在聽覺認知障礙、記憶減退及工作學習能力等方面的臨床應用有關。Jia等[19]觀察針刺太溪穴誘導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不同腦區ALFF值變化,與健康組相比,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腦區神經元活動比健康者更為顯著。
絡穴為匯聚周身氣血的主要部位,同時承擔氣血分流與轉輸的作用,既可治療本經臟腑疾病,也可治療互為表里經的病癥。
Liu等[20]采用任務態fMRI研究針刺健康者右側通里穴,可見與語言相關的雙側大腦半球多個區域存在激活,且激活區域體素值左側大于右側,證實通里穴可用于治療腦梗死所致失語癥患者。王東巖等[21]選擇健康者左側外關穴與手三里穴,電針組在中央前回的激活強度與面積顯著高于手針組,兩組存在共同激活區和差異性激活區,而電針組可能與大腦運動區存在更高關聯性。張貴鋒等[22]觀察針刺健康者和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外關穴負激活腦區定位,兩種狀態下真針刺均使與該穴主治作用相關腦區出現負激活,提示針刺療效可能與腦區負激活有關。
熊杰等[23]運用rs-fMRI研究發現針刺腦梗死患者內關穴在左側頂葉和右側枕葉產生正激活,而在左側運動區產生負激活;健康人則在雙側頂枕葉出現正激活,在雙側額葉出現負激活。兩種狀態下所激活區域存在差異性。張貴鋒等[24]分別針刺與假針刺健康者內關配伍外關穴,rs-fMRI數據顯示,針刺得氣者腦默認模式網絡相關腦區出現特異性激活現象,其激活率、激活點數與強度均高于無感覺被試者。
原絡配穴法首見于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主要分為主客原絡配穴法、本經原絡配穴法、異經原絡配穴法3種,對治療腰間盤突出[25]、失眠[26]及血管性認知障礙[27]等病癥具有良好的療效,在臨床中應用較廣。
主客原絡配穴法亦名表里經原絡配穴法,取發病經脈的原穴為主,另選與其相表里經脈的絡穴為客,臨床療效較好。胡卡明等[28]針刺健康受試者單側和雙側光明、太沖穴配合視覺刺激,與單純針刺對比發現針刺單雙側穴位均能引起大腦相關區域BOLD變化,但與視覺刺激無關。劉朝等[29]針刺吸煙者列缺、合谷等穴與非吸煙者進行對比,推測針刺作用可能是通過“腦島-前扣帶回”路徑調節前額葉皮質小腦和視覺皮層神經活動,達到抑制吸煙沖動的目的。
本經原絡配穴法為同一條經脈的原、絡穴配伍應用。張帆等[30]針刺健康者大鐘配伍太溪穴激活腦區對比單獨針刺兩穴時存在差異性激活,說明配穴腦激活區并非兩單穴激活區的簡單疊加;配穴激活區域可能與其治療更年期綜合征及緩解運動系統疼痛等病癥的臨床療效有關。邊緣系統的負激活為針刺腧穴引起腦中樞神經系統相對特異性反應提供新依據。
原絡配穴法可以根據病因病機靈活運用,異經原絡配穴法能夠擴大其主治范圍,使之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31]。周友龍等[32]對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神門、豐隆穴等進行埋線治療后,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評分情況表明穴位埋線是通過激活額顳葉、小腦及邊緣系統等相關腦區從而改善AD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
綜上,腧穴功能具有共性和相對特異性[33]。原絡配穴法可以干預全身氣血流注調整臟腑陰陽平衡,療效被后世醫家所認可。手針、電針、埋線等方法刺激原絡穴均可引起腦區顯著激活;不同針刺深度對不同腦區的激活率無明顯差異,而真針刺腦區激活強度高于假針刺。病理狀態下,原絡穴對精神、神志、運動等方面病癥均具有良好療效。原絡配穴是組合針刺后腦組織功能的重新調節分配而非各單穴腦激活區的簡單疊加[10],這表明腧穴并非獨立的執行生物功能,而是有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最終以整合及協同等形式產生增強的生物效應,但這種增強效應在原絡配穴等經典方法以外的穴位組合時表現并不明顯[34]。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開展了大量基于fMRI技術探尋針刺腦效應機制的研究工作,從目前研究中分析發現存在以下問題:①被試者注意力過多集中于噪聲等非實驗相關刺激時,大腦網絡處于抑制狀態[35]將導致實驗結果產生偏差。②針刺時的手法、針刺深度及針刺時辰等均能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③針刺“得氣”的主觀性較強,因人而異,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④實驗設備不同如品牌、型號及場強均可造成實驗結果不一致。⑤既往相關研究多以健康者進行試驗,所得結論無法真實闡明該穴位治療病癥作用的機制。
運用影像學探究針刺腧穴治療機制是目前的熱點,原絡穴作為臨床常用、療效顯著的穴位在現有相關研究中數量較少,評價指標單一,且傳統的任務態fMRI模塊設計與一般線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GLM)分析方法僅能夠簡單地展示腦區的激活狀態,腦區變化的時間相關性卻無法明確顯示。而靜息態fMRI技術能夠觀察不同時間點針刺療效變化,故國內外學者應用逐步增多。對于針刺任務態研究基線不穩定的問題,有學者[36]運用主體間同步分析考慮針灸的持續效應,并發現GLM分析未顯示的附加信號,認為主體間同步可能是研究針刺即時效應相關的腦反應的合適方法。上述方法若聯合應用優勢互補,并配以多學科融合探討原絡穴持續效應的作用機制,將對理論研究轉化為臨床實際應用意義重大。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