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相軍,張彩霞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 生物與化工學院,山東 青島 266555)
職業院校與相關化工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選拔學生組成學徒班。不同的階段學生在職業院校和實習企業工學交替,完成學習任務后,經考核合格,大部分學生可留在實習企業工作,也可以自主就業,這是我國現代學徒制試點的主要模式。因為化工企業設備都是連續運行,所以企業員工都是三班倒,如果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實習,無法正常完成正常的教學安排;而且化工專業有著其自身的特殊性,沒有系統的專業知識而直接到崗位實習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大部分化工專業工學交替的主要方式是理論學習和基本技能在職業院校,專業技能培訓在企業。
在工學交替過程中,學生的表現是否符合學院要求、企業的需求和社會的期望呢?課題組首先對校內學習和企業實習中知識和技能的契合度問題對我院頂崗實習學生和畢業生進行了調研,發現調研結果一是和學生從事崗位有關,有的崗位和學校理論知識和技能匹配度高,學生認為學習的內容有用,有的崗位可能用不上太多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就認為在學校學習的內容沒有用。二是學生的工作經驗有關,初學者多數認為理論和基本技能無用,因為在實習或工作期間,只要學會工藝流程和操作方法,就能完成工作任務;但是工作經驗較多的學生才能認識到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梢姀膶W生的角度來看,如果在學校學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企業實習中用不上或用的不多,就會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在實習或頂崗實習過程中,企業一般采取師帶徒模式,一般以指導崗位中設備操作和運行的形式,讓師傅的知識和經驗為學徒服務,學徒通過跟隨師傅在解決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會經驗知識[1];但是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企業培訓是有缺失的。企業師傅、技術能手、車間主任等中高層人員認為學校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技能不是太扎實,應該加強,學生只有具備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基本技能的熟練性,才能有利于專業技能的提升;但同時也認為,理論知識的培養是主要是學校的事情,企業沒有精力再對學生加強理論的培訓。
可見,雖然國內職業學校積極進行課程改革,但學生如果認為學校的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在企業用不上,學習熱情就會減少,學習效果一般;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發現學生基礎不扎實,認為職業院校沒有盡到責任。究其原因,主要是職業院校和實習企業的銜接上不到位所致。所以現代學徒制下,職業院校校內課程和企業實習全方位銜接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于職業院校和企業作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中的兩個教育主體,到底應是什么關系,在國際上和國內都有不同的研究和實踐,尤其是德國的“雙元制”給了我們很多啟發。對職業院校來說,首先要關注理論知識,但是化工專業的理論知識比較抽象,需要和基本技能的培養結合起來。基本技能可以分為實驗技能和實訓技能,其中實驗技能分為操作技能和計算能力,實訓技能可分為操作技能和過程(質量)控制能力。但必需指出的是學校畢竟不是企業,對技能的培養應是基礎性、通用性的,更注重是掌握小型或中型化工單元設備操作基本技能、熟悉部分典型的化工工藝操作專業技能,以及在化工單元設備或工藝操作過程中,在通過專業知識去改進技能的過程中培養初步分析問題、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所以學校培養的人才是“將來好用”,而不應該是“立即能用”;化工企業的培養任務是通過自己的化工工藝操作,培養大型設備及生產工藝的專業技能,是具體性、針對性的,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有關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養成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所以企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很快能用”。“很快能用、將來好用”是不矛盾的,是相輔相成的,“將來能用”是指學生有較深的理論知識和較寬的通用技能,為在企業“很快能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很快能用”是指學生到企業短時間內能掌握所要求的技術技能,能很快適應企業要求。
目前國內很多專家認為職業院校師資的主要問題是校內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可是企業的技術能手真得就能完全勝任職業院校的教學任務嗎?校內教師必須具備企業技術人員的大型生產設備及工藝的專業技能才能符合要求嗎?如果做好職業院校和相關企業的分工,我覺得上述問題就容易解決了,職業院校的教師掌握的應是小試或中試化工單元設備的基本技能,而對大型生產設備及工藝的專業技能熟悉即可,不需要太精通。而企業師傅專業技能經驗豐富,但缺乏教學理論指導,所以一方面校企雙方要創造機會,校內教師要進行企業研修,學習企業先進的專業技能;企業師傅要進行教學理論指導,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崗。另一方面關鍵是校內教師和企業師傅的有效銜接,而不是要求校內教師成為企業的技術能手,而企業師傅又成為教學名師,這太理想化,不現實。
借鑒德國模式,企業應建立專供學生培訓的“實習車間”。根據國情,這個實習車間是打引號的,不是企業新建實習車間,這不現實,也不一定是固定的,甚至可能不是一個整體。所謂“實習車間”是從各生產車間中,選取一些典型的、重要的化工單元設備,學生開始去實習時進行針對性實踐,最后逐漸過渡到工藝,然后再分配崗位頂崗學習。在校內學習和企業實習間有一個過渡,有利于學生理論學習、技能培養的銜接和身份轉變,而不是上來就泛泛學習公司全部工藝流程,然后分配到企業需要的崗位上,這樣針對性不強,學生實踐學習的面也比較窄。
為進一步融合和銜接校內學習和企業實習,提出“任務驅動,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引導學生職業能力的成長。
2.4.1 “項目-任務”型教學內容組織形式
校內課程系統專業知識或企業實習內容都通過項目-任務的形式呈現。面對接近真實或真實的職業情景,有利于學生應用所學理論知識,提升職業能力,從情感上形成價值判斷和責任意識。
2.4.2 “問題導向”的教學方法
“問題導向”的學習是指學習或實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和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調在真實的職業情景中,應用所學知識在解決相關的問題過程中,培養探究性思維和完成知識的內化。其主要特點是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習的主要內容必須由學生自我發現。
首先校內要構建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體系,為企業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只有與經驗、情境、實踐密切關聯的知識才能集成在“能力”之中[1]。其次化工企業實習以崗位實踐為主,主要是針對的企業文化、安全培訓、崗位規程和操作方法,不會像學校課程那樣詳細分類,企業師傅也不會和校內授課那樣具體,所以在“實習車間”實習階段,校內教師要和企業師傅共同授課,企業師傅講授操作規程和工藝流程,而校內教師通過講授工藝原理,把學習的內容和理論知識、基本技能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把企業學到的個人經驗變成和具體課程相關的實踐性知識。校內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引導學生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學會重新構建系統的專業知識,達到專家的技術水平。
校內學習過程中,課前,教師把任務和學習資料發到平臺上,引導學生預習課堂學習內容,并通過平臺,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課中,學生想到的問題解決方案比如設計作品和作業等發到平臺,有利于教師的批閱和學生相互借鑒;課后,通過平臺的交流功能,有利于學生和教師的交流。
企業實習過程中,上班前,針對實習的項目和設備,學生可到教學平臺學習課程錄像和其它學習資料;下班后,通過平臺,把遇到問題和校內教師、企業師傅交流。
目前學徒制學生在工學交替過程的質量控制是難點和弱點,也應該是質量控制的重點。課程評價的信息化和評價主體的多樣性有利于把質量控制有效銜接,有效提升學生職業能力。
(1)課程評價方式采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手段有利于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調整學習狀態。
(2)課程評價主體的多樣性。特別在“實習車間”培訓期間,校企雙方導師共同參與評價,確保課程評價的公平性。
目前職業院校重視校內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企業也做到了培養學生專業技能,養成個人經驗,但是根據勞耐爾教授的理論,卻忽略了學生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學會構建系統的專業知識這一關鍵階段的引導,根據目前的狀況,校內教師和企業師傅應該共同承擔起這一關鍵任務。
很多化工企業由于技術保密原因,不愿意讓校內教師進入生產車間,了解生產數據。企業設立“實習車間”,由學校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共同授課,重點是局部的工藝和技術,聯合培養學生。通過實習車間,學生實現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的過渡,實現由學生到工人身份的轉變。由于是局部,不涉及企業整體的生產數據,有利于企業的數據保密,從而也提高了設立實習車間的可行性。
在現代學徒制工學交替模式下,校內教師和企業師傅教學模式的不一致,給學生校內外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所以探索一個校企雙方都能接受和有效的教學模式成為現代學徒制試點的一個重要任務和課題?!叭蝿镇寗?、問題導向”教學模式既有利于學生解決相關的問題過程中,培養探究性思維和完成知識的內化,也方便實現了雙導師在交替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有效銜接。
學校和企業實習評價標準不一致也是目前現代學徒制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實習車間”階段,校企雙導師共同研討評價標準、采用信息化手段,解決了校內外教學質量評價的銜接問題。
為培養優秀化工人才,從校企分工、雙方師資、實習車間、教學模式、教學(實習)內容、教學平臺、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建議,嘗試解決化工專業在現代學徒制工學交替中存在問題和矛盾,本著“共商、共建、雙贏”的原則,發揮職業院校和企業各自優勢,有效銜接校內學習和企業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