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舒
(菏澤學院 藥學院,山東 菏澤 274015)
糖尿病足病,其指的是糖尿病病人出現的有關周圍血管病變的足部深層組織破壞、潰瘍、感染以及下肢遠端神經異常。通常情況下其都是下肢血管與神經的病變以及感染共同釀造的結果[1]。通過國外的相關報道了解到,大于5%的糖尿病病人都曾患過糖尿病足病,對于糖尿病者來說,其得糖尿病足病的幾率高達15%。而在現階段,該病則是導致下肢截肢的潛在因素中最常見的一種,在非創傷性下肢截肢中,有85%都是該病潰瘍導致的[2]。
現階段,在治療此病的過程中,最常用的藥物就是化學及生物化學類藥物,然而,服用此類藥物并非能讓人徹底痊愈。但傳統的中藥復方和其抗糖尿病足病的有效成分則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其依靠自身的藥理活性與化學結構極大程度地促進了有關糖尿病足病藥物的研究。
關于其發病的機制,現階段并未完全闡明清楚,在中醫中,大多數人認為糖尿病肢端壞疽是“消渴、脫疽”的范疇。氣陰兩虛、正氣不足才是根本原因,脈絡不通、氣血瘀滯、濕熱火毒熾盛為其標,脈絡不同、血流不順暢是出現此病的主要原因[3]。病人因久病消渴,耗傷氣陰,甚而陰損及陽,陽氣無法輸送遍布溫煦四末。陽氣不夠,血行便不順暢,瘀血內生。或陰虛燥熱,熱灼津血,血黏成瘀。瘀血導致經絡不暢,肌膚失養,復因外傷毒邪侵入,引起經絡破損,皮膚筋骨潰爛,從而引起糖尿病足病。總而言之,此病主要是陰虛,同時以痰濁、熱毒、及瘀血等為標,屬于一本虛標實癥候[4]。
經過對文獻的不斷查閱了解到,這些年以來,我國針對對糖尿病足病治療有效的中藥復方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僅僅針對單味中藥進行探究的文獻卻很少。從過去的研究結果來看,在治該病方面,有很多中藥成分都有一定的效果,比如黃連、黃芪、黃柏,其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的功效[5];川芎、當歸、玄參、丹參有活血、補血的功效[6];桑椹有營養肌膚、滋陰補血的功效[7];雞血藤、桂枝、銀花藤有疏風通絡、清熱解毒的作用[8]。就復方來看,利用最頻繁的中藥有這幾種:金銀花、黃芪、當歸、桃仁、川芎、丹參等,基本上能夠預測出其醫治該病的整體效果。
通過上述分析能夠看出,此病屬于疑難病癥,涉及到了多個學科。利用組建有關治療此病的中西醫結合的專業組,不僅繼承了中醫治療預防此病的精華,比如,重視調理身體、內病外治等;同時學習西醫醫治此病的相關經驗,比如,病理分型、血糖控制等,因此,中醫藥在治療和預防此病方面將會獲得可觀的效果。
就醫治糖尿病的中藥而言,從化學成分方面,其有效成分共包含生物堿、多糖、黃酮、皂苷等幾類[9]。多項研究結果顯示,關于植物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機制,其體現在減少肝糖原,帶動外周組織器官對于糖的利用;同時對降糖激素的提升以及升糖激素的控制也有很大的作用;另外對糖代謝酶活性的調節以及胰島細胞的保護也有一定的作用[10]。皂苷類,其不僅在血糖的降低方面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其抵抗糖尿病的作用還與保護心腦血管系統、皂苷抗氧化、抗非酶糖基化等多項藥理作用有著一定的關系[11]。從當前的藥理學研究來看,黃酮類是最常見的一種植物抗氧化成分,可以起到控制AGEs水平治療預防糖尿病的作用[12]。近年來人們還發現生物堿類在控制醛糖還原酶活性方面有很好的效果,有醫治該病和其并發癥的效果,比如,黃連當中的藥根堿、小檗堿、巴馬汀等,在這中間,所含有的小檗堿的量是最大的,降糖效果也最好[13]。總而言之,所含有的這些成分都對治糖尿病有一定的效果,而此次研究的糖尿病足病則是在糖尿病當中最普遍的一種并發癥,因此,部分治糖尿病的藥物成分也會對治該病有一定的效果。
西醫無論是在治療此病方面,還是在治療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方面基本都是單一作用靶點治療的,而中醫則顯得更加全面,不僅中藥成分復雜,作用機制豐富,而且中藥副作用相對較低,安全系數更高,然而,其也有著很多的不足之處:
①所探究的有關中藥復方的文獻大多都是關于臨床療效的一些評價,而專門針對治療此病的作用機制的探究并不多;②臨床研究質量差,比如,樣本量較小,盲法以及分配隱藏等設計不夠科學,觀察指標、評價方式等存在問題;③開展了很多有關某一種中藥及其成分對此病治療的研究,但最終的研究成果并未擴充到此病上;④很多學者開始研究中藥及其復方中能夠保護血管內皮功能的藥物,然而因此類藥物的機制以及藥效物質基礎不清晰,且不容易對其質量進行控制,所以,仍需繼續對其進行優化。
基于中醫藥相關理論,與當前中醫治療實踐有機結合,深入研究中藥及復方,就藥材資源具體的質量情況加以評價,明確藥材中的優質品類;以糖尿病血管病變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關鍵環節“PKC-ERK”信號通路等為切入點[14],通過缺氧高糖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模型完成篩選,借助現代研究手段以及措施,活性導向分離鑒定有效組分,同時對于分析表達水平通過
現代生物技術來進行檢測,對其化學信息以及藥性二者之間相關性進行分析,希望從分子、整體以及細胞不通過的層次,對該病癥和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保護的藥效機制以及物質基礎進行探究,從而為該病癥病因機制以及其治療藥物的開發提供不可或缺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