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倩倩,鄭 磊,王曉萃
(濱化集團,山東 濱州 256619)
化工行業相關分析表明,化工行業未來的兩大發展支撐是石油煉化行業及化工新材料行業,下面以國內化工新材料行業為研究對象,圍繞其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簡單探討。化工新材料,顧名思義是相對于傳統材料來說的,是通過化學合成手段生產的新材料,以及以化工新材料為基礎通過二次加工生產的復合材料,具體可分為新型合成材料、高性能先進材料和超級材料三個層級。化工新材料較傳統材料具有質量輕、質量優異、功能性強、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點。化工新材料產業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代表著未來化學工業的發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
目前,中國化工新材料產業目前已初步形成較齊備的研發、設計、生產和應用體系,在先進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樹脂、特種合成橡膠、高性能纖維、功能性膜材料、電子化學品等一系列重要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已研制出T800級以上的碳纖維、聚碳酸酯、工程塑料、異戊橡膠、芳綸等高端材料,國內供給能力不斷提升。MDI等少數產品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石墨烯、納米材料、3D打印材料、先進膜材料等前沿領域科技創新方興未艾,涌現出一批創新型化工新材料企業和科研機構,如北京化工大學、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所、四川大學、中石化、中石油等。近幾年國內化工新材料行業產品的市場增長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2018年該行業總產值突破5300億元,成為全球化工新材料領域不可忽視的力量和全球重要的市場。目前國內化工新材料發展有如下特點:
經過近年來的發展,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研發、設計、生產、應用體系,開發出十幾個門類的數千種產品,建成多套示范裝置,并培育出一批龍頭企業。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其中,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機硅、有機氟、生物基化工新材料等產能居世界前列,高性能復合材料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先進高分子材料自給水平逐步提高。
據201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已達到60%以上的產業自給率,未來有望進一步提升。根據《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目標,到2020年,化工新材料綜合保障能力需達到82%。也就是說國內化工新材料產業產能提升較快,但還將有很長一段時間需要進口來添補缺口,對國內化工新材料企業來說市場前景較好。
化工新材料項目因為投資較其他傳統化工項目要低,利潤較高,造成該行業大量涌入新企業,規模大都比較小,多集中于化工新材料的低端市場,且受市場短期利潤的刺激,促使已在產的企業紛紛擴大規模,大多靠量取勝,忽略技術和質量,造成市場惡性競爭風險從而導致部分化工新材料出現短時期內產能出現過剩的風險。
目前國內企業可滿足中、低端應用產品需求的基礎材料及產品,但是對高端應用產品市場所需的技術附加值高的特種材料、改性材料等卻存在著技術缺陷,不能滿足市場需要。技術研發投入不夠的原因,一方面是重視程度不夠,另一方面是因為基礎薄弱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于技術研發。據統計,杜邦公司每年用于研發的費用接近銷售額的10%,國內企業在這方面的投入不足1%。這種現狀導致了惡性循環,技術提高難,產品質量提升難、盈利難,研發投入不足。
目前掌握先進技術的國外企業對國內企業實行技術封鎖,當國內企業進行自主技術研發獲得技術突破后,國外企業又會抓住機會將技術或設備轉讓給國內企業,獲取技術轉移利潤,然后自己轉向更高端的產品。如此一來,國內企業在這場博弈中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一直在追趕,很難超越。我國早于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產業化研究,但至今仍無法拿出能和國際先進水平競爭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化產品。
目前美中貿易關系緊張,加大了產品和技術進入中國的難度,尤其涉及高精尖的技術,美國會加大控制力度,限制甚至禁止向中國出口。并針對航空航天、新材料、工業機械、通信技術等增加中國關稅,對國內這些領域的發展造成一定沖擊。但此次貿易摩擦對國內來說也是挑戰和機遇,中國的產業以此為契機,充分利用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保持包括新材料在內的各產業發展。
我國政府長期對化工行業采取積極的鼓勵和扶持政策,化工行業相關的產業政策、法律法規等越來越完善,從宏觀上調整國內產業結構,構建良好的發展大環境。化工新材料方面,在十三五政策的驅動下我國在納米、石墨烯、碳纖維等細分領域方面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創新,如石墨烯應用專利在負荷材料、鋰電池等方面的應用,為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化發展及商業應用領域的繼續拓展提供支撐。如此,國家政策會在未來的發展中成為化工新材料研發生產的最大支撐,前景可期。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各行業對化工新材料的需求逐漸增加,產能會隨需求不斷提升,且因為下游需求行業的發展,化工新材料行業呈現產品出多樣化的趨勢,未來的發展會更精準的分析市場需求,化工新材料的生產將會實現針對下游具體應用要求做到量身定做,產生更多樣化的新材料品類。
隨著航天工程、海洋工程、高鐵及汽車輕量化等高端行業的發展,對化工新材料的需求量和產品質量持續提升,國內新材料企業的研究方向和產能重心將隨著市場需求往高端化發展。
鑒于越來越大的安全及環保管理壓力,且面臨部分重要化工原材料儲能不足的問題,未來的化工新材料上游原材料的選擇將轉向成本低、副產少、產品附加值高的原材料,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在生產過程中采用諸如微反應器技術等有效避免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及環保風險,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減少甚至避免三廢產生,從根本上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及環保成本。
未來的化工新材料行業將充分體現資源共享、市場機會共享。行業內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會有不同的競爭優勢,如原材料優勢、技術優勢、下游市場優勢等增強行業資源優化配置,通過資源共享,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和良性競爭。隨著國內外化工行業的發展,相信共享的理念也會影響到全球,期待未來會以利益共享打通技術壁壘,促進行業整體發展。
化工新材料的應用領域如國防、現代交通及紡織、家電等民用領域發展迅速,帶動上游化工新材料行業產值提升迅速。另外,我國國防、現代交通及新型民用領域的發展非常迅速,新能源及綠色環保領域也迅速起步并初具規模,未來發展的空間很大,這都是化工新材料發展的強大驅動力。
隨著行業的整合和兼并,行業內企業會趨向于大規模發展,做到產、銷、研一體化,形成良好的發展機制。行業產業升級會帶來行業洗牌、布局優化,整合后產業鏈更完整、更合理,發展的速度、效率和質量將更高。
綜上,國內化工新材料行業因為原始積累不足,市場競爭激烈,無法大量投入研發,造成技術及裝置落后,高端產品較少,總產能不足。行業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呈擴大趨勢。長遠來看,國內化工新材料行業必須要加大研發及項目建設投入,不斷提高工藝和裝置水平,才能實現產品升級,滿足市場需求,參與并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由于歷史的原因,單個企業本身不具備投入能力,也很難獲得相應的資源支持。應該從行業的角度,整合技術、資金等各種資源,建立技術、資金與企業連接平臺,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引導資金進入實業領域,扶持行業內優質企業發展,從而推動整個行業轉型升級,轉向高質量發展,最終實現化工創造財富、造福社會的根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