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慰明
(福建百禾市政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福建 泉州 362000)
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過程中要求充分結合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同時貫徹國家關于鄉村振興發展規劃的戰略意圖,加強對重大工程、計劃以及行動之間的有效協調,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鄉村振興戰略。
馬尾區鄉村振興規劃過程中應當嚴格按照十九大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的重要指導以及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重要引領,從鄉村產業、生態、生活、鄉風以及治理等層面進行規劃發展。將重大工程、重大計劃以及重大行動等充分落實到具體行動之中。從產業、生態、人才、文化、組織等五個層面進行鄉村振興發展。在鄉村振興體系中從生產、生態、生活的三生以及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等角度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并為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構建新動能、新格局、新氣象、新體系以及新風貌。為此福建省人民政府頒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對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指導。馬尾區戰略規劃過程中應當嚴格按照這一發展戰略指導進行[1]。
馬尾區發展中規劃中重點建設龍臺村。龍臺村依山畔水,農田肥沃,山地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周邊無工業廢水、廢氣污染。全村面積3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0 多 畝,蟳 池200 多畝,山地1000 多畝。龍臺村域規劃范圍即為村域行政邊界范圍。總村域面積約為3 平方公里。全村民居多為磚混結構,少量存在土木建筑,住房布局集中,建筑風貌參差不齊。根據馬尾區瑯岐鎮鄉村振興總體要求,結合龍臺村的發展實際,本規劃的期限為:2019 年-2021 年近期建設,2022 年-2027年中期建設,2028 年-2035 年遠期建設。依照2018 中央一號文件、《福州新區.瑯岐島控制性詳細規劃(2019.03)》等要求進行規劃建設。規劃原則為:以人為本、村民參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協調發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為了解龍臺村發展現狀、深入挖掘潛在資源,對龍臺村進行了數輪面訪,以及多次會議深入調研。采用現場考察、現場會議溝通等方式了解龍臺村的實際發展情況,從而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2]。
2019 年龍臺村進行桿線整治、龍江路了裸房示范戶整治、重要節點建筑立面整治、主干道兩側荷花池及休息亭建設、閑置地微田園綠化、石鼓山公園上山道路硬化、駙馬墓周邊景觀提升、老年活動中心改造、村口標識建設。進行景觀改造提升,提供游客休息平臺 。文體服務中心立面進行立面改造,聚福樓改造成龍臺 鄉村美術館,完善鄉村教育培訓體系。進行農田水利設施基礎設施。建設互動項目,引入人流,帶動產業發展。進行景觀改造提升,適度發展業態。全村主要產業有近海捕撈、海淡水養殖、水果種植、農業生產、苗木種植等。傳統農業發展單一,水產養殖不成規模不成體系,難以支撐村域經濟發展,特色農產品不突出,勞動力缺失。
馬尾區鄉村振興戰略中響應區委號召鄉村振興戰略,以駙馬文化為依托,打造歷史文化名村、世外桃源式原生村,實現原鄉村文化生態旅游明珠。
充分利用駙馬文化打造歷史文化名村,村莊農地和一般林地,引進臺灣農家樂休閑旅游經營方式、理念和企業,進行土地流轉統籌運營,并推廣“村企”生產合作模式,重點發展文化旅游。建設特色農產品、尋求差異化發展,拓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門路和農民致富增收的渠道[3]。
北部結合龍臺漁民避風港,適度發展生態餐廳、 海鮮集市、發展紅蟳 養殖區等業態。西部依托駙馬文化發展歷史文化旅游、傳統民居、民俗風情等;南部結合閑置山地、池塘,發展桃花谷、山地拓展運動、農家樂、魚塘垂釣、玻璃棧橋等;東部結合原有登龍山公園提升旅游項目,優質連片的生產空間資源,發展觀光農業,四季花海、花心迷宮等。
可以發展特色旅游,構筑良性產業基礎,以駙馬文化為起點,對龍臺村各個節點進行整治和優化,利用現有條件建設以龍臺村內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為基礎,以駙馬林存故里的遺址遺跡和地脈文化為特色,以農業觀光、歷史文化和鄉村文化體驗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化龍臺村來打造歷史文化名村、世外桃源式原生村。
對現有產業進行整合,以“農業觀光” +“歷史文化旅游” +“山地拓展運動”產業為核心,帶動龍臺村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產業聚集形成人流聚集、消費聚集,通過產業聚集帶動經濟發展,帶動龍臺村的聚集發展,從而實現龍臺村的產業振興之路。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及土地承包關系,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完善承包合同,健全登記簿,頒發權屬證書,強化土地承包經營權物權保護,為開展土地流轉、調處土地糾紛、完善補貼政策、進行征地補償和抵押擔保提供重要依據。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原則上確權到戶到地,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也可以確權確股不確地。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應用平臺,方便群眾查詢,利于服務管理[4]。
優化布局,凈化環境,綠化村莊,完善配套。保持村莊固有的“山環水抱、田園襯底”生態格局,踐行青山綠水理念。詳細優化布局居民點,明確道路交通、村宅布局、公共配套、公園建設等內容。凈化居民周邊環境,盡可能拆除破舊房屋,綠化美化村莊環境。對村莊內生活飲水安全進行調查。現龍臺村內部生活飲水已全部由區農林水局協調自來水公司整改到位,保障飲水安全。
龍臺村村域現有兩座沖水式廁所,2008 年和2018 年已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達到福州市環境衛生專項規劃要求。拆除房前屋后的臨時搭蓋以及破損的禽舍畜圈等;拆除占用道路、嚴重影響景觀的違章建筑。整理村容亂象,保持村貌整潔有序。農具、農用機械、車輛等停放整齊有序。晾曬的農產品擺放清楚。由區、鎮統一協調電力、通訊、廣電等部門,規整村莊桿線,組織全面排查,拔除、清理村莊廢舊桿塔、路線,以鄉鎮政府為主要實施拆除;規范戶外纜線架設。龍臺村村莊內兩違建筑較少,但存在生活垃圾堆放未及時清理現象。
結合龍臺村歷史文化旅游需要打造 生態宜居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完成后基本滿足美麗鄉村要求,但空間品質未達到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要求,有待進一步提升。龍臺村依托駙馬文化未來打造歷史文化旅游,目前龍臺村擁有寺廟 3 處、宗祠4 處、古遺址1 處、古井等。但周邊環境缺乏空間品質,村道為混凝土道路缺乏韻味,對未來打造歷史文化旅游,仍然不足。民居空間運用質樸的材料進行還原與修復。
加強文明宣傳,完善村規民約。完善“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部門協調、社會參與”的工作制度,加強整合國土、規劃、建設、發改、環保、農業、交通、水利、衛生、林業的等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分工;在村建設的經驗基礎上,加強本次鄉村振興中對村莊提升項目宣傳,與村民深入溝通,并召開村民代表會議,發動老黨員、老干部帶動周圍群眾自覺的加入本次鄉村振興提升建設中。充分挖掘龍臺村本土駙馬文化、非物質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精髓,加強駙馬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宣傳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融合傳承基礎上進行推廣、將產業發展與文化挖掘相結合,構建多元化業態[5]。
完善長效管理理事會規章制度,加強鄉村振興建設的監督管理。加大獎懲力度,帶動村民優化村莊改造建設與文化建設,定期開展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衛生健康、安全防護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加強村民在這些方面的意識。定期巡查鄉村振興的各建設項目,保證改造成果的長期性。
新型職業農民“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以農業為職業,不同于傳統的農民,不但是字面上的差異,更是內涵和要求上的差異。傳統的農民更多體現在懂技術,新型職業農民則強調了善經營,并且是融合發展。之所以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因為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勞動者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進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計劃,圍繞提高龍臺村農業種植水產養殖,開展新知識、新品種、新技術培訓。圍繞提高農民環保和食品安全意識,開展農業環境保護、無公害生產、產品安全、標準化示范。圍繞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開展經營、管理和市場經濟知識與技術。圍繞提高農業職業道德、法律和政策水平,開展職業道德、法律知識和農業農村政策等的培訓。
在編制、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時,應當將當地發展實際與國家整體振興發展戰略有效結合,明確發展方向,提升產業效益,構筑三產融合的新型農村產業結構,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及土地承包關系,生態振興發展路徑,大力開展村莊環境整治,穩步推進宜居鄉村建設,加強農村文化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投入,積極培育新型農民,從更高的層次與多元化的視角探索鄉村振興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