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軍
(惠州市節能監察中心,廣東 惠州 516001)
2016年4月22《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三五”科技發展指南》正式發布。《指南》強調,石化行業“十三五”要加強自主創新,攻克一批“補短板”技術,集中在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專用化學品;開發一批“高性能化、專用化”技術,包括通用樹脂高性能化產品技術、高端通用合成橡膠及高端通用合成纖維專用牌號及合成新技術、特種纖維高端產品及工程化關鍵技術等。2019年4月廣東省政府提出加快培育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集群[1],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從產業集聚、產業鏈、循環經濟、人才及標準、園區(配套及管理)五個維度對標世界最先進水平和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目標,有序推進綠色石化產業補短板工程,依托石化基地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多渠道引進境外先進技術,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延伸深加工產業鏈,打造各具特色的精細化工集聚區,逐步形成粵東、粵西兩翼產業鏈上游原材料向珠三角產業鏈下游精深加工企業供給,珠三角精細化工產品和化工新材料向粵東、粵西兩翼先進制造業企業供給的循環體系,打造 “一帶、兩翼、六基地、多園區協同發展”特色產業布局。結合近期大灣區建設背景,珠三角惠州市也明確提出了,到2028年要打造石化新材料產業的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綠色石化、新材料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省、市的共識,因此建設好石化新材料產業集聚區意義重大。本文以惠州市為例,介紹了石化新材料產業建設思路。
隨著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歷史性機遇,石化新材料產業除了享有政策紅利,現實中要加快發展面臨較多的挑戰。惠州市周邊,目前劃定的石化集聚區共有5個, 5個基地均涉及化工原料、高端精細化工產品和化工新材料的發展方向,其中4個石化集聚區具備煉油化工一體化發展的能力。總體上石化新材料產業發展十分雷同,相互之間易產生激烈的市場競爭。
除了發展面臨的直接挑戰,資源環境、發展和技術方面的議題也是回避不了。一是資源、環境的約束性指標影響;如何解決用能指標、環保指標是發展的瓶頸之一;二是區域內集中的石化新材料產業鏈延伸不充分;龍頭企業僅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基地的石化產品仍然以大宗原材料為主,產業延伸得還不夠,精細化程度不高,高端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完善;三是惠州市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學品品種單一,規模較小,技術水平不高,競爭力不強;四是高端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先進技術研發創新能力落后,制約了集聚區未來的發展。
石化產業是惠州市的兩大支柱產業之一,也是國家重要的石化產業基地之一。現有煉油能力2200萬t/a,乙烯220萬t/a,芳烴100萬t/a,總投資超過1700億元, 86家企業項目落地。為加快推進“一基地、雙平臺”建設,確定了依托現有石化產業基地,在已有煉化一體化項目基礎上,通過對現有工藝流程改進,適當擴大烯烴、芳烴產能,重點發展烯烴、芳烴及其衍生品。吸引國內外龍頭企業,適當擴大原油加工能力,多產化工原料,少產油品,逐步降低油品產能占比,為不斷延伸拓展產品鏈和支撐關聯產業發展提供充足原料。以原料多元化路線擴大烯烴芳烴規模,并進一步向下游延伸拓展產品鏈。大力發展附加值高、市場缺口大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學品,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石化產業基地。實現煉油3200萬t/a、乙烯610萬t/a,芳烴310萬t/a的規模。
新材料方向,重點推進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學品產業,立足珠三角,輻射華南和西南地區,選擇汽車、家電、電子、機械裝備、輕紡等相關產業集群升級,以是石化產業升級和提高競爭力為前提,差異化發展,最大程度規避產品同質化。主要發展方向包括:高性能合成材料,如高端聚烯烴、工程塑料和高性能合成橡膠等;高端化學品,如涂料、專用化學品、生物基化學品等。
惠州市提出了以“三園區、三組團”為主要框架,布局發展石化、能源和新材料產業,同時考慮利用周邊產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布局關聯產業,作為總體布局的重要補充。其中三園區側重石化及其新材料產業,主要指大亞灣石化工業園區、東部新材料產業區和惠東縣白花新材料產業園。以大宗有機化工原料為基礎,兼顧發展復雜化學反應的新材料產業;東部心材料產業區主要發展化工產品、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學品;石化新材料產業區布局高性能合成材料、工程塑料和生物基材料等。計劃到2028年實現石化及其新材料產值約5900億元,較2018年增長257.6%。
惠州市在發展石化新材料產業時,劃定了四大類(石化、新能源等)12小類(醫藥、生產性服務業等)的重點發展方向,涉及范圍過大過寬,部分發展方向和周邊區域石化產業發展類似。為避免同質化趨勢,建議結合石化區現狀,重點選取石化新材料產業2~3個發展方向,強化產業鏈的補鏈效益,發展高端化工新材料。中國的石化產品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經濟新常態下消費不足對大宗通用產品形成了沖擊,而高端工程塑料等高端石化產品仍大量依靠進口。中國制造業升級戰略為石化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發展的關鍵在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2]。碳2、碳3、碳4、碳5等烯烴品種齊全,應該充分發揮共聚牌號生產優勢,開發滿足市場需求的管材料、車用料、醫用料、高性能膜料等合成樹脂產品,改變生產集中于通用產品的同質化競爭局面,實現提質增效,增強市場競爭力。建議各周邊區域石化產業基地應建立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發展的聯席會議機制,共商差異化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促進區域有序化共同發展。
基于現有基地情況,惠州市石化新材料產業基地尚處于工業重型化加速發展階段,尚未關注各資源、生態紅線。引入的行業企業、產業鏈相關公司的資源消耗型屬性,投入產出比低的特征情況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有效解決。建議后續頂層設計考慮土地產出、能源、環境和安全等多方面要素,按照產業結構調整目錄、負面清單等政策要求,設定量化的紅線指標,從補齊短板、做精做深產業鏈下游行業角度,畫出具體的招商圖譜,明確重點引進行業,避免一味為了追求地區GDP導致的企業無序引入。
應進一步明確企業主體地位,按照產業發展政府引導,企業具體實施和配合的思路,讓市場要素在產業發展中發揮核心配置作用。石化企業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發展方面有優勢,市場的驅動作用對煉油化工產業結構和發展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會促進煉油化工的提質增效[3]。因此應該多聽聽企業心聲,政府做好服務,出臺能夠促進石化新材料進一步做大做強的適用政策,減少企業顧慮,進一步拓展企業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