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懷桂
(青海省海東市房產管理局, 青海 海東 810700)
城市棚戶區改造屬于民生工程,可以幫助棚戶區居民改善生活條件,優化生活環境。棚戶區改造也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舉措,可促進城市形象的提升,優化并完善城市功能,與此同時,開展好棚戶區改造工作,有利于推進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在進行城市棚戶區改造工作中,即便政府部門下發了相關政策文件,對棚戶區給出了明確的界定,但因為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棚戶區改造中執行者對于具體改造范圍的界定和理解較為模糊,導致棚戶區改造并未存在一個標準的可執行的操作規程。與此同時,棚戶區改造在相關政策落實時還表現出較大的盲目性,可能出現強行拆遷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棚戶區居民對改造的信心,也影響到地方政府形象。
在城市的規劃布局過程中已經針對棚戶區改造的土地性質進行了非常明確的規定,因為城市棚戶區改造涉及到的成本較高,為更好的確保最終收益和投資的平衡性,一部分房地產企業往往會在開發改造時選擇優質地塊,盡可能提升土地價值,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常常沒有重視附近環境以及居民區的協調度,可能會對城市整體規劃布局帶來一定影響,和最初擬定的棚戶區改造計劃存在出入[1]。
城市棚戶區改造工作往往會由于資金缺乏而造成整個工程項目難以有序推進,所以必須要始終堅持從大局出發,以穩步推進城市建設發展為基本思想,給予更多的政策優惠和支持,積極進行招商引資,通過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及發行棚戶區改造專項債券拓展融資渠道。同時,過去的棚戶區改造由于管理成本較多且相應的審批流程較為復雜,從棚戶區改造項目的計劃到最終落實,需要依靠很多部門與單位進行審批,這也會影響到改造項目的有序推進。
城市棚戶區改造關系到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保障、公共利益保障等相關問題,很多時候城市棚戶區改造工程都會因為拆遷問題而受到影響,讓其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導致整個工程項目不能夠順利推進,甚至中途擱置。加之涉及到拆遷的相關政策法規還不是非常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識薄弱,在拆遷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糾紛和矛盾。一些拆遷“釘子戶”對拆遷補償抱有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索要巨額賠償,同時由于對政策理解具有偏差,雙方在拆遷方式、合同內容等方面并未達成一致,這些都會影響到棚戶區改造工作的開展。
城市棚戶區改造工作必須要依靠有關部門的通力配合,在貫徹執行相關政策法規的基礎上,構建更加系統化的棚戶區規劃,確保棚戶區改造項目的有序推進,真正發揮出棚戶區改造工程的價值。詳細來說,應當從以下幾點來開展好此項工作:
為確保城市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有序推進,地方政府部門必須要持續提升資金投入,進一步擴展棚戶區改造融資途徑,借助于政府補貼、棚戶區改造專項債券及社會資金等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渠道,為城市棚戶區改造工作帶來充分的資金保障。站在政府財政補貼的層面來說,在得到中央政府和省級資金補貼的基礎上,各區縣應當根據城市棚戶區改造規劃來清楚列支棚戶區改造需要的資金,從而明確資金籌措目標。在這一前提下,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落實執行城市維護建設稅、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產開發稅收等相關法規,為棚戶區改造工作提供更多資金;站在發行債券的層面而言,地方政府應當及時全面儲備棚改項目,努力爭取中央棚戶區改造專項債券額度,同時依托符合發債條件的棚改項目進行棚改專項債券發行,切實實現棚改專項債券額度到實際棚改資金的轉化;而站在社會資金籌集的層面來說,政府部門應當把債券資金與社會資金靈活合理搭配,依靠委托代建和政企共建等模式,吸納更多信譽良好的房地產企業積極參與到此項工程中來,從而促進棚戶區改造工作效率的提高[2]。
為推動城市現代化建設,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在推進棚戶區改造的過程中,應當提前制定系統化的改造工作規劃,執行落實相關政策法規,在確保土地利用率提升的前提下,做好棚戶區改造和拆遷安置工作。第一,城鄉建設主管部門以及地方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規范土地利用規劃體系,防止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存在胡亂拆建的問題,按照開發區和城區的實際情況,在棚戶區改造的過程中對附近的低效用地實施再開發,把棚戶區發展為產業聚集區,助力城市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第二,應當積極開展好市場調查活動,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堅持市場導向來制定棚戶區改造工作計劃,改變過去的思維模式,結合農村勞動力轉移方向,科學引導棚戶區居民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努力為其創設更好的生活環境,給予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城鎮化建設。
政府主管部門應當積極邀請行業專家、被征遷人和人大代表等各界人士充當城市棚戶區改造的監督人員,建立棚戶區改造監督小組,對改造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和后期驗收等流程實施全面監督,確保棚戶區改造活動的有序推進。站在棚戶區改造工作規劃設計的層面來說,監督小組應當負責棚戶區改造規劃的論證工作,規劃工作人員應當充分借鑒參考監督小組的意見,對棚戶區改造規劃予以優化和完善,從而提高改造規劃的靈活性與可行性,為棚戶區改造的有序推進打下堅實基礎;站在棚戶區改造實際實施的層面來說,監督小組應當對改造工程的整個施工建設流程和施工質量進行監督,應當深入到施工現場,保證棚戶區改造施工的科學開展,防止改造后在物業管理或是產權辦理的過程中發生糾紛;站在棚戶區改造項目驗收的層面來說,應當盡快轉變過去的驗收模式,把驗收工作轉化為分段驗收,當某一環節的施工作業結束后需要第一時間驗收,確保其合格之后再進入下一階段的施工,從而促進城市棚戶區改造施工質量,防止其在未來投入使用后出現問題和糾紛[3]。
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在推進落實城市棚戶區改造的過程中必須要妥善安置棚戶區群眾,建立完善的補償安置體系。通常而言,城市棚戶區改造補償安置作業必須要嚴格按照產權調換、實物安置和貨幣補償相結合的工作原則,結合棚戶區群眾的實際意愿來靈活選擇補償方式,在這一前提下制定安置補償方案,在其中清楚的規定棚戶區居民補償安置的具體方法、詳細價格和統一的標準。若棚戶區居民實際經濟條件無法購置安置房但其已經滿足住房保障條件,應當盡可能優先為其提供租賃保障性住房,確保棚戶區居民安置工作目標的實現。在過去的安置補償方式的前提下予以創新改革,在征求棚戶區居民同意之后,把過去的經濟性補償改革為居民養老保險或是社會保險補償,為其帶來基本生活保障;針對棚戶區內存在創業意愿的居民,相關部門能夠積極為其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鼓勵支持其創業,進而提高其收入水平,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總而言之,城市棚戶區改造工作的開展應當結合城市建設發展的具體情況,對棚戶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分析研究,制定科學的工作規劃,進一步促進城市競爭力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從而真正確保城市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