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起輝,季金茍,楊豐慶,穆曉靜
(重慶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重慶 400044)
2003年伊始,重慶大學在化學化工學院開設了制藥工程專業。在目前的本科教學中,制藥工程學科的教學主要集中于理論教學、實驗課和專業實習等,學生所學到的專業技能與企業所要求的水平銜接不夠。這導致了學生畢業后并不能直接滿足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培訓才能勝任。對于把握新時期下大學生的定位,與時俱進地提高教學培養質量,綜合提高大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自身能力,將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充分考慮進入人才培養模式中,成了一個必要的方向[1]。因此,在制藥工程專業教學中,實踐教學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是教學中的一個必要過程。
教學單位需要深入研究并改進實踐教學的內容及方式,主要體現有: 在實驗教學上,有目的性地提高實驗教學針對性,多開設一些與實際生產有關聯的實驗; 在畢業設計中不斷完善教學模式,勇于打破現有規則,不斷提高與現實社會的相關性,以促進學生對社會生產的認知; 在學院組織的實習環節中,多加強實習的專業性,讓學生對于藥企中藥品生產的各個環節有所了解[2]。
在本科的學習階段,制藥工程專業主要開設了現代基礎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合成、藥理學、藥劑學等基礎實驗課程和制藥工程專業綜合實驗等綜合能力訓練課程。一般來說,實驗課教學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教師以往對預習的內容沒有明確要求,學生不能明確地了解實驗內容,對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學生不能回答的很清楚。現在,教師會在實驗之前講解實驗的基本原理和具體的操作內容,并對涉及本次實驗的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實驗。課后總結可以讓學生梳理理論知識及實踐操作過程,是關系到整堂課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對有誤的、不理想的實驗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并將實驗操作、實驗結果及解釋納入評分系統,使學生對實驗結果有準確的把握,對實驗過程認真對待。對于實驗過程及結果有疑問的小組,可以課后再次重復實驗,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對實驗的把握和理解。
畢業設計是考察學生對于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的結合能力的一個過程,它不僅要學生有著足夠的理論知識,同時又對于學生理論結合實際和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了考驗。畢業設計主要包括了開題報告、中期答辯和畢業答辯三個環節。在答辯過程中,有3-4位老師進行點評和打分,最后根據老師所給的成績確定優秀畢業論文等[3]。
在對于實驗課題的選擇上,通常采用的是老師確定課題,發送給學生參考文獻,而同時學生對于自己的課題方向并不了解,所以老師帶領學生確定自己的課題是普遍現象。但是,現在采用老師提出相關方向,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結合可行性分析來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這對于促進學生對實驗的認識程度、提高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有著重要的意義。
制藥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內容的設置主要包括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認知實習是指觀摩、講座等形式;生產實習則是在藥品生產企業的生產線實際操作。實習是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相結合的重要方式,是推進實踐教學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的方式,也是學生接觸并認識制藥企業的主要途徑。
然而,無論是在認識實習還是生產實習中,學生只能接觸到藥品生產的一些非關鍵環節,而真正重要的研發和檢驗環節并沒有接觸到或者只是在外面參觀而不是進入到室內進行學習。鑒于這種情況,改進實習內容就有了必要。為了讓學生畢業后所擁有的理論知識與公司需求無縫對接,實習時期學生需要對藥品的研發、工藝放大和生產環節了解清楚,這就需要在實習時跟著研發部門、生產部門和檢測部門的人員學習和操作,熟悉他們的工作過程,而不是單單地參觀和完成生產線上的工作。此外,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實習單位的具體情況,向學生們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這可以促進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企業工作環境和過程,實現與企業需求的對接。
在日益嚴重的本科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的情況下,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就成了重點。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環境下,學生畢業后所擁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無法與企業相對接,需要在實習一段時間后才能融入工作環境;同時,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出畢業生只有理論沒有實踐能力,無法滿足公司的實際需求。基于這種情況,我們在現有的教學體系上,針對理論教學、專業實驗和實習三個環節,研究了其中所存在的實際問題,并指出了下一步的改革方向,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滿足現在企業崗位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推進人才的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