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靜,馬獻濤,彭貴玉,朱倩茹,駱定法
(信陽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018年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陳寶生部長強調“把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由此可見,重視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加深教育內涵,已經引起國家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視。
本科生導師制起源于14世紀的牛津大學,該制度的有效實施是牛津大學保持卓越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1]。若將牛津式本科生導師制與我國高校教育現狀充分結合,實現其本土化,將對我國高校教育的內涵式發展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對于我國地方高校學生,特別是化學化工專業等實踐性很強的理工科專業學生來說,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實施,有助于學生順利適應由高中的強制式學習模式到大學的自主式學習模式的轉變、深刻認識本專業的學科特點、在實踐中不斷強化理論學習,幫助學生順利度過迷茫期、增強本專業認知和自我認知、做到自知、自信和主動發展,實現內涵式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受蘇聯班級教育管理模式的影響,我國高校普遍實行學年制[2]。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后本科生學分制和選課制逐漸推行開來,成為導師制重新實行的重要條件[2]。20世紀90年代起國內一些頂尖學府開始試行本科生導師制,主要針對頂尖人才開設,生師比低,屬于精英人才的培養模式[3]。1999年國內高校開始大規模擴招,本科生導師制的規模從起初的精英班特長班等班級規模逐漸擴展到學院,乃至整個學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學校也由最初的“985”工程高校擴展到普通地方高校。
目前為止,本科生導師制在國內大部分高校都有試行,培養模式由精英教育逐漸擴展到大眾教育,轉變過程難免遇到諸多問題。具體表現[4-8]為:①文化認同程度有限、定位不夠明確、多種形式的導師制職責界限混淆不清;②基本實施形式不夠規范;③制度規范、評價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等。
化學化工類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強調技術的前瞻性、綜合性和創新性,要求學生既要專業知識扎實,又要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良好[9]。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實施無疑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實踐性和創新性的有力途徑。
“如果一種行為沒有獲得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建構,就無法形成一種社會性的認同或支持”[10]。本科生導師制要想得到廣泛認同,就必須先明確其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堅持準確的方向和定位。牛津式本科生導師制的核心是自由教育,核心價值在于幫助學生形成獨立判斷的意識能力和正確積極的價值觀[11]。我國現代觀念的本科生導師制是對現行的學分制和選課制的有力補充,使學生在完成學分制規定課程學習的同時,在思想、專業、生活、心理等方面[12]得到導師的正確引導,幫助其適應從高中到大學再到就業的學習生活模式的不斷轉變,帶動其心智的不斷成熟;使其在大學相對缺乏約束的環境中明確方向、少走彎路;增強主動學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導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提升高校教育質量和內涵建設,增強育人理念之軟實力。
本科生導師制的定位必須緊緊圍繞“導”這個核心要義,育人模式上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培養其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主動學習、積極生活和自我負責觀念的養成;相關工作制度規范、評價監督機制等要遵循“導”這個核心要義制定和執行,而不是簡單的重復和覆蓋班主任、輔導員或任課教師的工作內容。
本科生導師制不僅僅是對學分制選課制的補充,更是對學分制選課制的完善、促進,是一種注重內涵式發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學分制選課制框架下注入本科生導師制,必將使整個框架生動起來,實現高校教育的有“骨”(學分制選課制)、有“血”(本科生導師制)、有“肉”(學生發展),“骨”和“血”相互補充,促進學生發展之“肉”的不斷結實豐滿。地方高校應該加大對本科生導師制的重視程度,牢牢把握住“導”之核心定位,對教師和學生加強本科生導師制的培訓、宣傳,使學生明白自身才是對自己負責的第一責任人,加強自主學習、自我完善的觀念教育;使導師遵循“立德樹人”的師之初心,在傳道授業解惑中豐富其師之價值;讓本科生導師制的師生關系和運作模式深入導師和學生的內心,提高本科生導師制在整個校園氛圍內的文化認同感,加強師生的內在重視程度。
本文推薦一種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形式-“師生例會機制”。本科生導師制的執行采取“師生例會機制”和“導師會外指導機制”相結合。
在本科生導師制執行之前,首先要將學生根據其畢業意愿分成兩類-“學業深造型”和“直接就業型”,導師根據專長相應分為“面向學業深造型”和“面向直接就業型”。將導師和學生進行粗略分類,為師生的雙向選擇提供了方便。一旦確定了本科生導師制師生關系,就可以正式進行本科生導師制指導學習。
關于“師生例會機制”,根據學校、學院和學科等的不同特點,每位導師要同其指導的學生進行每個月2~4次的例會,例會時間和地點由學院或學校根據自身情況按照2~4個課時的上課標準固定下來,例會地點要是方便進行圓桌會議的小型現代化教室,營造出平等交流的例會氛圍;例會形式可以是交流談心、專題講座、辯論會、茶歇會等多種形式;例會主體可以是導師也可以是學生,以學生發言為主,導師根據學生發言和表現給予準確指導;例會主題由導師根據學生學業進度和思想生活表現靈活選擇,可以是學業、科研、生活、思想、心理等諸多方面,每次例會固定一個主題;例會流程可以分為主題引出(如會前游戲/音樂/小幽默等)、主題展開、討論、指導等部分,主題啟發與個性指導相結合。
“師生例會機制”和“導師會外指導機制”互為補充。“師生例會機制”在學時、時間和地點上采取同普通課堂一樣的模式固定下來,使本科生導師制的教育理念的實施得以實體化,提高師生實質參與度,便于評價和監管;例會的形式、主題和流程則要相對寬松,以方便導師根據學生特點隨時做出調整,提高師生的積極性和文化認同感。“師生例會機制”時間之外,師生之間可以通過“導師會外指導機制”進行交流學習。“學業深造型”學生可以進入導師的實驗室,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在實踐中鞏固專業知識,在科學探究中提高創新能力。“直接就業型”學生可以在導師指導下進入虛擬實驗室進行仿真模擬研習,有條件的,可以進入校級化工廠進行現場觀摩學習,在實踐中增強化學化工專業知識,感受專業就業環境,培養“大國工匠”的素養和情懷。對“導師會外指導機制”的具體指導內容不做過多要求,充分給予導師和學生發揮的空間。
本科生導師制從試行至今一直處于摸索階段,相應的制度、規范和評價監督機制并不完善,而且有些問題是在實行過程中才能逐漸顯現出來。因此,關于本科生導師制的制度、規范和評價監督機制,制定者不能抱著從一而終的心態,要結合實踐,勇于改革和創新,促使本科生導師制的先進理念真正落地,生根發芽。
2.3.1 基于“師生例會機制”的師生雙選制度
“師生例會機制”實行以后,每位導師例會的時間、地點就確定下來,將導師制例會輸入選課系統,就可以實現學生對例會的自由選擇。基于此,以下師生雙選制度就得以實施:首先,在大一末,導師和學生進行雙向選擇,確定本科生導師制師生關系;其次,大一學生必須通過選課系統旁聽不同老師的導師制例會,加深其對本科生導師制的認識,幫助不同師生之間有更多的接觸和了解;再次,由于存在學生對自己畢業意愿模棱兩可的情況,在大二末可以允許進行師生關系的局部微調;最后,本科生導師制師生關系一旦確立,除非特殊情況,不得更改,導師和學生都要對其自主選擇負責。
2.3.2 基于“師生例會機制”的激勵模式
“師生例會機制”將為本科生導師制帶來更多激勵途徑:首先,每年選取1個月進行師生例會觀摩,期間所有師生例會面向全校師生全面開放,有興趣的教師和學生不受名額限制均可旁聽,這樣,生動的例會必將吸引大量師生參與,從而提高影響力。其次,每年選取2周進行師生例會評比,隨堂評比與集中評比相結合,選出優秀的師生例會,針對導師予以獎勵。這里可以增加獎勵的種類,例如最佳專業指導導師獎、最佳心理疏導導師獎、最佳思想啟發導師獎、最佳綜合指導導師獎等等;在名次上也可以設置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和參與獎等。通過加大獎勵力度、增加獎勵范圍使本科生導師制導師獲得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激勵。此外,可以將導師在評比中的獲獎情況與職稱晉升相聯系。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適當增加本科生導師制導師的基本勞動報酬。
當前我國實行的本科生導師制,內承我國教育幾千年來的師儒訓導制,外鑒西方教育的精華-牛津式本科生導師制,承擔著補充學分制選課制之不足的重要使命[13]。明確導師制定位、提高文化認同感、推進“師生例會機制”、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創新激勵模式將促進本科生導師制實質性實施,從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助推高校化學化工類專業內涵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