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剛,吳金松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理學部, 河南 鄭州 450046)
有機化學是生命科學專業類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是學習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藥物化學等學科的基礎,對于后續的專業課程的學習至關重要。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存在著授課模式傳統且單調、教學內容繁多、服務于專業課學習的針對性欠缺等問題,為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對有機化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探索。
目前我校的有機化學教學仍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講授的內容往往局限于教材內容,加上有機化學具有知識點多而雜、繁復抽象等特點,很容易使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必須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模式,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為此,結合我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點,有必要在有機化學課堂中引入混合式教學模式,改變在課堂中以教師為主導的現狀,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參與教學過程,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思考[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先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將學習的內容進行分解并轉化為學習任務,分配給不同的學生小組,讓學生以講解、討論、互相提問等方式進行學習。小組內的學習結束后,由組內一名學生進行總結,向全班學生進行匯報。整個過程教師負責引導、點評、解答疑難、把控課堂,避免學生的學習出現差錯。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過程,要求學生在課前必須做好預習準備,迫使學生對講解和發言環節進行思考。在課堂中,學生才是主體,要求學生對每節課的學習任務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真實地進行思考,才能做好講解、討論、提問等環節,學習效果較傳統的授課模式有了一定的改善。
有機化學課程的知識點多而雜、物質轉化復雜、反應機理抽象,再加上教學學時被壓縮,因此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選擇,使有機化學的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專業課程,確保學生能夠掌握必需和夠用的有機化學知識[2]。在不破壞有機化學知識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合理刪除一些與專業課程聯系不大的內容。對于必需的有機化學知識,主要指的是有機化學基本理論和知識,具體包括有機物的命名規則、有機物的分子結構等,可以使用較少的課時。重點講授與生命科學專業相關的內容,如芳香烴、醇酚醚、醛酮、羧酸、有機胺等章節,同時對最新的研究和前言知識做簡要的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適當講授雜環化合物、糖類化合物、脂類化合物等內容。對于萜類和甾體化合物,可以僅講述它們的結構及分類,對于化學性質不再進一步展開。
采用高效實用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有機化學知識。首先,案例教學法通過對典型案列的分析,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在講授炔烴與水的親電加成反應時,學生普遍對烯醇和酮式結構的互變異構感到艱澀難懂,覺得用途不大。此時可以采用胸腺嘧啶、尿嘧啶和胞嘧啶為案例,這三種堿基都有烯醇式結構和酮式互變異構現象,在生物化學課程中,要求掌握它們的互變結構。
任務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的斗志和雄心,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升創新技能。在“旋光異構”的教學中,設計成多個任務,如對映體的區分方法、生活中的手性物體、手性的判斷方法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發現和總結規律,這樣做能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機化學中的立體化學問題比較抽象,學生很難從平面結構中獲得三維立體認識和理解。此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復雜的分子結構以更強的立體感展現出來,增強可視化效果,使之更形象生動,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立體結構知識[3]。
有機化學課程受到課時的限制,要更好地服務于專業課的教學和學習,需要對教學過程和各個環節進行改革和探索。需要我們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局限,優化精選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爭取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