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君 黎永祥 阮子鏗 林揚洲 歐陽志鋒
(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
關鍵字:增城坑貝村;古村落現狀;古村落保護
傳統的古村落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從嶺南至北方,每一個地段的古村落建筑都蘊含著當地文化,是當地文化的標志。大至北京的故宮,小至增城坑貝村,每一個古村落建筑都是我們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在2013 年發布的《中國古鎮旅游發展趨勢研究報告》中顯示, 我國現有 19522 個建制鎮,14677 個鄉,其中 百年以上的古村落超過 200 個,分布于我國 各省市,可見其數量之龐大。而增城坑貝村的歷史已經超過了兩百年,其歷史意義非常重要。雖然本地村委有對其的一套保護政策,但是仍然存在了很多嚴重的問題仍待解決,在基于此前題之下探討基于嶺南傳統古村落空間結構之下的保護研究策略。
坑貝村內民居均建于明末清初,在2003 年七月正式更名為坑貝村。村內建筑物是傳統的嶺南建筑。嶺南一帶梅雨季時期長排水壓力大,屋頂都是以坡屋頂為主稱鑊耳屋(官耳帽),多用青瓦鋪砌。增城坑貝村的建筑物是廣府民居代表,多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墻壁均有花鳥圖案。其空間結構是磚木結構,以木頭作為主要承重材料素有雕梁畫棟之說,其蘊含的歷史意義與歷史價值非常重大。
嶺南傳統的房屋空間結構一般是以磚木結構為主,在秦嶺淮河以南一帶,降水充足、排水壓力大、梅雨季節長,在長期的風化與水侵蝕的影響下,建筑物的損壞程度要比一般的北方的古建筑大得多,且因為是以木材作為主要的承重材料導致不少房屋在此侵蝕之下轟然倒塌。
嶺南傳統建筑物會有在柱子與梁上進行雕刻與繪畫其中雕刻的內容多具有地區文化代表性,水的侵蝕會導致這些頗具意義的著作損毀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磚木結構的建筑物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抗震能力與防火性能差。由于嶺南一帶并非是處于地震頻繁的地區,主要任務在于提升建筑物的消防保護能力。發生火災的后果就如同2019 年4 月15 日晚的巴黎圣母院失火一般令人惋惜。
從現今的坑貝村來看,村中大部分建筑物皆有不同程度的損毀,輕微者收風化侵蝕造成輕微的損害,最嚴重者已經崩塌,且存在著消防安全隱患。
1.人為破壞
只知道現在的增城坑貝村仍是屬于私人財產,屋主難以意識到該建筑的保護價值,并且仍有不少老人居住使用,隨著科技發展進步,為了進一步提高居住舒適度,會對其進行一定的裝修改造,破壞了原有的整體風格,是建筑丟失了原有的文化韻味。
不少的古建筑物中會用一些貴重的木材雕刻以裝飾用,在管理稀松的情況下發生盜竊事件的概率會成倍增長,且這些盜竊行為也會對屋體造成一部分的破壞。
2.旅游開發對古村落的消極影響
為了最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開發商會有很大可能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造成對原有風貌的嚴重破壞,旅游的人流量劇增所導致的消防安全隱患增加、游客消費后的生活垃圾、以及村民的保護意識薄弱可能會為了抓住商機而對古村落進行面目全非的改造等,無疑會對古村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3.保護政策的缺失以及保護力度薄弱的影響
2012 年9 月,由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聯合成立了由建筑學、民俗學、規劃學、藝術學、遺產學、人類學等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評審《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各個省份也開始推出地方保護政策。但是細分到各個地區,其保護政策以及罰款條例還是有不少模糊之處,再加上保護政策的執行力度不強造成,各項政策只有像架子一樣,時不時還是有破壞現象發生。
消除旅游開發的消極影響要從根本上解決
1.完善相關制度制約開發商過度開發破壞
按照制度來約束開發商能更大程度的避免古村落的破壞,要做到的是在保持原有的建筑風格之下,融入現代元素,在保存了原有的歷史文化風格又能更加便利前往旅游的游客。
2.增加消防設施盡力降低消防隱患
嶺南古村落的最大特點就是磚木結構為主的空間結構,防火性能差。增加防火設施、噴灑防火劑能在不改變該結構的前提之下,降低安全隱患減少財產損失。除了增加防火設施之外,還可設立多個安全通道,在發生安全事故是可盡量減少人員傷亡。
3.增強村民對古村落的保護意識
多進行該方面的宣傳活動,潛移默化的讓村民知道其真正的價值才會調集村民的自發性保護行為。
制度不完善會讓人轉空子,也會讓監管人員對一些違規行為無可奈何,正如之前長城上的城磚被刻上名字,游客騎在雕像拍照……讓監管者無法可依,讓低素質游客無人客管,古建筑才會被肆無忌憚的破壞。完善制度、加強執行力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設立專門的停車場對車輛進行合理的放置以及管理,避免違規停放、維持交通秩序。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特點的酒店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現代化酒店,這樣不僅能讓游客更好的體驗當地的文化風俗,也能為了避免保護意識薄弱的居民為了商機進行的亂改造,從而導致古村落的風格被破壞。放置多個垃圾桶以及垃圾站游客服務站、醫療站……能有效的解決大量游客旅游衍生的生活垃圾對環境造成影響問題。
隨著時間的沖刷以及全球化的進程加快,我們不知不覺中已經失去了很多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文化物質,傳統的手工業、傳統歌謠、技術等。只有建筑是不變的,一個城市的建筑就是這個城市的活歷史書,記錄著這個城市已經發生的一切以及正在發生的一切,帶標著這個城市的精神與文化還有記憶,它早就了這個城市,而所有城市的集合體造就了我們的國家--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