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杰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重慶 400030)
當今的建筑表現隨著技術水平及設計理念的提高,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程式化”、“符號化”泛濫的問題。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其一,商業的快速入侵浸透于建筑領域,使建筑變成了時尚和流行的代名詞;其二,建筑的文化屬性被過分放大了,當今建筑遠遠不止于一種承載實際功能的空間,更是成為一種做為個人及群體意志、以及社會文化的載體。
現代建筑自誕辰之日起就有著強烈的表現力,不管形式如何變化,建筑外在形式的表現力一直都是關注的焦點。尤其在當下,隨著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不同地域文化的建筑與現代主義建筑相融合,演進出了獨特的建筑風格定式,這對于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是有效的。但從建筑設計角度來看,這種獨特的風格定式使得建筑本身“符號化”、“程式化”了,令建筑設計淪為了表現主義下形式嫁接的游戲,但是對于建筑自身卻越發地忽視,使得建筑丟掉了自身的創作活力。
如何喚起建筑本體上的創新力,不管從何種領域研究,都要涉及到對于建筑表現最根本的問題——建構及其表現,所以從建構角度來看待建筑本體的表現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建構的英文解釋為“tectonic”,而在建筑學領域建構的最早出現是在19 世紀中葉,德國人穆勒在《藝術考古學手冊》中將“器皿、裝飾、住宅和人的聚集場所”定義為“建構”[1],建筑是建構的主要范疇。
同樣是在19 世紀的德國,建筑師弗雷德里希在《教程》中認為,“功能是基于材料、房間布置和結構產生的,建筑的個性也會隨之形成”[2],他在書中提出的“本體表現”的思想是對建構理論的重要延申。
勒·杜克在《十一世紀到十六世紀法國建筑百科辭典》中這樣描述:“建筑中要做到忠實性,第一是忠實于建造的綱領,第二是忠實于建造的方法。”這種將建筑功能要求與材料建造相融合的理念是建構理念樸素且全面的表達。
弗蘭普頓在《建構文化研究》中對建構理念做了進一步地延申,“建構”不僅是建造行為本身,還包括了文化方面的內容,建造過程既構建了合適的處所,又構建了文化[3]。
20 世紀六十年代,塞克勒在《結構,建造與建構》將結構、建造和建構做出了辨析,概括理解為:
“結構”是建筑建立的基本原則,“建造”是對這一基本原則的實體展現,而“建構”是前兩者的表現形式,即“結構”的原則通過“建造”得以展現的時候,建筑本身的受力形式和構件的布置方式會形成一種具有表現力的特質,這些特質就屬于“建構”所呈現的范圍。
材料是對建筑表皮的合理構筑。商業入侵下的建筑展現出對表現力的極度追求,反而使建筑表皮陷入到了程式化的圖形符號中,失去了表皮材料原有的表現力。材料的真實性,在于材料自身的質感之美,對表皮材料進行合適的選擇,回歸表皮建造的根本,需要以建造的方式表現表皮的構筑邏輯、受力方式以及色彩質感,還原建筑表皮應有的深度和真實的表現力。
結構是結構框架與建筑形式的有機統一。隨著當今計算機輔助模擬的不斷發展,各類型復雜結構的建筑層出不窮,不斷創新著建筑的表現形式。這一類型建筑的復雜結構自身就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將結構與建筑功能、形式做到有機統一,結構即為建筑。
構造是對材料特性與受力特征的回應。建筑通過對材料的邏輯化的組織來展現自身的表現力,構造即為材料展現自身表現力的方式,建筑的真實性就是對材料自身的認知及連接方式的展現,因此建筑的表現力也直接地體現在建筑細部的構造之中。
4.1.1 圍護結構與主體結構的分離
明確的框架結構體系使得圍護的墻體不再起承重的功能,建筑的圍護結構與主體結構相互分離。在圍護結構與主體結構分離的同時,也促進了建筑表皮的獨立,建筑表皮可以依據材料的構筑邏輯、受力方式以及色彩質感形成獨立且連續的界面,做到由材料表皮到主體結構的層次清晰的真實性表現。
4.1.2 表皮的文化性
現代建筑的表皮越來越風格化和時尚化,通常以拼貼和外掛的方式為建筑做一件外衣,雖然可以作為符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文化屬性,但是缺少了從材料與建造層面的考量,也就失去了從表皮本體角度的表達和創新能力。要回歸表皮的建構屬性以建造的方式來實現表皮的文化性表達,為表皮的設計提供基于建構本身的解決方案。
4.2.1 砌筑的藝術表現
磚石砌筑是最原始的建造技藝,同時也是對于重力美學的完美體現,將磚石等材料層層疊加,在重力作用下使結構獲得足夠的穩定性,以呈現出結構本身的力學之美。磚石的砌筑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砌筑方式展現出各自獨特的韻律之美,材料之美,將砌筑與材料、建造進行完美的融合。
4.2.2 結構形態與受力的統一
不同的結構形式對應著不同的受力特征,結構是對力的一種回應,結構形態應表現荷載傳遞力方式,以框架結構為例,柱子的結構功能明確,承受來自樓面的豎向荷載,梁與柱形成的框架結構形象作為一個穩固的整體,力的傳遞自上而下,結構形態簡潔。同時,明確的結構形態,支撐構件與圍合構件相分離也為表皮的表現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隨著技術的發展,各種形式的結構實踐也越來越多,像懸索結構,膜結構等表現力強,但受力形式相對復雜,形態在力的表現上并不是很明確。同時由于材質越來越輕質化,結構形式也出現了反重力表現。
4.3.1 簡潔明確的構造方式
構造是將各材料、結構、構件組合在一起的一套方式方法,作為建構中材料與結構落地的重要一步,簡潔明確的構造方式可以使得建筑實踐更加美觀高效。在建筑設計中,外表皮構件之間的相互連接,外表皮與結構主體之間的連接,無不需要構造設計。簡潔明確的構造方式可以減少各種因素對于表皮的影響,加強表皮表現力。
4.3.2 構造的藝術表現
構造是建筑設計創作邏輯思考的一部分,對于構造的極致追求歷來是建筑設計的傳統,它對于建筑實踐最后落地的品質有著極大的提升。建筑師將自己的建筑創作與自身個性相結合,通過構造方式的處理來展示建筑風格,構造的藝術表現也隨著建筑實踐的落地得以展現。構造作為細部處理的方式,如何與結構、建造技藝相協調,如何與建筑整體的表現力相統一,是值得建筑師不斷思考和實踐創新的。
建構是一種觀念而不是一種風格手法,如果建筑師一味用“建構”的方式去抵御“圖像化”、“符號化”的建筑表現時,實際上便陷入了相同的浮躁風格之中,建構對于建筑設計有著重要意義,但它并不是建筑表現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