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彬
(福州市城建干部學校, 福建 福州 350000)
隨著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建筑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帶動建筑從業人員數量的增長,目前全國范圍內建筑業從業人員數量龐大,具有從業人員數量多、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施工效率低等特點。如何對這些建筑從業人員進行職業教育,進行建筑職業能力提升,使之具備新技術、新理念的新時代建設力量,成為當今建設行業與時俱進形勢下必須思考的問題。
建筑業轉型和升級迫在眉睫,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等建筑理念和技術日益普及,一方面要求從業人員需要具有更加精湛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又要求具有全方位的綜合視野和技能。為滿足建筑行業新型理念、技術不斷更新前進的發展趨勢,作為建筑工程的實際操作者,參與者,建筑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水平能否與新理念、新技術、新生產工藝相匹配顯得尤其重要。
舉個例子:建筑工程項目經理光具有專業理論知識是遠遠不足的,他還要具有對具體項目的組織和管理的能力(從項目的準備階段到項目投入使用),對項目人員的積極教育,對項目過程中遇到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等綜合能力。
建筑業擁有數量巨大的建筑從業人員隊伍,而且這些職工來源廣泛,成分復雜,與其他行業相比,相對于管理層面及技術層面的人員,一線作業建筑工人的比例明顯更大。且建筑項目涉及面廣,工序多,參與的人員多,從管理人員到建筑工人,各層次人員集中在一個建筑工程中,從知識差距到認識差異,導致項目中各種情況復雜多發。
①在注冊人員層面,施工現場掛證、認證不符、人員不到崗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崗位缺失,注冊人員的施工管理職能基本無法實現;
②在建筑專業技術人員層面,施工員等’八大員’本為施工現場核心管理層,但從國家建設部將其列為第一批取消行政審批事項及地方建設主管部門不再將其作為資質及現場人員備案硬性指標后,該類人員的管理基本處于失效狀態;
③在一線工人層面,全國統一的從業記錄和誠信檔案還未完善,人員流動性強,工人流動看工資,沒有歸屬感,由于現在網絡通訊的方便性,工人往往會為了多幾十塊錢,選擇去別的工地。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為了工人信息留存和備案天天安排做檔,很難保證完整性,一旦出現事故或者糾紛,法及時追責;加上目前人員培訓制度僵化,政策及教材更新不及時,與發展態勢滯后;再者企業作為培訓主體,積極性不強經費投入不足。
相對于不斷發展的建筑業技術水平,建筑職工老齡化的趨勢是建筑行業的痛點所在。由于建筑工程的建造特性,室外施工的辛苦程度,以及工程量組成的多樣性和施工難,大部分青年望而止步,尤其是大學生眼高手低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目前建筑工人基本上是來自農村的農民,極少數為大學生,這些人對管理的理解和法律知曉非常欠缺,文化水平低下,對于新型網絡管理很多工人很難跟進和學習。基于開滴滴、送個外賣、開網店這些新行業的高待遇及網絡化工作特點,吸引了大量青年人群,且工地辛苦生活及待遇落差太大,加上建筑業職工的社會地位不高,成為了建筑工人青老不接的主要原因。
一個建筑物的誕生需要有優良的設計、周密的施工、質檢合格的材料和嚴格的檢驗監督,而作為具體工作的實施主體,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職業道德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經濟體制轉型加速,法制還不夠健全,道德還不夠規范的形勢下,腐朽思想乘虛而入,管理不嚴、玩忽職守、搶工期忽視工程質量、違章作業、野蠻施工、只追求效益輕視社會效益等一系列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使建筑工程質量事故屢見不鮮,職業道德教育刻不容緩;加強對職工的職業道德教育,可以激勵建筑職工以主人翁的精神從事職業活動,時刻做到遵守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恪守職業道德,為社會主義建設傳遞正能量,遵紀守法、誠實勞動、精益求精,以最大熱情地投入到建筑活動中去,創造更多質量更好的建筑項目。
加強建筑行業精品工程及優秀人才在全國范圍內的宣傳教育及輿論引導,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發揮先進榜樣模范作用,在建筑行業內營造崇尚學習、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激發職工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并積極在省市地區及企業內部進行技能競賽并進行跟蹤報道,給社會展示新時代工人的新面貌,讓全社會了解建設行業技能人才風采,提升建筑工人的榮譽感和社會地位。
國家應不斷完善建筑業全方位人員管理體制、法規體系,對于建筑業人員管理,應全國一盤棋管理,減少地區差異化管理,不應由部門或地區而存在地方保護的建筑市場化管理,以保證全國建筑市場的自由流通,保障市場活力,增強競爭力;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建筑業人員管理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保障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加強法律法規宣傳,讓廣大的建筑產業人員了解法律知識,并知曉通過什么渠道能夠申請,用什么樣的辦法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促進建筑行業的健康發展。
培訓教育是有效增強建筑從業人員職業能力的強力途徑之一,是建設行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建筑業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力的重要舉措。建設主管部門應著力構建“政府重視、企業主體、多平臺支撐”的培養教育體系,發揮學校、培訓機構及網絡媒體平臺的作用,不斷引導建筑施工企業承擔建筑工人教育培訓主體責任,帶動建筑工人技能水平的整體提升。尤其是建筑安全教育也應多種多樣,在常規業務知識提高上用力外,可根據職工文化水平不高、培訓時間緊張等特點,利用手機等自媒體平臺開展安全教育,包括圖文、網絡視頻等一系列可視化作品,它們聲畫結合,亦靜亦動,比純文字化作品更形象,可以達到最佳的培訓效果。
隨著教育途徑的多樣化發展,培訓機構、學校、企業和網絡媒體平臺都可以參與到建筑行業的職業培訓教育中來,但目前各方的職業培訓教育模式都存在偏過程、重結果、輕實效的特點,只要能按期、按時完成培訓教育內容并通過考試等考核途徑并取得合格證書的即可認定具備從事該行業的職業能力水平,這種教育模式下培訓出來的人員的具體掌握內容程度及實際的教育效果卻鮮有人關注。我不禁思考,是否可以在培訓教育完成后增加對培訓效果的評估,通過深入具體作業現場、交流溝通、再教育等不同的形式了解從業人員是否掌握培訓教育的內容,在項目現場的不安全行為是否減少,以及能否影響到其他人員等,統計企業的安全事故發生情況,深入進行培訓效果的評估。這種職業教育效果反饋機制能有效的掌握從業人員的培訓教育情況,使培訓效果更具體、可視化,是目前職業教育的延伸,它在某個程度上解決了目前社會上的職業教育唯成績論,唯證書論,真正意義上體現了教育就是檢查自己,及時發現和補齊自身短板,不斷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這一個過程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