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讀
古往今來,有關逝者的話題似乎只能是沉重的,然而,如果你讀一下國外報紙、雜志上的訃告,便會驚奇地發現:面對死亡可以不用那么苦大仇深,甚至還可以會心一笑。
《紐約時報》上曾寫:“世上最有趣的閱讀,可能就在訃告欄里!”
如果你想問:訃告有什么好看的?一位叫瑪里琳·約翰遜的訃告作者會告訴你,她常在咖啡館遇到“訃告迷”,他們每天像追連載小說一樣閱讀報紙上的訃告版塊。
比如一位叫楚凡的難民,后來成了為難民爭取權益的活動家,在他的訃告中,一句話解釋了他為什么費盡千辛萬苦把家人送到美國——“就是為了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不用再為胡志明賣命。”簡單一句話,讓這個難民的一生瞬間鮮活起來。
這些訃告并非人人可寫,而是由訃告編輯專職撰寫。這些訃告編輯也很有趣,他們給自己起了很多綽號,如“死亡博士”“死亡天使”“死亡老太”。
比起那些名人的長篇訃告,很多刊在州報甚至小鎮報紙上的普通人的訃告,更能引起讀者的會心一笑。
比如這則,“塞爾瑪·科克,曼哈頓一家店鋪的老板,精于為婦女選擇尺寸最合適的胸罩,大多時候只需洞察秋毫地一瞥,從來不用拿軟尺比量。她由此名動全國。本周四,塞爾瑪·科克死于西奈山醫療中心,享年94歲,胸罩尺寸34B。”
比如一位減肥醫生的訃告,讓這位胖胖的醫生充滿了幽默感,“減肥醫師阿特金斯曾幫過數量眾多的女士,同時沉重打擊了她們的丈夫、情人的生活,不幸在結冰的人行道上滑了一跤,就此一命嗚呼,再也爬不起來。為什么爬不起來?因為他重達300磅!”
再比如一位擅長做甜品的教堂女管家,“這位退休的教堂女管家于8月2日去世,享年96歲。過去,她每天都會繞行神父們的餐桌,為每位神父斟上咖啡。‘神父的咖啡要普通的還是無咖啡因的?身高只有四英尺多的沃費爾依次詢問每個人。不管神父們喜歡哪種咖啡,她總是從同一把咖啡壺里往外倒。喝咖啡的人一聲不吭,給什么喝什么,仿佛她真能把普通咖啡轉化為無咖啡因似的,就像《圣經》中所記述的耶穌基督,能化水為酒。”
再如《康涅狄格郵報》上登過的一則訃告,寫的是一位83歲去世、名為Norma的老太太,而關于去世原因是這樣描寫的,“在攀登乞力馬扎羅山時不幸遇難。她從未想過有生之年能夠登頂,但至少去了大本營。她的女兒Donna、小狗Mia,以及眾貓在她彌留之際悉數趕到。據懷疑,Brewer女士可能死于極度寒冷,因為小狗Mia吃了她的保暖靴子和襪子。”
這段文字簡直就是愚人節玩笑!實際上,這段話是Norma生前自己胡寫的,因為她希望讀到訃告的人能笑著說:“啊,沒錯,這就是Norma!”
這位老太太的女兒說,媽媽一生都愛開玩笑,更愛編故事,因為她“相信人活著就是為了高興,一個玩笑能幫人們渡過很多難關”。
看過以上訃告,我們會發現:原來這么多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為懷念他的人們送上風趣的玩笑,以此替代無盡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