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隨便披馬甲
朱厚照給自己取了個“大慶法王”的外號,某次想玩精分,就把“大慶法王”的署名寫在圣旨上,尚書傅珪看不順眼,假裝不知情,上了一道奏折,問:“這個‘大慶法王是什么東西,竟敢在圣旨上亂涂亂畫,簡直是大不敬!應該把他找出來殺掉!”朱厚照尷尬不已,以后再也不在正式場合用這個外號。
朕要挖坑埋自己
永元三年(501年),梁武帝兵臨城下,太監勸南齊少主蕭寶卷發餉犒勞將士,好與敵方決一死戰。蕭寶卷說:“他們攻進來又不是只殺我一人,你們也跑不了,憑什么讓我出錢?”城破前夕,他還在飲酒聽曲,直到敵方攻入皇宮才想起來逃跑。身旁太監一刀剁在他的膝蓋上,他喝道:“奴才想要造反不成!”他還想繼續罵,結果頸上又挨一刀,徹底完了。
朕不喜歡文字游戲
嘉靖四年(1525年),天臺知縣潘淵為拍皇帝的馬屁,給嘉靖送了一部《龍飛頌》,這是一首非常奇葩的長詩,分為500段、1.2萬章,還有64幅配圖,格式也是復雜的回文體,循環往復,特別難讀。結果嘉靖對此無動于衷,冷酷地說:“朕看不懂!你用正常格式重抄一遍再交上來!”
老壽星喜歡走心禮
左宗棠將滿64歲,很多官員準備送禮,但他向來清廉自持,不愿做壽。甘肅蘭山書院山長吳可讀認為左宗棠對甘肅貢獻巨大,誠心想為他獻上祝福,于是送了一副對聯,“千古文章功參麟筆;兩朝開濟慶洽犧爻”——上聯說他的文章極好,可列入《春秋》之類的典籍;下聯說他在咸豐、同治兩朝功勛卓著,理應做壽。左宗棠看后大喜,說:“不可負此佳聯。”然后擺開壽宴。
鐵血男兒也是“弟控”
日本大正時代的陸軍名將秋山好古幼時家貧,父母要把弟弟送到廟里當和尚,他拼命攔住,哭著說:“將來我一定會賺到一疊像豆腐那么厚的鈔票,足夠養活全家。”后來他與弟弟各自成家,仍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弟弟寄宿在他家時,他與弟弟共用一個碗,等弟弟吃完自己再吃。
被丟鞋的革命家
變法失敗后,梁啟超曾在日本待了很久,有次他聚眾宣講君主立憲,忽然有人起身罵道:“什么機關,馬鹿(日語中罵人的話)!”只見一位戴眼鏡的老先生直奔講臺,丟出一雙草鞋,正中梁啟超的左臉,梁啟超只好離開。然后同盟會的成員上臺宣講,稱“立憲黨是保皇黨的變相,無法實現真正的民主”。這次“擲鞋”事件是同盟會對抗君主立憲的一步勝利,孫中山領導的陣營逐漸占了上風。
繩子與錢哪個重要
明代學者丘睿與好友劉健聊天,劉健吐槽道:“你這個人啊,學問很大,但不能一以貫之,就像屋里有很多錢,卻連一根串錢的繩子都沒有。”丘睿聽了很不高興,立刻反擊道:“那你的學問就像滿屋都是繩子,卻連一個錢都沒有!”
奇葩名字擋桃花
章太炎給四個女兒取名時翻遍古籍,最后分別叫章(乂+乂+乂+乂)、章叕、章(工+工+工+工)、章(呂+呂)。他想:叫不出我女兒的名字就別想娶她們!果然,前三個女兒到了適婚年齡,個個才貌雙全卻沒人提親,因為大家在這些名字面前都深嘆自己沒文化,只能溜了。章太炎知道原因后,特意在宴席上說出這些名字的讀音和含義,從此到他家的媒人絡繹不始
討賬就要理直氣壯
西南聯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師向吳宓借了五元錢,說好一個星期后還,但一個星期過去了卻沒回音,于是吳宓親自上門討賬。那位老師很不高興,對別人說:“吳宓真是個小氣鬼,借他五元錢還好意思上門來要!”有人把這話傳給吳宓,吳宓說:“我不是為了五元錢,而是為了幫他提高道德修養!”
碰瓷兒也有歪理
清代有個老翁樂善好施,一日大雪,他看到門口有人避雪,就請那人留宿了一晚。第二天雪仍很大,那人繼續留宿。就這樣過了三天,終于放晴,那人即將離開時向老翁借了一把刀,說:“承蒙您如此款待,無以為報,只好自盡。”老翁大驚,制止道:“你這是害我啊,家里無故死了個人,賠10兩喪葬費還算好的,只怕要吃官司。”那人說:“既然如此,就不麻煩您了,給我10兩喪葬費就好。”
反正就是不敢說
五代時期,馮道的一個門客擅長講《道德經》,他正要讀“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忽然想起“道”字是領導的名諱,但又不能中途停下,只好硬著頭皮把“道”統統換成“不敢說”,于是緩緩念出,“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
當道學淪為吵架
明朝時期,路人甲與路人乙在街上相遇,甲說:“你欺心!”乙說:“你欺心!”“你沒天理!”“你沒天理!”一個道學先生聽見了,對他的弟子說:“你聽見了吧,這就是講學。”弟子說:“這明明是對罵啊,怎么是講學?”“又說心又說理的,怎么不是講學?”“既是講學,為何對罵?”“你放眼看看,如今哪些道學先生是和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