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曙
現在來看,紫砂藝術的傳承實質是一個自身不斷完善的過程,紫砂陶誕生以來,自明清發展到鼎盛,再到近代的混亂與衰落,以及于當下再一次煥發生機,展現出了蓬勃的生命力。改革開放四十年,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開放的時期,紫砂作為一種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也在不斷創新,在顧景舟大師等老一輩藝人的帶領下,涌現了很多代表同時代最高水準的紫砂作品,這些作品在傳統紫砂文化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可以說為當下以及未來的紫砂創作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對紫砂陶藝的傳統充分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衍化、創新,從而創作出全新的能夠符合創作者自身所處時代的藝術文化需求的紫砂藝術作品。
我們所說的傳統工藝,指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智慧與發明。中國的傳統手工工藝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過明確的記載。這些手工藝術一般來說包含三點:一是歷史悠久,短則數百年,長則數千年;二是采用的材質多為就地取材的天然原材料;三是純手工操作,不利用任何工業文明后所產生的方法來進行制作,原汁原味,保留了這一工藝在歷史上的原貌。
紫砂壺的出現在歷史上并非是偶然,它的出現與我們中國人的飲茶方式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在唐代以前,世界上并沒有出現專門用來喝茶的茶具。大唐人陸羽創導了茶的品飲法,因此被尊稱為“茶圣”,他所開創的一整套飲茶方法帶來了種類和數量眾多的茶具。之后雖然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混亂,但這一飲茶方式卻并未斷絕反而隨著宋朝的建立逐漸發揚光大。宋代承襲唐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多有沿襲,但相對于唐代茶具相對簡單古樸的風格,商業上繁榮昌盛的宋代飲茶更顯得富麗堂皇,這一時期甚至出現了“斗茶”這一飲茶時尚,金銀等貴金屬制作的茶具大行其道,但也正因為于此,飲茶文化成為了局限于“士人”階層的文化,并沒有推而廣之。直到明代以后,飲茶從原來的烹、煮轉變為我們當下熟悉的“泡”,茶具亦因此變得返璞歸真,飲茶成本大大降低,成為了庶族百姓亦可以享用的行為。廉價的紫砂茶具因此大行于世,紫砂壺的造型因此也與當時的時代所契合,與當時飲茶風尚相搭配,變得大氣、古樸,時大彬所創作的“時壺”因此成就了一代紫砂經典。
其后紫砂茶具的造型歷經變化,但每一次變化仍然跟茶有關,在不斷的嘗試和體驗中,人們發現,不同形狀的紫砂壺搭配不同種類的茶,會產生不同效果,因此紫砂壺從“時壺”的簡單古樸,逐漸演變成更多的造型,但這種演變仍然只是功能上的,是一種被動的“創新”,直至明代文人階層的參與,紫砂壺的“創新”才變得“主動”起來。
明代至清代這段時間,是紫砂歷史上發展鼎盛的時期,從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初,紫砂受到了當時銅錫器外形的影響,衍生出厚重和雄渾,而當時流行的明式家具那種簡潔雅致的風格亦隨處可見,飲茶方式不再是決定紫砂造型的第一要求,相反文玩鐫刻相繼在紫砂作品上出現,款銘的流行意味著紫砂終于登堂入室,受到了主流文化階層的認可,不再是流于市井的一件俗物,可以稱得上是種藝術創作了。文化的需求再造了紫砂的經典外形,從那些流傳下來的紫砂茶壺上我們可以看出,個性化成為了紫砂造型不可忽視的一個特點,這一特點亦延續至今。而到了清代,傳統紫砂發展至鼎盛,成為了宮廷御器,但宮廷風格的紫砂作品并非是以文化為先導來進行推動,而純粹只是清代貴族奢靡之風的延續,所以如此風格的紫砂作品可謂曇花一現,只能作為紫砂傳統的一個分支。
到了近代,受到世界文化的沖擊,紫砂亦主動開始了自身的演變,以七老藝人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的創作者,將創新一詞完整的展示了出來,那便是以傳統工藝為基礎,以社會文化為需求,兩者相互結合的新造型的探索。
紫砂茶具的造型都是從最基本的方圓造型演變而來的,所謂的繼承傳統并非是臨摹古時的方圓茶器,而是繼承傳統的制作工藝,紫砂成型技法有著非常鮮明的地方手工文化特色,打泥條拍泥片,有著一整套的制作規范以及種類繁多的輔助制作工具,在當下亦有了系統性的理論學習,這是紫砂發展至今的精華與總結,是需要傳承和延續的優秀傳統手工藝術。而創新也并非是將經典的紫砂造型進行各種修改,而是以文化需求為導向,創作出能被當代社會文化所需求的全新創作。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當代的紫砂藝術創作亦需要與時俱進的發展與創新,這種創新不是盲目的,而是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將同時代的創作作品變成能夠薪火相傳至下一個時代的文化種子,讓歷史銘記,讓生活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