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地震是對人類危害十分嚴重的一種自然災害。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郵政部門發行了多套以抗震救災為題材的郵票,在方寸天地中不僅展現了我國悠久而豐富的地震資料,以及地震學先驅們抗震防震的研究成果,而且也展示出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決心及精神。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53秒,河北唐山市遭遇了里氏7.8級強烈地震。頑強的唐山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全國軍民的大力支援幫助下,展開了與命運之神的抗爭,創造了人類同地震災害斗爭歷史上的偉大奇跡。為紀念唐山“7·28”大地震二十周年,原郵電部1996年7月28日發行了一套名為《震后新唐山》的特種郵票,共有4枚。郵資圖案分別為“農舍”“工廠”“街景”“海港”,描繪了新唐山城市建設的景象,充分顯示了人類戰勝地震災害的力量和勇氣。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這次地震波及我國十幾個省市,給災區人們造成了巨大創傷,也牽動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國家郵政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于當年5月20日發行了一枚名為《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的附捐郵票。設計者用三顆緊緊相連的心和附票上連續在一起的九顆紅心的簡約主圖,表現了中國各族人民在嚴重的地震災害面前手拉手、心連心的愛心奉獻,以及眾志成城、共抗天災的堅強信念。此套郵票的全部郵資收入和附捐款共2 860萬元全部捐贈給了地震災區。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市蘆山縣發生里氏7.0級大地震。5月3日,國家郵政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發行了編號為特8的《齊心協力,抗震救災》特種郵票一套1枚。該郵票呈紅、黑、白三種顏色,色彩莊重,郵資圖案上畫著兩只火紅的手捧著一顆心,附捐聯上三顆連著的心與地震波并排,上面寫著“齊心協力抗震救災”的字樣,還用小黑字標著地震發生的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2分”,設計簡潔大方。郵票全部郵資收入1 200萬元捐贈給了地震災區。
我國寶島臺灣也是地震頻發地。1999年9月21日,臺灣日月潭附近發生規模7.3級大地震,數千人死傷。臺郵政部門當年11月1日發行慈5《9·21賑災》附捐郵票小全張一種。小全張包含“一方有難,十方聲援”和“心手相連,重建家園”兩枚。
此外,展現我國地震學先驅以及地震科學研究成果,也是抗震郵票的主題之一。
東漢科學家張衡(78—139年)苦心研究多年,終于在132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監測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北宋學者、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曾在《夢溪筆談》中記下了許多對地學有價值的見解。明末科學家徐霞客(1587—1641年)用30多年時間游歷我國的廣大地域,進行地理現象的考察,后人整理出版的《徐霞客游記》已成地學中的名著。這三位世界地震學的先驅和他們的研究成果,先后登上了郵票。
到了現代,中國又不斷涌現像李四光這樣的杰出地質專家。1964年10月1日,原郵電部發行特67《石油工業》特種郵票一套5枚,其中第一枚為“地震勘探”,圖案是一輛地震勘探車。1988年4月28日,原郵電部發行J149《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一套4枚,第一枚為“地質學家李四光”,圖案是地質科研示意圖映襯的李四光半身像。
2000年3月1日,國家郵政局發行TP12《世紀之交千年更始——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特種郵資明信片一套10枚。其中“水利地學”突出展現了王振鐸在20世紀50年代復原地動儀模型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