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芳
(三明市建寧縣自然資源局建寧縣房租土地收儲服務中心,福建 三明 354500)
由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組織編寫的《土地整治藍皮書:中國土地整治發展研究報告NO.4》在北京發布,全面反映了我國土地整治發展實踐的綜合成效,當前我國各地全面積極踐行土地整治的相關理念,有力地支撐了“藏糧于地”戰略的落實,促進了農業轉型發展、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助推了“脫貧攻堅”工作的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穩步推進可以建設高標準農田,投資拉動效應達到3.28%。基于土地整治項目工程對農村經濟的高效促進作用,全面保證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整體效果是刻不容緩的,對土地整治項目工程進行質量監管,可以在土地整治過程中,建立“開源”和“挖潛”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增加耕地面積,盤活城鄉建設空間,對國土資源空間的復合功能進行了充分加強,有效地融合了地區人文環境因素,形成了合理化、系統化、整體化的工作格局。
《福建省土地整治規劃(2011年至2020年)》提出的土地整治目標包括:2011年至2020年,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31.67 萬公頃(475 萬畝);補充耕地不低于6.67 萬公頃(100 萬畝);整治城鎮工礦建設用地,促進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降低30%;歷史遺留損毀土地復墾率達到35%以上;結合水土流失治理的土地整治面積1 萬公頃(15 萬畝)以上。土地整治項目工程具有經濟、生態的雙重作用優勢,要想進一步加強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質量監管力度,應該推動質量監管的法規建設,我國相關部門應該對土地整治項目工程在不同地區的具體開展情況進行深入掌握,分析不同地區的土地整治難度和土地本身特征的差異性,通過進行調查研究,制定標準化的監管質量法規,充分規范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整治行為。另外,基層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監管部門可以在標準化質量監管法規的基礎上,對法規內容進行充分細化,切實提升監管效果,督促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持續進行。例如:把好原材料檢查關,若發現原材料不符合有關規定造成工程質量不達標,每發現一起扣款500 元;及時上報進度報表,若未按時上報或上報不規范,每發現一次扣款300 元。
要想進一步提升質量監管的實質性,應該充分細化質量監管工作的內容,以下對其提出相關建議:為了進一步推動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實施,省政府辦公廳引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補充耕地工作,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通知》,質量監管工作可以以該《通知》為基礎,對土地整治工程項目的主要內容進行合理化分,并在不同的類別下,分別制定具有較高針對性的質量監管條例,建立明確的監管標準,對土地整治質量進行嚴格核定。通過實地查看項目、情況反饋等方法,重點督查土地治理情況、春節后項目工程復工情況,檢查施工單位工作情況,核查按規劃設計施工和設計變更管理情況,檢查項目資金管理與使用情況,檢查項目資料收集整理情況,核查各單位每月上報的項目信息內容真實情況。還應實地勘測施工中的機耕路、預制件溝渠和漿砌溝渠、二級田間道的土方量等工程現場,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列出問題清單,并及時向相關單位下達整改通知書,提出明確要求,限期整改。就鄉鎮業主及村委會的監管而言,為保證工程質量,鄉鎮業主應組織項目所在村的村民代表進行現場工程質量監督,對已完工的道路橋涵、溝渠、攔水壩、防洪堤等各單項工程進行階段性驗收,并形成階段性驗收報告,為整體性的縣級項目初驗做好準備。階段性驗收時施工單位應提交各分部工程交工報告,并附相應工程(包括隱蔽工程)簽證及水泥砂漿、砼試塊檢測單等材料。收驗工程量中發現工程(包括隱蔽工程)簽證不實時,應責成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進行更正。
土地資源是國家的寶貴資源,與國家的發展和經濟建設息息相關,在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推進過程中,質量監管工作的持續開展和穩定開展,能夠進一步加強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護耕地資源,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建設用地集約、節約利用,以盡可能少的土地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綜合收益。在《關于進一步做好補充耕地工作,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通知》中對質量監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優化從業人員組織結構,可以有效地發揮質量監管能力,呈現優良的監管效果。就質量監管工作的從業人員組織結構而言,可以在項目監管總要求的基礎上,全面地拓寬項目監管人員的范圍,可讓鄉鎮業主及村委會作為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監管主體之一,鄉鎮業主及村委會對本地的土地資源情況和治理效果具有著較高的信息掌握度,從鄉鎮建設和個人利益出發進行的質量監管具有較好的監管效果。另外,還可將縣級國土資源部門作為質量監管主體之一,有效完善監管制度,嚴格規范監管行為。
在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補充耕地工作,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通知》中對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項目立項、測量與設計、項目招標及施工、項目監管、項目設計變更、項目縣級報帳制度、項目初驗與驗收等相關內容進行了重點強調,為基層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實施提供了基本遵循[1]。質量監管工作是保證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獲得實際整治效果,提升農村土地質量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徑,可以通過健全質量監管工作體系進一步突出質量監管效果,以下對其提出相關建議:項目驗收分為鄉鎮業主單項工程階段驗收、縣級項目初驗、市級驗收、省級抽查檢查四個階段,可在質量監管工作的開展過程中,要求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相關負責人員提供項目初驗及驗收應提交的成果和資料,由鄉鎮業主對項目各單位工程的階段性成果進行重點驗收,滿足縣級項目初驗標準,并由區市國土資源部門組織項目整體驗收,由省級國土資源部門組織開展抽查檢查,采取隨機方式抽查的市、縣項目,抽查的項目個數應占該區市上報總項目的10%以上。抽查中含有不合格項目的批次,要對該批次項目進行全面檢查,整改合格后的項目方可上網備案配號,并由項目所在地縣級國土資源部門按照土地變更調查工作的要求,做好土地利用現狀變更[2]。在這種全面型質量監管工作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建設人員能夠根據區域中土地基本情況以及土地整治的標準和土地整治目標,規范整治行為[3]。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土地整治承擔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責任,對于農村發展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開展過程中,加強質量監管力度可以通過推動質量監管法規建設、細化質量監管工作內容、優化從業人員組織結構、健全質量監管工作體系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