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艷
(閩江學院 海洋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
環境評價學課程是我校應用化學專業環境科學方向的一門主要專業課程,也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且未來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將加入環評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的行列。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必要進行教學改革。本文結合本課程的特點,探討新形勢下的教學改革實踐,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使學生能適應未來實際工作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法律法規、環境標準、環境評價技術導則和相關技術方法等內容也在發生較大變化。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只是講授課本知識,而不關注這些新內容、新方法和新要求,教學內容難免陳舊,學生無法學習環境評價的新內容,也無法很好地適應環境評價工作的相關要求[1]。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除了介紹教材內容外,還需了解相關環境標準、法律法規以及技術導則的更新情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補充新的環境評價要求,以確保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新穎性[2]。
環境評價涉及許多新的理論、環境法律法規以及豐富的標準體系,這使得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難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同時,案例教學在環境評價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它要求實際項目案例應與理論緊密結合,并且可以突出案例本身的特點。
為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水平,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特別是那些涉及特定技術和方法的知識,如在介紹工程分析、環境影響預測和污染和生態影響項目的評價內容時,采用案例教學,學生能生動形象地接受那些難以理解的內容,學習的效果也會提高[3]。由于環評的重點因行業而不同,且學生缺少實際環評的經驗,因此僅靠講授書本的理論知識,學生很難掌握這種差異。因此,通過引入不同類型的環境影響評價項目,學生可以了解環境評價的相關法律法規,掌握具體項目的環境評價技術和方法。他們還對項目實施后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進行預測評價,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在案例教學中,我們選擇典型的環評項目,如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垃圾填埋廠項目、重大水利工程等與民生相關的項目,與學生進行討論交流[4]。采用多種形式的案例教學如講解、溝通交流、小組討論等形式,讓枯燥單一的內容變得更加有趣,學生也更容易接受,同時學生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也掌握了環境評價理論和技術。通過討論和交流,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大提高,也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過去,環境評價學課程成績是采用平時占30%和期末占70%相結合的方式來評定。由于這門課實踐性強,學生期末閉卷通過死記硬背所得的分數并不能真正反映知識的掌握情況。為了更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我們將形成性評價方式做了改變,采用平時成績(20%)+課程實踐(30%)+期末考試(50%)進行評定。在課程實踐中,我們要求學生模擬環評工程師,進行分組,每組六人,為具體項目編制環境評價報告文件。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同時讓各小組進行互評。在準備編寫環境評價文件的過程中,充分溝通與討論自己好的做法、問題和不足。教師對每組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定,包括知識的理解、實際應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編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水平等方面[5]。期末考試是開卷考試,題型包括應用型單選題和案例分析題。題目參考歷年的注冊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試題。這些題目需要學生活學活用,鍛煉的是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形成性評價方式的改變,使學生對環境評價學這門課的學習興趣和應用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畢業后,學生可以更快地進入工作崗位,從而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通過對環境評價學這門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我們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們相信學生的應用能力將會得到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