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鼎銘
(望城區黃金園街道辦事處,湖南 長沙 410200)
部分農村地區的地形地貌較為特殊,因村與村之間的距離較遠,人口分布密度較低,為實現村通村計劃帶來很大難度。有些較為偏遠的農村地區,甚至會經歷一些高山以及河流等地形,在漫長的歷程當中,因地質結構的差異,不僅為施工技術帶來更高的難度,還應增加費用成本以及修筑成本。因此,受到資金這一因素的影響,直接降低了農村道路的技術等級,用發展的眼光來看,所建設道路的質量,難以達到相關要求標準。
受資金、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農村道路技術標準不高,存在彎道半徑偏小、寬度偏單一化、彎道數較多等情況,尤其是山區道路的安全設施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村道路的設計標準相對較低,技術人員欠缺且施工分散。通常情況下,從相關施工單位抽配調出項目經理,缺乏對地域特征的了解,設置一些臨時機構,缺乏工作積極性與質量意識,導致部分農村道路存在質量問題。例如,一些建成后的道路存在路基寬度不達標的情況,道路完成不久后出現局部起皮、塌陷情況。
在一些農村地區,因嚴重缺乏基礎設備,部分路段在設計要求與規范方面,難以達到相關標準與要求。在一些較為特殊的路段,例如下坡與陡坡、連續彎度較大的特殊路段,并沒有相應的交通警示標志與配套設施。除此之外,因道路綠化水平不高,植物品種單一,幾乎處于自然生長的狀態,道路兩旁存在亂砍亂伐現象。道路兩側水平設施也存在嚴重不足,嚴重老舊的排水設施,但凡遇到大雨或者較為極端的天氣,都會為公路帶來不同程度的損毀。
相比較而言,農村道路復雜且分散,因工程量巨大,無論是新建還是改建,都需要耗費大量的建設費用,極易造成較大的資金缺口。進行農村道路建設的過程中,上級部門補助所占據的比例較小,地方政府籌措才是資金的主要來源。農村道路建設費用不足時真實存在的問題,單純依靠國家財政資助進行農村道路建設,難以滿足其需求,需要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設。當前農村道路尚未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對于資金的管理需要規范化制度。
在農村道路建設過程中,應將“民辦公助”這一原則落實到實處,國家、地方財政、收益區域群眾需共同承擔農村道路建設資金,其中鄉鎮政府屬于農村道路建設的責任主體。對于上級交通主管部門的優惠政策進行充分利用,將有限的資金為農村道路建設提供更多益處,調整農村公路建設所用地時,以相關法律法規作為參考依據。與地面附作物、構造物相關的,需根據國家規定的征遷辦法,給予所涉及部門更多支持。農村道路改造項目立項、規劃設計、質量監督等工作,都由交通部門負責。
農村道路施工的技術標準相對較低,但并不能因此降低質量要求,在農村道路施工過程中,各主管部門應協調好質量與速度兩者之間的關系,提高工程建設的質量。在原材料使用方面,不能為節約成本而使用價格低廉質量不達標的,而是應采取時效性措施控制原材料的來源。管理人員需明確行業管理職能,強化自身責任意識,構建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將質量責任制落實到實處,定期或不定期的對工程進行檢查。無論是鄉鎮人民政府還是村民委員會,都應充分自身職能,增強群眾參與質量監督的積極性,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充分利用當前的市場情況以及整個政策扶持的優勢,從不同方面籌集農村公路建設資金,假如資金缺乏,必定會影響農村道路建設。因此,調動不同方面的積極性,從不同渠道籌集資金,將市場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動員沿線受益企業、干部與職工進行捐款,多渠道籌集農村道路建設資金,拓展農村道路建設的資金來源。除此之外,還應大力抓好各項交通費的征收,努力向上級爭取各種扶貧優惠政策。擴大農村道路建設宣傳力度,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領軍人物進行捐款,為其賦予道路冠名權等榮譽。
因部分農民受教育程度有限,思想保守信息閉塞,并沒有意識到公路建設為其生活帶來的影響,不愿意改變也懼怕改變,在建設農村道路過程中存在不情愿情況。因此,進行道路施工時,以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作為切入點,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相結合,調整經濟結構,與旅游業、礦產開發業相互結合,提高農民對道路的認知以及服務質量,加以技術方面的指導,向著均衡協調方向發展,加速農村道路的發展步伐。
在農村道路建設的過程中,市縣政府部門應對鄉鎮政府的農村道路建設情況進行考核,同時加大對道路建設的投資例如,按照相關比例,每年安排一定資金投入道路建設工程中,將道路建設資金總量擴大。將“取之于交通、用之于交通”的原則落實到實處,對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所收取的稅費,還應返還給交通部門用于農村道路建設中。對于道路建設的沿線鄉鎮,應發揮群眾打個力量,積極主動配合相關工作。
總而言之,農村道路建設屬于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程,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做好道路建設工作,提高交通運輸能力保證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在改善農名生活條件、減少農民勞動強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方面起到了積極意義。在農村道路建設過程中,因存在資金缺口大、施工技術水平不高、后期維護管理不到位等情況,直制約農村道路建設。以質量、資金、意識作為切入點不斷發展與完善,保證農村道路建設的質量,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