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
(中國中輕國際工程有限公司 100026)
在高層建筑角度上,因為其高度較大,上部結構因為與地基聯系不緊密,在抗震性能表現不佳的條件下,在短時間內就會出現過快、過大的晃動,隨后就會坍塌,說明高層住戶逃離現場的時間較短,同時高層住戶逃離現場的路線較長,短時間內難以實現目的,由此可見高層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性,所以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當中,必須考慮到建筑抗震性能。
高層建筑抗震性能的形成主要源于三個方面,即結構剛度、整體性、可塑性,下文將對這三個抗震性能的形成因素的具體表現進行分析。
結構剛度是指建筑在受到外力沖擊時,其對應產生的抵抗力,可以將其視為“硬度”,如果建筑結構的剛度較高,則代表建筑可以承受一部分的沖擊力,如果沖擊力低于剛度產生的抵抗力,則建筑不會坍塌。那么在地震條件下,地震給建筑帶來的沖擊力無疑是巨大的,良好的剛度可以降低沖擊力的水平,延長建筑在地震條件下的穩定時間(因大多數地震的持續時間較長,巨大沖擊力會一直對建筑造成沖擊,導致建筑內部結構發生位移,破壞其剛度性能,所以最終結果往往還是坍塌,但如果地震持續時間較短,則不會坍塌),這可以給高層住戶提供充足的逃生時間,說明結構剛度的意義非凡,是建筑抗震性能中的核心因素。
建筑結構的整體性是決定結構剛度水平、引導外力走向的重要因素,在抗震性能中發揮這巨大作用。具體來說,建筑結構的整體性是否良好,可以從其各個部位的力學表現上來進行判斷,即良好的整體性,其各個結構之間的力學表現聯系緊密,且整個力學結構分布均勻,其中沒有薄弱點,如果有任意一項不滿足,則說明整體性較差,在這一條件下,當建筑遭受地震外力沖擊,整體性良好的建筑結構會將沖擊力“化整為零”,分攤給各個建筑結構,以免沖擊力過于集中而導致某個部位損毀,相繼引發結構性坍塌,這一點說明良好的整體性有利于建筑剛度提高,且體現出引導外力走向的功能。
在大部分案例當中可見,無論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多么優秀,其面對大型地震時,坍塌只是時間問題,而一些具有良好可塑性的建筑結構,其在地震中“堅持”的時間更長。原理上建筑的可塑性可以視為“自穩定性”,使建筑每一次的位移、形變時間縮短,如果沒有后續外力影響,建筑同樣可以保持穩定,所以可塑性越高,則建筑抗震性能越好,給住戶逃生時間做出了杰出貢獻。
實際上,高層建筑抗震性能水平會受到多種原因影響而發生不良變化,對此本文不便一一細說,主要挑選其中較為主要的原因進行分析,即建筑材料、力學結構、框架設計。
建筑材料是除整體性以外,對建筑結構剛度具有重大影響的另一項原因,即高層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其強度是否達標,將決定建筑結構的剛度。具體來說,現代高層建筑多采用混凝土、鋼筋作為主要施工材料,其中混凝土的強度取決于混合料的級配、混凝土結構厚度,在級配達標、厚度達標的條件下,結合整體性框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剛度,相反如果有任意一項未被滿足,則說明建筑結構剛度不佳,抗震性能不滿足要求;鋼筋是實現建筑基本框架的主要材料,所以鋼筋是否具有良好的承載能力,就代表建筑承受地震沖擊力的限度。綜上可見,建筑材料是影響高層建筑抗震性能水平的主要原因。
力學結構代表的是建筑的整體性,其具有幾項指標:載荷能力、力學分布是否均勻、結構聯系是否緊密。具體來說,在高層建筑抗震設計當中,如果整體結構的載荷能力低于規范標準,則無論后兩項指標表現如何,其面對地震沖擊力都是“有心無力”,所以在權重上載荷能力是力學結構質量評估的最高指標;力學分布是否均勻方面,結合上述整體性分析可見,如果結構中存在薄弱點,則代表力學結構分布不均勻,在地震沖擊下容易出現局部破壞,隨之受后續沖擊力以及重力影響,會產生整體性坍塌,這一指標如果表現不佳,則無論結構是否緊密,都會出現上述問題,所以在權重上力學分布是否均勻是力學結構質量評估的第二指標;結構聯系是否緊密方面,結合上述整體性分析中的引導外力走向的功能,如果聯系不緊密,則無法實現這一功能,其在權重上是力學結構質量評估的第三指標。
結合當前最常用的抗震結構(框剪結構)來進行分析。在很多框剪結構應用案例當中可見,其具有良好的自穩定性,說明該結構可以實現良好的可塑性,但如何在該框架結構的設計當中出現了問題,就必然破壞其自穩定能力,降低可塑性表現,因此框架設計工作是影響高層建筑抗震性的主要原因。
在高層建筑抗震性能設計當中,任何設計方案都必須滿足國家規范要求,否則無論其性能表現如何都不能采用,這是該項設計的基本原則,同時根據國家規范要求,可以判斷設計方案抗震性能是否需要優化以及優化方向。具體來說,目前我國對于高層建筑抗震性能的基本要求為:高層建筑抗震性能必須高于地區地震烈度一級,依照要求設計人員需要對建筑材料進行選擇,確保其級配以及性能達標,再對設計結果進行測試,確認其整體性表現,如果任意一項存在缺陷,則說明設計方案需要優化,優化方向即為缺陷問題。
在整體性要求下,其引導外力走向功能的主要原理就在于:建筑結構當中存在若干地震外力傳遞渠道,那么要保障整體性、實現力學結構均勻分布,就必須對地震外力傳遞渠道進行設計,且針對其中不合理進行優化。具體來說,可以借助BIM 技術構成方案三維模型,模擬其在地震外力條件下的外力引導表現,根據各外力傳遞渠道上的力學數值,判斷設計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則針對問題渠道進行調整即可。
多抗震防線設計可以形成良好的可塑性,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具有良好的表現,因此該設計方法可以作為優化高層建筑抗震性能的方法來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抗震防線設計應用中,會導致施工成本增高、建筑內部空間侵占問題,因此設計人員應當在綜合角度上來應用該方法,在實現良好抗震性能的同時,兼顧建筑功能性。
綜上,說明抗震性能對于高層建筑的重要性,闡述了其形成原理,為建筑結構設計提供了方向;了解了高層建筑抗震性能設計的影響因素,在設計當中應當避免各類因素出現不良表現;對抗震性能優化方法進行了分析,了解了各方法的應用方式以及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