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忠宜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隨著“家庭困難學生”這一弱勢群體的出現,國家開始探索貧困生資助的問題。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實施后,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高職貧困生資助政策和措施,在制度上保障了高職貧困生順利入學并完成學業。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規劃“十大育人”體系,更是提到大力促進心理育人和全面推進資助育人。
從2000年至今,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資助機制不斷完善和發展,資助的方式主要包括助學貸款、學費減免、獎助學金、勤工儉學等,但是筆者認為,金錢的資助固然重要,但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資助同樣重要。本文則是關注目前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探討其教育和幫扶方式,以促進心理育人和資助育人的全面推進。
在人們的固定思維中,一般認為貧困大學生應該具有勤奮好學、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特點,但在現實中,特別是在高職院校中,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數量較大,他們在進入新環境后,由于家庭經濟上的沉重壓力和所處消費環境的改變,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壓抑感,如果無法合理調適,會產生心理問題。
自卑感是指在和別人比較時,由于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體驗。自卑的人通常都會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相比,總是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貧困大學生的家庭經濟壓力大,生活比較拮據,相對身邊家庭情況好,生活比較豐足的同學來說,貧富差距會讓部分貧困大學生產生內心的不平衡感,甚至會認為貧困給他們帶來的是恥辱。
自尊與自卑通常是同時存在的,體驗到自卑情緒的貧困大學生掩蓋自卑心理的辦法,一般是極力追求優越感,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爭強好勝,力圖超過別人,強烈的自尊心使得他們既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又怕得到別人的幫助,質疑援助之手的真誠,將別人善意的視為“你瞧不起我”,這樣久而久之表現出來的就是自怨自艾、商群索居。
焦慮是對自己的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貧困大學生進入大學后,相比其他的大學生,更希望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擺脫貧困,因此,他們希望在大學中可以增長見識,培養能力,有所作為,為未來做儲備。而貧困的現實卻會讓他們產生各種焦慮的情緒,有為父母無法正常保障生活和學習費用焦慮;有為因病致貧的家庭焦慮,害怕再次發生意外;有因學習成績不佳,感到對不起父母的養育之恩而焦慮等等,這些情緒包含著壓力過大、自尊心的損害、自尊心的喪失、挫折和失敗等消極情緒,如果這類情緒無法得到及時的調適,久而久之變會慢慢發展為抑郁,更有甚者,會在這種焦慮和抑郁的情緒之下走向極端。
貧困大學生因為長期被自卑、焦慮和壓抑包圍著,他們的內心會比其他同學更加敏感,變得多疑、猜忌、顧慮,因為害怕別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自己,所以在他人給予幫助的時候,會猜忌對方的目的,甚至是他人無心的玩笑也會認為是嘲諷,長此以往,同學之間容易出現矛盾,矛盾激化的時候,甚至會出現自殘或傷害他人的情況。
還存在有一部分貧困大學生,依賴別人而不能自立,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覺得世界很不公平,認為自己受到幫助是天經地義的事,得不到幫助或幫助不夠則是政府、學校或老師的失責,他們沒有戰勝貧困的勇氣,不愿自立自強,把一切美好愿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久而久之,變會形成依賴的心理,依賴心理會消磨一個人自強自立的意志。
隨著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資助機制不斷完善和發展,各種資助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了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讓更多的貧困大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制度給予的資助往往只是停留在金錢和物質上,而對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資助往往關注較少。
通過調查研究,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的問題明顯比非貧困大學生嚴重,貧困大學生在經濟方面屬于弱勢群體,他們會存在自卑感和失落感,自卑感和失落感長期累積,就形成了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可能會導致他們成績滑坡、無法順利完成學業;心理脆弱、人格缺陷;誘發心理疾病等。積極探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并給予適當且及時的教育和幫扶,以促進心理育人和資助育人的全面推進。
針對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與非貧困大學生的不同,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給予研究和引導,幫助貧困大學生走出心理問題,成長成才。
一是高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通過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理解國家的資助政策,給予學生感恩誠信、自強不息等正能量的引導,輔導員作為思政教育隊伍的一線老師,應該更多地了解貧困學生的家庭、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給予更多的關心、理解和支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貧困觀,正確對待眼前的困難。
二是完善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進一步改進各種獎助制度,在獎助學金的評定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了解學生的真實貧困情況,做到不讓一名學生因為貧困而輟學;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鼓勵學生以實際勞動付出收獲回報;落實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和國家助學貸款政策,讓貧困大學生可以安心學習。
三是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在建立貧困生檔案時,需要更加全面、客觀地記錄他們的人際關系、心理適應、情緒情感、學業壓力、戀愛與性等情況,并因人而異制定幫扶方案,精準施助,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問題。
高職貧困大學生心理自卑又自強,敏感又有依賴,還伴有焦慮和抑郁并存的情況,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更加需要心理上的幫助,如果心理幫助不到位,或者無法“對癥下藥”,可能難以實現“扶志”又“扶智”。高職院校需要更加關注貧困的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資助體系完善等方面進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