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莉
(成都市工程咨詢公司,四川 成都 610017)
成都市作為中國西部的特大中心城市,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天府新區建設項目的落實,舊城改造、房屋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急劇增大,全市范圍內建筑垃圾排放量也迅速增加,已有“圍城”之勢。這不僅浪費大量土地資源,而且在建筑垃圾的運輸過程制造的揚塵、撒漏和噪聲等問題,也嚴重影響市容市貌和市民的生活質量。與此同時,全市城市建設與發展對建筑材料的需求量很大。生產建材必然消耗大量資源,其中,部分原料的過度開采嚴重已威脅到生態環境的維護與提升。
1.1 數量和成分
據已知數據,建筑垃圾重量百分比中,房建施工、地下建筑施工及道路施工產生的棄土約占86.9%,建筑拆除垃圾占11.7%,裝修垃圾約占1.4%。成都市目前建筑垃圾中的棄土接近 60%可用于回填和場地平整以及綠化堆坡造型,外運需要消納的約 40%。在房屋拆除垃圾中的磚頭、金屬及部分木材大部分就近能夠回收利用,該部分約占拆除垃圾的25%。
1.2 垃圾收集、運輸現狀
近年,成都市城市管理部門對城市建筑垃圾收運開展了一系列的治理行動,加強了多部門聯合執法,并成立了臨時專治部門,對城市建筑垃圾的運輸主體、運輸車輛及其裝備、運輸路線等做出了強制性的要求,進一步規范了建筑垃圾運輸行為,有效遏制了建筑垃圾運輸車輛在運輸過程中因超載、冒載、沿途撒漏等造成的揚塵污染。從事建筑垃圾運輸業務應具備獨立企業法人主體資格,具有適度數量規模的運輸車輛,市城管委將建立建筑垃圾運輸企業備案名錄,并對名錄內的運輸企業實行記分管理。
至2018年3月,全市共有進入《成都市建筑垃圾運輸企業名錄》的建筑垃圾運輸企業85 家,登記建筑垃圾運輸車輛 4915 輛。
1.3 垃圾處置、消納情況
市規劃局在各區(市)縣政府的配合下,完成了我市龍泉驛區萬興鄉鯉魚村、洛帶鎮姜家灣等建筑垃圾消納處置場點的選址工作,得到了“市城鄉規委會”的批準。通過全市統籌,按照市屬建筑垃圾消納場、區縣市自辦建筑垃圾消納場、社會化建筑垃圾消納場三級建設模式,建起了一批規范的建筑垃圾消納場,基本能夠滿足2020年前全市建筑垃圾的填埋消納需要。
2.1 法規體系建設。成都市從建筑垃圾產生的源頭到運輸、處置制訂了一系列操作性強、務實管用的法律法規,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建筑垃圾管理標準體系。如在管理方面,成都通過立法的形式于2013年12月印發了《成都市建筑垃圾處置管理條例》,配套出臺了《<成都市建筑垃圾處置管理條例>實施辦法》,明確建設施工單位、業務監管部門、建筑垃圾處置單位的責任,對違規排放、運輸、處置建筑垃圾的行為進行嚴管重罰。
2.2 從產生到處置全過程管控。一是建立建筑垃圾排放許可制度。成都市規定,建設單位或者施工單位在施工之前,應依照《成都市建筑垃圾處置管理條例》的規定,持相關材料到工程項目所在地的區(市)縣政務服務中心城管部門辦證窗口申請辦理《建筑垃圾處置(排放)證》,獲得《建筑垃圾處置(排放)證》并與項目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鎮(鄉)人民政府簽訂《建筑垃圾排放管理承諾書》后,方可進行處置(排放)。二是建立建筑垃圾消納的特許經營制度。成都市編制了建筑垃圾消納場設置規劃,對建筑垃圾消納處置實行特許經營,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消納場建筑垃圾處置消納證,對消納場實行環境影響評估及安全評估,防止建筑垃圾污染周圍環境及出現安全事故。
2.3 政策配套對處置企業大力扶持。成都市在2016年印發了《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成都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扶持政策的通知》(成辦函〔2016〕148號),明確了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相關扶持政策。除每年在市、縣兩級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支持建筑垃圾的減排和綜合利用外,還將建筑垃圾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列入科技發展規劃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建筑垃圾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并在產業、科技、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支持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發展。
2.4 部門聯動齊抓共管嚴管重罰。為抓好建筑垃圾管理,成都市建立了覆蓋市、縣、鄉三級的建筑垃圾管理體制。《<成都市建筑垃圾處置管理條例>實施辦法》規定,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建筑垃圾處置的監督管理工作,規劃、環保、住建、國土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建筑垃圾的處置監管,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按照法定職責對建筑垃圾運輸活動實施監督管理,街道辦、鎮鄉人民政府在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下對本轄區內的建筑垃圾處置活動進行監督檢查。理清了各級各部門的責任,形成了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5 建立大數據平臺進行高效監管。為加強對建筑垃圾的管理,成都市于2016年底搭建完成揚塵治理和建筑垃圾處置監管信息系統平臺。城市建設、城市管理、交通、國土、規劃、房管、林業園林、公安交管等涉及建筑垃圾管理的部門全部進入平臺。
3.1 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創新。如再生混凝土和再生磚。在技術上,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將建筑垃圾轉化為再生產品,開發獨有的核心技術。在材料上,通過不斷反復實驗,研發出最佳的配比。
3.2 建立再生產品目錄。建議成都市可考慮將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列入政府采購目錄,優先在政府項目推廣使用。制定再生產品補貼政策。建設、施工等單位使用經備案再生產品的,可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主要依靠再生產品的銷售增加收入,進而逐步減少前期對政府處置價格補貼的依賴。
3.3 發揮國有企業資金優勢。建議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國有企業為主體的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體系,發揮國有企業在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3.4 落實補貼優惠政策。目前全國許多城市給予一定費用補貼,如深圳市擬平攤到每噸建筑垃圾約 20 元;北京市非現場資源化處置費標準為 30 元 /t;上海市寶山區處置費用為 55 元 /t。
加快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是成都市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構建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加快推動建設工程全過程綠色化,推進資源循環利用,進一步改善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的迫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