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兵
(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80)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中的重要主體作用,2019年4月,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印發了《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呈現多樣化,但合作不夠深入,多數淺嘗輒止。通常的模式是學校按照行業發展需要設立專業,由企業專家組建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導學校的專業建設,并在企業建立實訓基地。產教融合應當是深層次的合作,企業與學校深度融合,企業向學校投入資金,學校為企業提供人才,學校按照企業具體崗位需要培養人才,通過一系列合作建立雙方共贏的利益共同體。但在推行校企合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學校教育觀念落后。隨著政府各部門相繼出臺了推進校企合作的指導意見,學校應當緊跟政策導向,但往往在學校層面較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建筑設備專業人才培養缺乏創新理念、系統舉措。
(2)辦學條件有限。建筑設備專業師資隊伍不強,教師服務社會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地為產業發展服務,畢業生對口就業率不高,降低了對企業的吸引力。
(3)沒有權威的教學模式。在發達國家,一系列創新理論、實踐和經典案例早已成型,呈現出的是比較成熟的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這些成熟的教學模式在我國建筑設備類專業當前幾乎都還是空白。
(4)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校企雙方對建筑設備專業人才培養不夠重視,僅僅通過企業每年招聘一些學生去實習,沒有把人才培養計劃融入到工作崗位上,人才培養不夠系統。
高等職業教育要改革,關鍵是要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產教融合模式現在有了政府多渠道支持和保障,對學校和企業是極大的鼓舞。
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專業2018年獲湖北省教育廳審批、立項,作為省級特色專業建設,是目前湖北省內唯一一家建筑設備工程技術試點改革專業。本課題研究從建筑設備工程技術產教融合模式下的教學內容設置和崗位需求培養,崗位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從業人員職業標準和職業資格對接,探索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推動高素質高技能建筑設備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利用寶武集團公司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契機、省級特色專業建設的有利條件、以及國家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中心制冷培訓項目、湖北省行業協會培訓基地、菲斯曼供熱技術培訓基地等資源,爭取實現校企雙方實現三個共同,共同開設專業、共同建立實訓基地、共同培養師資力量。
主動適應建筑設備行業發展對高職人才素質的要求,以提高技能水平為目標,夯實產教融合模式改革基礎,建立培養和運行機制。
1)依托寶武集團公司產教融合企業試點,推動校企聯合培養
2019年4月寶武集團公司申報了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得到國家發改委、國資委、教育部等部門的高度重視,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試點企業的支撐院校,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積極響應寶武集團公司“一基五元”發展戰略,將優質資源整合起來,協同合作,在資源整合、人才教育、科學研究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建立團隊合作的人才培養平臺,開啟了職業教育改革的新局面。
2)依托省級特色專業建設,產教研聯合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2018年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專業入選省級特色專業,依靠學校、寶武集團公司、省行業學會這幾個平臺,土木工程學院先后承擔了國家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中心制冷培訓項目2015-2017、2019 兩個階段培訓,該項目是聯合國UNIDO、蒙特利爾多邊基金項目,通過幾年來的培訓推廣,服務了湖北省內200 多家制冷空調公司,培養了1000 多名技術技能型人才,在環保、節能、制冷劑替代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效,打造了一支優秀教學團隊,并積極開展科技志愿者服務,全面提升師生的創新精神,拓展綜合能力,為區域產業發展培養了產業工匠。
建筑設備工程專業“產教融合”如何在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更廣范圍,實現產業與教育的共同發展。如何在新時期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是目前的主要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突出企業主體地位,發揮骨干企業引領作用
企業可以做培訓,辦教育卻不一定合適。企業沒有義務為培養人才而參與校企合作,企業生存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財富,積累財富,企業招聘人才也是為了實現企業目的,而培養人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短時間內難見成效,一般的中小企業也不具備辦學的能力。企業參與辦學需要政策支持,怎么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還有待研究與實踐,不會一蹴而就。
2)進行崗位技能教學設計,深化“引企入教”改革
職業崗位技能對接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最后必定落實到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上,教學設計、組織與實施,需要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參與,積極引入企業和社會第三方評價。可在區域內組建高職專業教育集團,建立由集團主導的校企合作管理體系,制定評價標準,要積極利用好寶武集團公司產教融合型企業試點的契機,積極爭取政策,確保校企合作向更高層次推進,建立互利共贏運行機制,把握好校企合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點。
3)加快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推進產教協同育人
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堅持“引進專家、培養大師”的原則,不斷優化師資隊伍。有的教師鍛煉成科研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干,成為具有多學科知識的“學術型”教師,以此推動標準的制定和技術的推廣;有的教師重視建筑設備專業知識應用實踐,成為雙師型教師、技術能手,實現企業生產技能與教學知識技能對接,傳承企業工作崗位技能和手藝,充分發揮產業工人的主觀能動性;有的教師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戰略性教師,打造更高層次的專業名師。結構合理、教學能力強、教學培訓成效好,為企業提供了充足的教學、科研、技能培訓服務支持,使得校企雙方合作更加緊密。
4)創新教育與培訓服務,促進產教融合
全面參與企業的生產實踐和科技開發,并將最新的行業信息和技術引入課堂,適應行業和企業的變化和改革。現代職業教育應當注重學員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針對不同的入學人群,如高中畢業生、下崗職工、農民工、退役軍人等,因材施教,個性化、菜單式定制學習和培養方案,以達到為企業輸送人才,優化企業人力資源結構,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將建筑設備工程職業核心技能和企業文化的培養融合,注重技能的傳承,由校企共同主導人才培養方案與實施,設立規范化的企業課程標準、考核方案、監督機制等。
1)深入調查研究、總體設計。針對不同的學員,不同的工作崗位,將專業知識與技能在教學組織上分解為通用型、專業型、高級型、精英型、資深型,有層次、結構合理。
2)實施實踐、開展工作。學校和企業各自承擔一半的教學、培訓任務,學校培訓先啟動,企業后面跟進,學校負責理論考核,企業負責實操考核,逐步完善共同教學、培養學員的機制。
3)資料信息反饋,檢驗成效。開展畢業生走訪、問卷調查、企業社會評價等多元監督機制,組織專家進行評估驗收,檢查學員知識與技能與企業生產過程對接的情況,是否可以勝任本崗位工作,專業對口率。
4)總結、推廣。提供可操作的教改方案,建立教學、培訓公共服務平臺,向社會延伸、向企業延伸,有效整合、利用社會資源,形成一系列共同發展的機制和教師研究模式,促進學校和企業共同發展、快速發展,成果可作為專業教師業務提升的有效途徑。
人才培養改革得到校內外教師和企業的認可,學生頂崗實習和工作也得到了企業的肯定,通過教學實踐,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1)特色。通過3~5年的教學改革和建設,建筑設備工程專業形成具有產教融合特色、一專多能的高職工程類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一批先進的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并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技能的師資隊伍。
(2)價值。增強了專業認知,專業課學習和頂崗實習,讓學生直接參與實際工程項目,增強了實戰性,使學生畢業后馬上就能進行實際工程的工作,縮短了從學生到工作崗位的適應期。實現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實現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過渡”,實現企業員工“從培訓到工作的過渡”。
(3)效益。學校將獲得企業的設備和資助,用于完善實訓室建設,節約學校資金投入預計10 萬元/年。為企業輸送人才,提供配服務(如在職人員培訓與拓展),有助于形成一批高素養高技能的人才隊伍,起到較好的示范效應,服務本地區經濟發展。
產教融合模式下的建筑設備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是立足于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聯系寶武集團公司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建立多元公共平臺,可培養學員的技能應用能力,使學員可以通過學習和培訓,獲取學歷教育和接受技能培訓的機會,優化教學教研團隊,將企業與學校緊密聯合,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不斷推動校企合作模式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地方經濟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