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婕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管理處,河北 邯鄲 056001)
古建筑文物既是歷史文明的載體,又是歷史文化的發展的見證,對一個國家而言,古建筑文物是進步發展的證明。即便很多古建筑文物在當代已經失去了使用意義,但也不應該被否定,尤其是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更應該給予足夠的尊重,切實做好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和修繕工作,尊重這些歷史遺產的本來面目。
一直以來,大眾群體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意識都比較淡薄,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國人口眾多,并且在意識觀念和文化水平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國民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人民群眾對很少關注國家有關單位開展的文物保護活動,我國每年都有很多城市舉辦規模不一的古文物宣傳保護活動,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人們對文物的保護意識,但群眾反饋效果不佳,并且多數人將保護行為停留于口頭,并未落實到行動中。第二,隨著我國對古建筑文物的開發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與古建筑文物有關的旅游項目獲得了良好的發展,尤其是節假日期間,這種旅游項目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增加了人們對古文化的了解,但隨之而來的還有大量的文物破壞問題。這些都證明了人們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意識薄弱[1]。
古建筑文物受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一定的破損,甚至毀壞問題。同時受當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進一步加劇可對古建筑文物壞程度。這種情況下,如果未能制定合理有效的修繕方案,僅對表面進行處理,即便從外表上看不會存在問題,但長此以往,就會造成愈加嚴重的破壞,影響古建筑文物的完整性和穩定性。現階段,我國很多古建筑文物在修繕與保護中都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受城市發展建設的影響,在對城市進行規劃時,經常需要占據古建筑文物所在的位置,這就使得一些古建筑遭到破壞,部分不可拆除建筑甚至還需要進行位置遷移,即便這些古建筑依舊存在,并且已經進行了修繕,但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文體韻味,增加了古建筑文物修繕和保護的難度。
在對古建筑文物展開修繕和保護工作時,要想保留建筑的特色,應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遵循真實性原則。古建筑文物是一定歷史時期發展的產物,帶有特定歷史時期的韻味和特色,要想保證這種歷史意義不會流失,就應該堅持真實性原則,盡可以在修繕中保持建筑原有的特色,如布局、樣式等,尊重建筑傳達的歷史信息,不可隨意更改,盡可能還原文物的最初歷史狀態。其次,遵循可逆性原則。由于古建筑文物多處于人口集中區,對此,就可以在古建筑文物原本的基礎上對建筑結構進行維護,并在不破壞建筑韻味的前提下,適當融入現代化元素。最后,應遵循整體性原則。古建筑與周邊的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在修繕中未能考慮周邊環境,忽略了整體性,就會影響建筑的歷史價值。因此,在進行修繕和保護時必須注重古建筑文物的整體特色,實施針對性修繕工作。
要想提高人們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首先,可以利用網絡媒體渠道,加大古建筑文物保護宣傳力度,并開展相應的網絡主題活動,幫助人們逐漸樹立良好的保護意識,促使其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中。其次,可以將文物保護融入到教育環節中,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展開不同程度的文物保護宣傳教育。最后,制定相應的古建筑文物保護制度,做好制度宣傳工作,并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人們行為意識的限制,使其從制度中認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
首先,需要相關單位做好對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記錄和檢查工作,這關系到文物修繕的質量和水平,在此過程中,可以對現存建筑遺址使用拍照、視頻和繪畫等形式記錄下來,然后通過查詢資料的方式進行修復研究,為修復工作的開展提供相應的參考依據。其次,可以通過實地考察方式了解古建筑文物遭到破壞的原因,以及具體的受損情況,然后結合古建筑文物的歷史背景、建筑特色等制定合理的修繕方案。最后,明確并落實對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措施,在此過程中,要重點考慮對建筑磚塊、石塊風化,以及建筑結構變形問題,這對古建筑整體結構的修繕具有重要的意義[2]。
開展古建筑文物修繕和保護工作的主體是人,因此,要想降低修繕和保護工作開展的難度,必須要考慮人的因素,通過提高工作人員素質的方式,加強對古建筑文物的修繕和保護力度。首先,國家可以相應的政策,擴招相關專業的學生,并進行專業教學。其次,為相關專業的在校學生和崗位實習人員提供更多實踐機會。最后,對已經在崗的人員提供更好的培訓機會,提高其專業素養。
綜上所述,古建筑文物是當代人們應該守護的重要財富,必須予以足夠的尊重和重視。因此,必須在尊重古建筑文物原貌的前提下,做好修繕和保護工作中。在實際開展保護和修繕工作時,有關人員要認識到具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然后根據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提高對古建筑文物的維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