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文韜
(河北壩上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河北 張家口 076550)
近年來,水利工程在防洪搶險、航運發電、農業灌溉等領域發揮著有效作用,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建設貢獻了重要力量。但是,水利工程建設涉及的方面較多,相關的控制因素較為復雜,對周邊的生態環境容易產生不利影響,限制生態環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采取科學合理措施規劃水利工程建設。
首先,水利工程建設對河流生態環境的影響,我國水利工程項目大多位于天然河道,工程建設完成后,會打破以往的生態平衡,促使河流局部區域出現環境惡化的問題,例如,在河流上游建設大型水利工程,會導致下游泥沙和水量的變化,河流會出現水文條件變差的情況。尤其是大型水庫的建設,由于水庫的蓄水量較大,且與河流比較,面積寬廣,陽光輻射效應較強造成水溫升高,對魚類生物的排卵期構成影響。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導致區域內水流速度放緩,使得水體的自凈能力下降,影響河流生態環境[1]。
其次,陸地生態環境也會因為水利工程建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工程項目建設中,有時會破壞林地、草叢和農田資源,進而造成陸地植被的破壞,影響陸生動物的繁衍與棲息。同時,在水利工程的建設中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水與污水,倘若對其的排放處理不當會引起陸地環境污染,擠占爬行動物的生存空間。由于陸地植被的破壞會影響周邊環境,使得區域環境其他物種間的依賴關系發生改變,而棲息在此地的鳥類也會發生遷移。
最后,社會生態環境受水利工程建設影響也會發生改變,主要體現在工程項目范圍內,房屋耕地的占用和當地居民的被迫轉移。實踐施工環節,水利工程的建設也會改變區域內土地、工廠甚至是歷史古跡等社會環境資源的分布,由此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而在具體的居民安置工作中,會興建新的城區和相關的配套設施,倘若規劃不當也會造成社會生態環境的污染。
為合理改進水利工程在建設中引發的生態環境保護不善的問題,工作人員在水利工程的建設前期,應做好項目的規劃設計工作,充分利用生態環保的理念,選擇施工地點、制定建設方案。在水利工程的建設全過程,設計階段的環保方案選擇至關重要,對項目建設階段踐行綠色施工理念、竣工后的安全驗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項目設計方案的選擇上,相關人員應綜合考察施工所在地的區域生態環境,并對其生態環保價值做出科學有效的評估,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水利工程的建設有機結合[2]。
在項目的具體設計階段,應堅持和諧發展的理念,為植物與動物提供必要的棲息環境,避免破壞當地的自然生態結構。同時注重水庫儲水量與水質溫度的控制,為魚類的繁衍生息提供條件基礎,還應保護水禽鳥類的棲息地,構建水利工程項目與河流生態環境和諧共處的發展機制、在水利項目的建設實踐中,應堅持綠色施工理念,采取生態環保的作業技術與材料,避免對局部生態環境造成工業廢料污染。為充分踐行生態設計理念,應對相關的設計方案采取跟蹤評價管理,對擬建工程的相關影響要素和生態環境保護要點進行有效分析,促進方案的具體落實,為提升設計工作的時效性,技術人員可利用BIM 技術進行工程項目的三維動態模擬,對可能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及時規避,并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對水利工程項目的評價應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在具體的工作中,應建立完善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體系,對項目所在地有關的地質結構特點、生態環境資源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評價,并對周邊的環境影響問題進行廣泛調研與評價,以此保證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不僅具備經濟效益,更具有社會效益,為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提供有益的幫助。工程項目建設中。構建基于水利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的評價體系,是保證項目方案有效落實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合理解決工程項目中環保問題的有效手段。在具體的建設環節,應注重補償機制與相關制度體系的構建,有效彌補相關人員應工程水利建設發生的損失。
在評價體系中,應融入氣候、水文、地質、土壤、生物以及人類活動等多方面的信息,通過對相關要素的科學分析,選擇最具環境保護要求的制度,促進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的合理性,完善有效的水利工程評價體系可全面反映人們現有的認知水平,進而促進人們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水利工程項目相關人員應建立生態環境綜合評價體系,考量各項因素對水利工程項目的影響程度,進而方便相關人員對環境保護工作作出量化標準,以此促進評價體系構建的合理性。
基于工程水利項目的評價體系構建,應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價值進行科學有效的研究,合理研究水利項目建設對周邊生態環境建設產生的積極影響和不利影響,并對相關的研究結果做出可行性的實施報告,保證相關環保理論的具體落實。同時,水利工程建設基于環保角度考慮,應在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以及竣工驗收階段,形成完善的環保制度體系,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與工程實際施工過程相掛鉤,加強環保建設措施的應用力度。
在水利工程項目的施工建設中,應綜合利用地理學科和生物學科知識,注重分析河流生態環境的演變過程、氣候條件因素以及區域內動植物的繁衍與成長規律、生態環境結構等相關因素,進而為相關人員制定系統科學的水利工程開發方案提供理論支持,促進工程項目建設中的生態環保效益,充分落實可持續發展原則與理念。基于學科理論知識的運用,可保證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環保決策的科學化與合理化,同時,也為被轉移人員的安置地點選取提供理論依據,保證水利工程建設施工的有序開展[3]。
為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應堅持理念與實踐相結合的工作方式,因此,技術人員應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注重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為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具體實施提供有力支撐。在具體的工作中,相關人員應利用最新的技術手段,例如,大數據技術,合理分析區域內水資源的需求總量和需求結構,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水利工程的蓄水量和調水規模,通過對周邊區域的技術分析,調節補水量,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值得注意的是,工程項目對水資源的利用應堅持適度原則,避免過渡開發導致區域內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對水資源的利用,需要運用先進的技術方法,例如,云計算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合理分析周邊的經濟發展狀況、工業和生活用水量以及相關的抗洪搶險蓄水要求,進行水資源的供給與儲存,促進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
綜上所述,在水利工程的建設實踐中,相關人員應堅持生態設計理念、構建基于工程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并采用學科與技術相結合的策略方法,有效改善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促使項目施工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由此,保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落實、實現水利工程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