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萍
“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①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2頁。,這是習總書記對青年與時代的本質關系做出的深刻認識,也如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論述所言:“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6頁。所以,青年的本質、社會表現及其社會性作為,要從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中加以認識和把握,不同時代對青年的使命擔當有不同的要求。“五四青年”在特定歷史時期,以主體姿態和革命創舉為我們留下愛國主義精神遺產。歷經百年傳承,五四愛國精神彌久歷新。新時代青年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與新時代的關系,立足于大歷史觀,剖析不同歷史語境下的五四愛國精神的內涵與價值,對創造性地傳承愛國精神進而激發青年使命感、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國夢”有重要的意義。
五四愛國精神是五四青年運動的重要精神遺產。青年學生勇當先鋒,以“國土不可斷送、人民不可低頭”的誓言和行動,身體力行地號召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到愛國救國的行列中,激發了全民族追求進步、追求真理的偉大價值覺醒,激發全民族高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
盡管人們對五四運動的范疇認識、所反映的歷史本質認識、價值取向的性質認識并不十分一致,但普遍存在一個基本的共識,即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愛國革命運動,它標志著中華民族首次吹響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沖鋒號。1919年,作為一戰戰勝國的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提出的取消列強在中國的各項特權、歸還被日本從德國奪走的山東各項權利、取消“二十一條”等合理要求不僅被拒,和會還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戰敗國日本。面對帝國主義在巴黎和會上的強盜行徑和中國政府媚外賣國的外交政策,國內民眾救亡圖存的愛國情緒被迅速激起,紛紛反對中國代表團在喪權辱國的合約上簽名,而其中,北京三千多名學生發揮了先鋒隊的作用。5月4日下午,北京青年學生匯集天安門前,高呼“打倒賣國賊”“外爭主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等口號,他們拒斥政府的“文勸武壓”,以“民族自決”的精神走上街頭,罷課游行示威。北京學生的愛國反帝運動得到全國各界的關注和響應,全國紛紛成立學生聯合會,百萬學生高舉愛國旗幟,以勇猛頑強的斗爭精神和至真至純的愛國熱情,做好拼死犧牲的準備,掀起一場驚天動地的學生運動。學生的斗爭決心激起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潮,工人階級、商人紛紛自發性地罷工、罷市,有力地響應和聲援學生并推動了“三罷”斗爭風潮。這場從學生罷課蔓延到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從北京蔓延到全國的愛國救國運動,把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到了一個巔峰,“愛國”成為五四運動的核心、精髓、精神動力和文化遺產,它展現出青年群體憂國憂民的國家情懷、無私奉獻的社會責任感和英勇奮斗、無畏無懼的個人價值取向。
五四青年以巨大的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扛起“民族振興”的大旗,五四運動無疑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運動,愛國精神不僅是其重要精神遺產,還是支撐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價值理念,是推動中國人民從價值覺醒走向文化自信的文化力量,是在青年代與代之間和擔當歷史使命之中有效傳承的寶貴精神財富。
以青年知識分子為行動主體的五四運動,是中國思想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分水嶺。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在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斗歷程中,青年永葆愛國熱情和精神,在傳承中不斷拓展五四愛國精神的時代內涵,在勇擔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中,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先鋒精神、奉獻精神、革新精神、開拓精神、奮斗精神和擔當精神。
五四運動是一場在中華民族“站起來”的革命歷程中發揮劃時代意義的政治和文化運動,它打開了中國人民不妥協地堅決地反帝反封建的序幕。在內無民主、外無獨立的國內環境中,時代要求青年要擔當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使命,積極投身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隊列中,青年在革命中傳承了五四先輩的勇于革新、無私奉獻、英勇奮斗的先鋒精神。
自五四運動以來,青年始終是革命的沖鋒者和先鋒隊,是擔負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歷史使命的踐行者。五四運動促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認清了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丑陋面孔,真正認清了西方資本主義和傳統封建主義都不能救中國的現實,中國人民逐步擺脫對西方制度的幻想和對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逐步走出一條依靠中國群眾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踏上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新道路。1920年,五四運動總司令陳獨秀在演說中指出“什么是五四精神”,他認為五四運動的精神不能簡單歸結為愛國救國。因為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愛國救國運動從不間斷,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國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和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都是中華民族兒女為拯救國家于危亡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而五四運動是一場不同于以往任何運動的革命斗爭,在陳獨秀同志看來,“直接行動”和“犧牲精神”是五四青年運動特有的精神內容①陳獨秀:《陳獨秀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8頁。。習總書記強調,五四運動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②《劃時代事件 里程碑意義》,《人民日報》,2019年5月2日,第1版。。五四愛國精神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精神支撐。五四青年學生始終沖殺在斗爭的最前線,英勇奮斗、不畏犧牲、無私奉獻,注重結合社會力量,積極與工農等社會各界建立聯系等社會作為和精神理念,時刻激勵和啟發著參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人民和戰士,他們“純粹的愛國理念”也時刻喚醒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使得民族斗爭精神普遍覺醒,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隊伍的壯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毛澤東同志認為五四運動的歷史杰出意義,關鍵在于它具有不同于辛亥革命的首創姿態,即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徹底性和不妥協性。此外,五四運動還是一次不妥協地堅決地反對封建舊式傳統的思想文化運動。在文化領域上,青年知識分子在反對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學的過程中,傳承了不可或缺的革命斗爭精神和思想革新精神,為爭取人民的精神獨立和思想解放做出頑強的斗爭。中國的文化革命,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構成了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彼J為,五四以后,誕生了一支嶄新的充滿活力的文化生力軍,即中共領導的共產主義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那是一種能為中國帶來新生的文化思想③《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57~658頁。。五四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開辟道路,為先進青年領導中國革命運動提供了可靠的思想理論指導。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中國青年開始并逐漸把目光轉向俄國,青年李大釗同志率先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洗禮,連續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并在北京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為先進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戰勝傳統的腐朽的封建主義,為新思想戰勝舊思想發揮了思想先鋒的作用。在后來的三次論戰“問題和主義之爭”“關于社會主義的爭論”和“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論戰”中,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不斷“革新”思想,以爭取民族精神獨立和人民思想解放為目標,以馬克思主義戰勝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以共產主義戰勝東方頑固封建主義和西方資本主義,并把馬克思主義結合工人運動,使得馬克思主義在國內得到廣泛傳播和獲得廣泛認可。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致力于立足時代特征,構建五四革命話語體系,促使青年在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上④胡獻忠:《中共話語體系中的“五四”敘事》,《青年發展論壇》,2019年第1期。,繼續傳承和發揚五四的愛國先鋒、英勇斗爭、不畏犧牲的奉獻革命精神,同時根據不同的時代任務要求,拓展了五四愛國精神的內涵。在大革命時期(1924~1927),青年團結一致對外是“五四愛國精神”的最佳詮釋,是推動青年革命黨人團結抵御外敵的精神支撐。1924年,中共中央委員長陳獨秀、秘書毛澤東聯名提出,中共以“紅五月”系列紀念五四運動,認為五四精神仍有對抗“國外列強之壓迫和國內舊思想之反攻”的作用①共青團中央青運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青年運動文件選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第30、100頁。。1926年,張太雷呼吁“恢復五四運動的團結精神”②張太雷:《張太雷文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97頁。。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青年堅定獨立自主和民族獨立是對“五四愛國精神”的傳承。1935年5月4日,共青團中央發聲強調,“非抗日反帝實無以救亡圖存”,它呼吁青年學生敢于、勇于反抗親日的國民黨反動派,告誡學生別當“亡國順民”③共青團中央青運史工作指導委員會等編:《中國青年運動歷史資料》第13冊,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63~65頁。。在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青年堅定民主進步、抗日救亡是對“五四愛國精神”的發揚。1938年,在延安“五四”紀念晚會上,毛澤東同志號召青年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為建立新中國奮斗。在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青年堅定“新民主和新科學”是對“五四愛國精神”的延展。1946年,朱德在《解放日報》指出,“五四以來,青年一貫是中國民主運動的急先鋒。”“全國青年團結起來,發揚五四的傳統,……為實現民主做不屈不撓的奮斗”。1948年,周恩來同志指出,五四運動劃時代的意義在于新舊民主和新舊科學的區別,新民主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民主,新科學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新科學,是為人民服務的新科學。他突出強調了五四運動的人民性和科學性,深化了國家與人民的關系,為五四運動的愛國性質做出了獨到闡釋。
完成民族“站起來”的歷史任務后,面對國家貧弱、人民貧困的國內形勢,青年要擔當起國家“富起來”的時代使命,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青年在建設和改革中發展了開拓進取、改革創新、團結奮斗、求真務實的五四愛國精神。
青年是國家富強道路上積極進取的開拓者和奮斗者。在社會主義建設早期,青年既創造性地發揚了五四愛國精神的內涵,又在曲折前進中獲得經驗教訓。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華民族“站起來”了,在“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等歷史教訓下,全民族開始大踏步地朝著社會主義建設前進。在建設探索時期,“為把祖國建設好而艱苦奮斗”是“五四愛國精神”的具體表達,青年在祖國建設的實踐中傳承和發揚“五四愛國精神”。在建國初期,人民開始思考革命時期的五四精神如何向建設時期過渡。1950年,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五四紀念日,社論《五四運動以來的中國革命》指出,“新中國革命史要求我們重新估定五四運動的價值”。在建設時期,青年發揚了熱愛勞動、開拓進取的五四愛國精神。1957年5月3日,周恩來同志鼓勵新中國青年,“努力學習,參加勞動?!彼谕嗄瓿蔀橐粋€有文化、有技術的工農人民,成為一個集腦力和體力于一身的有為知識分子。次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為著社會主義而勞動》《我們的口號是:愛國、團結、勞動》。1959年,共青團中央公開宣傳指出,全國青年要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知識分子必須和工農結合,并以滿腔熱情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行列中??偠灾?,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歷程中,青年創新性地傳承“五四愛國精神”,以積極的態度學習科學文化技術,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堅持改革創新、艱苦奮斗、開拓進取,不斷大踏步向前追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現國強民富。然而,早期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中前進,開拓進取的革新精神被應用于文化領域上,開始盲目批判傳統。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出現了表面繼承五四精神,實際偏離現實和理性的情況。1966年5月3日,《中國青年報》發表社論,號召中國青年積極參與文化大革命,徹底清除文化領域中反對共產黨和反對社會主義的思想。進入70年代,全國開展“批林批孔”。總而言之,這種表面的五四愛國精神,實質上是在無區分性地轟擊中華民族千年來的歷史傳統,是盲目將政治革命擴展到文化革命領域的非理性行為。在粉碎“四人幫”后,黨中央撥亂反正、批判“兩個凡是”和展開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為久旱的青年注入甘露,重新煥發青年的活力與熱情,使五四愛國精神重回正軌。
在改革開放時期,青年是改革開放大潮的開拓者,“改革創新、艱苦奮斗、同心同德搞‘四化’、以國家富強為己任”是五四愛國精神的生動表達。在中華民族“富起來”的改革開放歷程中,時代為“五四愛國精神”注入了新的力量,中共以追求實事求是的態度重構五四話語體系,為青年創造務實的機制環境,激發青年為艱苦奮斗以建功立業的信心和熱情。改革開放進一步解放青年思想,進一步更新青年觀念,青年務實求真,艱苦奮斗,努力學習科學技術知識,提高建設祖國的本領,爭做社會主義的“四有”新人。他們緊跟黨的步伐,大踏步走在建設“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現代化”的前頭,積極開展和參與“爭當新長征突擊手活動”“全國青年綠化活動”“希望工程”“青工技術練兵比武活動”“青年星火帶頭人活動”“大中專生社會實踐活動”等。農村青年更是首先投入改革,在農村改革中大顯身手。廣大農村青年在團組織的支持和引導下,開拓進取,廣泛開展“學科學、用科學,在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建功立業”的活動,團結一致、大膽踏實地為實現“農業現代化”而艱苦奮斗。爾后,城市青年也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積極投入到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奮勇搏擊。1992年,江澤民同志對各級共青團組織提出“發揚五四精神,繼承光榮傳統”的期望和要求。1988年,在北大建校百年大會上,江澤民同志對各界青年抱以期望,他希望青年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強化思想道德修養、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積極為祖國建設服務,為實現遠大理想而艱苦奮斗。進入新世紀后,青年一代的成長更受關注。青年被冠以“民族事業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總而言之,在改革開放時期,青年創新性地傳承“五四愛國精神”,成為在國家富強道路上的開拓者和奮斗者,同時又拓展了“五四愛國精神”的新的內涵,為其注入了新的力量。
經過長期的奮斗和努力,歷經磨難的中國“站起來”并“富起來”了,正朝著“強起來”飛躍。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時代要求青年創新性地弘揚五四愛國精神,力求回歸本源、喚醒初心、牢記使命,積極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發展五四愛國、奮斗、擔當精神,爭當有愛國情懷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有品德的勇于奮斗的時代弄潮兒。
青年是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靶聲r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雹倭暯剑骸对诩o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9年5月1日,第2版。這是習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對新時代青年使命的內容做出的深刻闡釋。青年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是對五四愛國精神初心的高度凝練和發揚,五四愛國精神愈發激發新時代青年的民族使命感,青年也日益成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钡闹髁?。中共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兩個百年”的夢想,其中第二個百年即新中國成立一百年之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之時,當代青年正是處于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期,正處于中國發展的最好時期。習總書記多次強調青年在新時代的社會性質和歷史地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薄皣业南M谇嗄?,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青年一代的發展和個人選擇越來越影響著國家的未來發展。習總書記曾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激勵青年要“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擔負起歷史重任,讓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018年5月,習總書記強調青年青春氣息和奮斗熱情的重要性,他號召青年在青春年華,要保持奮斗激情,在奮斗中揚灑青春汗水,為人民幸福、祖國富強、民族復興奉獻青春。當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青年對“五四精神”的傳承,要站在大歷史觀的視野下,準確把握五四運動期間青年特征和新時代青年特征的異同。在新時代歷史方位下談實現民族復興,要引導青年牢記使命,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當中。
習總書記強調,“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他深刻闡釋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①《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民日報》,2018年9月11日,第1版。。當代青年是新時代青年,是擔當民族復興歷史使命的時代新人,是名副其實的“強國一代”,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代青年要積極學習五四先輩愛國情懷和擔當意識。因此,要以五四愛國精神,培養和激發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新時代中國,青年弘揚五四愛國精神,就是要愛國為民、無私奉獻;就是要堅守信仰、樹立遠大理想;就是要實干奮斗、培養過硬本領,要把青年培養成為新時代有愛國情懷的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奉獻者、信仰者和奮斗者。
愛國為民、無私奉獻是青年勇擔使命的基本要求?!皩π聲r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睂崿F中國夢的遠大理想,要求青年積極參與到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中,國家的繁榮興盛需要青年一代心系國家,熱愛人民,無私奉獻。習總書記指出,“無私才能無畏,無私才敢擔當?!蔽覀円獋鞒形逅膶W生運動所展現的價值精神即“愛國熱情”“不畏犧牲”“為國為民無私奉獻”。五四運動后,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擔負起“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钡臍v史使命。青年是黨和國家發展的生力軍和后備軍,需要以“五四愛國精神”注入強大的精神生命力,以“五四愛國精神”筑牢民族之“魂”,勇擔“雙謀”歷史使命。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首先,青年要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團結一致謀復興,堅定“四個自信”,堅守“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的基本底線,牢記五四青年學生堅守“國家底線不能破”的決心和“為國為民奉獻”的恒心。其次,青年要把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靶聲r代青年要聽黨話、跟黨走,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不斷奉獻祖國、奉獻人民?!备咝Re極開展“顯”“隱”性課程,以“五四愛國事跡和精神教育”增強青年主人翁意識,以校園紅色文化建設和課堂教學,引導青年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方向相耦合,把個人理想匯入到社會理想中。最后,青年要把“愛國為民”的情懷植根于社會實踐中。青年要立足于自身崗位,在學校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雙創”意識,學有所成后要積極投身到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實踐行列中。
堅守信仰、樹立遠大理想是青年勇擔使命的核心要求。習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被仡欀袊逅囊詠淼陌倌隁v史,正是中國共產黨在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實踐中,把中華民族從水深火熱中救出來,把中國人民從貧困中解脫出來,讓中華民族再次富強起來。作為民族的未來和希望,青年一代要牢記歷史經驗教訓,要清楚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劃時代意義,“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以及建設現代化強國與實現民族復興的一致性。在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奮斗目標,增強“四個自信”,做到“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補足精神之“鈣”,為實現中國夢注入力量。首先,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要通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發揮“五四愛國精神”的教育作用,增強五四精神的感召力和教育效果。其次,要結合全媒體和互聯網時代特征,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式,把“五四愛國精神”在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的歷史表現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相結合,引導學生做信仰者、傳播者和踐行者。最后,青年要把個人理想與共產主義理想相結合,要清楚認識到“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鼻嗄暌獮閷崿F共產主義理想奉獻理想,勇擔民族復興使命。
實干奮斗、培養過硬本領是青年勇擔使命的應有之義?!懊褡鍙团d的使命要靠奮斗來實現,人生理想的風帆要靠奮斗來揚起?!眾^斗是青年實現理想、擔當使命的“不二法門”。奮斗不僅要腳踏實地,更要敢于創新。五四青年學生“敢沖敢干”,始終充當革命運動的沖鋒隊;改革開放時期的青年創造性地發揚“五四愛國精神”,在改革中“敢闖敢創”,始終牢記“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為中國發展開拓出一片藍天;新時代的青年更要牢記、傳承和發揚“五四愛國精神”,不忘初心,敢于做開拓創新的時代先鋒,要知行合一,積極投身到強國建設實踐中,踏實肯干,為國家發展、個人發展而拼搏。首先,努力學習,練就過硬本領。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在實現人生理想和擔當時代使命中,青年要在學習中長見識煉品格,在工作中長才干練本領,使得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能緊跟時代發展。其次,立足本職,埋頭苦干。在2014年五四青年節,習總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強調,“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彼栒偾嗄瓴粌H要努力學習,還要積極參與實踐,做到知行合一,把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身價值追求,外化為自身的自覺行動。習總書記在五四百年紀念大會上指出,“奮斗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項任務、履行每一項職責中見精神?!弊詈?,深入基層,參與實踐。習總書記多次強調,青年要“不怕困難、攻堅克難?!彼郧嗄陼r期在梁家河插隊的七年知青生涯,勉勵新時代青年勇于到條件艱苦的基層、國家建設的一線、項目攻關的前沿,自我錘煉,練就過硬本領;鼓勵青年要敢闖敢干,勇擔“雙創”大旗,在改革開放中闖新路、創新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