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臺市國資委
今年以來,煙臺市國資委堅持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以“五比”大競賽大比武為工作主線,積極擔當作為,銳意改革創新,著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力爭監管企業營業收入、利潤、資產總額年內增長10%以上,分別達到1200億元、260億元、2100億元,努力打造“國盛資豐·企強業興”的新時代煙臺國資品牌。
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站位,樹立戰略思維和開放眼光,努力推動監管企業實現更高境界、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發展,擔當起全市新舊動能轉換主力軍。
抓好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研究出臺《關于加強市管企業主業管理工作的意見》《煙臺市市管企業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向對新舊動能轉換具有支撐保障作用的重要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集聚。積極推動萬華工業園二期、煙臺港西港區、國興銅業等總投資854億元的36個項目,力爭年內完成投資230億元。
點燃雙招雙引這個“引擎器”。組織有關企業5月底前成立專業的國有招商公司,統籌國資系統“雙招雙引”工作。全力服務好中國海工北方總部項目、總投資25億元的國興銅業合作項目、總投資10億元的資產管理公司等項目發展。加強與中泰證券、招商證券等基金機構對接合作,重點推動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綠色化工產業母基金、煙臺生物醫藥產業、汽車產業、半導體產業等投資發展基金的設立和落地工作。
樹起開放創新這個“風向標”。充分利用好企業現有22個國家級創新平臺、37個省級創新平臺、14個創新戰略聯盟的平臺資源,持續推動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力爭企業研發投入增幅1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4.5%以上。支持企業國際化布局發展,著力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加快推動萬華集團中匈寶思德經貿合作區及美國40萬噸MDI項目和冰輪集團北美項目建設,全力服務支持東方電子海外市場開拓。
認真貫徹落實省委書記劉家義重要批示精神,全面學習推廣萬華改革經驗,推動國企改革向縱深發展。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加壓加力。組織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三年行動計劃”,篩選一批符合條件的企業,積極引入各類資本進行混改,努力打造混改“煙臺樣板”,力爭到2021年企業產權多元化比例、資產證券化率分別達到65%和60%以上。在今年全面完成萬華整體上市、冰輪可轉債發行等工作基礎上,加快推進交運集團混改及員工持股試點工作,持續做好密封科技首發上市前期準備工作,力爭3年內再培育3~5家后備上市資源。
在深化現代企業制度改革上落實落細。不斷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市場化經營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盡快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推動國有獨資公司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推行高管人員契約化管理,積極推進國有科技型企業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積極推進內部市場化改革,著力推動企業實質性管理層級壓縮至三級以內。
在推動重點企業改革上提速提效。蹄疾步穩加快推進北極星“1+4”綜合改革,通過混改、中長期激勵、科技型企業股權激勵、內部市場化及資產重組整合等“組合拳”,加快引入戰略投資者,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讓“百年老店”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同時,加快推進萊動公司、鹽業集團、海商公司等企業改革發展工作。
寓監管于服務之中,著力在服務中加強監管,在監管中提升服務,研究出臺市國資委服務企業發展的十條意見。
深化服務理念。倡樹“事不隔夜”服務標準,企業需要市國資委研究確定的事項當天啟動辦理程序。嚴格實行首接負責制,每項工作都落實一位分管領導牽頭、一個科室負責,實行掛號督辦、銷號管理。積極開展“進現場、解難題、促發展”活動,組織機關全體干部走出辦公室、走進企業、走向一線。
優化發展環境。多方式拓展企業融資渠道、優化債務結構,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直接融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積極為企業提供國企改革、產權評估、財務稅收等政策法規及業務培訓服務。規范聯合產權交易中心收費科目,切實降低國有企業資產進場交易成本。
強化制度保障。對現有制度文件進行全面梳理、系統設計、整合創新,對不適應改革要求、不利于企業發展、不貼近企業實際的制度文件及時予以清理廢止。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努力做到為企業該辦的事必須辦、能辦的事馬上辦、難辦的事想法辦,為企業發展“清淤排障”“鋪路架橋”。
認真落實國資監管這一底線職責,進一步嚴中加嚴、寸土不讓、提升效能,著力打造全方位、多層級、無縫隙的國資監管體系。
在業績考核上更有準度。切實發揮好考核的“指揮棒”“風向標”作用,盡快修訂完善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意見。緊密結合企業所處行業特點、功能定位和發展階段,一企一策設置不同的考核指標,實施分類考核、差異考核、精準考核,確保每戶企業“有目標要求、有壓力出現”。
在簡政放權上更有力度。修訂完善出資人監管權力責任清單,對清單內的事項堅決管好管住,清單外的事項由企業依法自主決策。進一步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努力實現由管企業向管股權的轉變、由管資產向管資本的轉變、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的轉變。
在風險防控上更有精度。以打造法治國企、陽光國企、實力國企為目標,著力健全完善以審計監督為主的大監督體系,將專業監督與職能監督、業務監督與紀檢監督結合,變“專科檢查”為“全科會診”,確保授權到哪里,監督就跟到哪里。建立主要經濟指標動態監測、分析和預警機制,加強監管信息化建設,建立實時在線的監管平臺,實現對企業大額資金運作、“三重一大”決策事項的動態監測。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以擔當彰顯忠誠,用作為詮釋責任,努力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創新優勢和發展優勢。
堅定不移扛起政治引領責任。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進一步落實國有企業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按照黨組織研究討論前置于董事會、經理層決策重大問題的要求,修訂黨組織和其他治理主體的議事規則、決策程序,確保黨的意圖在重大決策中得到有力貫徹,牢牢把握企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持續用力打造基層戰斗堡壘。按照上級部署,精心組織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年內全力爭創“三星級”機關黨委,開設國資大講堂,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過硬。探索研究混合所有制企業發揮黨組織作用的路徑方式。
旗幟鮮明落實容錯免責機制。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按照“三個區分開來”的原則,落實好容錯糾錯機制。市國資委黨委作為企業改革發展的堅強后盾,全力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努力打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新時代國資國企干部隊伍,在全系統營造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