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濤 黃吳涵馨
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企業家們各出奇招,其中一些不法分子利欲熏心,企圖通過損害競爭對手商譽爭取更多客戶資源。商業信譽是企業立身之本,侵犯企業商譽將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張某是某純凈水企業負責人,為提高銷售量,張某偽造某著名礦泉水公司商標生產、銷售假冒純凈水。后被該公司發現并舉報,張某受到了行政處罰。張某懷恨在心,他先后秘密拍攝了該公司生產基地大門、水井、水塔、輸水管道等照片,故意在圖片上添加內容,捏造該公司利用水庫水、自來水制作天然礦泉水的虛假信息,并在網上散布,引起廣泛關注,一時間該公司產品大規模滯銷。公安機關接到受害企業報案后抓獲張某,法院以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判處張某有期徒刑二年。
所謂商譽,包括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是指社會大眾對市場經濟主體經濟能力、信用狀況、經營水平及其產品給予的社會評價,也是對公司企業及其產品在市場經濟生活中信用、聲譽、地位的綜合評價。刑法第221條規定,捏造并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
王某是某廣告公司的負責人,為爭取某著名汽車生產廠家的廣告業務,指使他人撰寫多篇文章,捏造競爭對手公司長期采用給回扣等非法手段獲取廣告業務的事實,并在網絡上發布。截至案發,多篇文章被百余家媒體網站轉載,瀏覽量達24萬余次。競爭對手公司為消除不良影響,聘請公關公司、律師事務所進行緊急處置,花費80余萬元。因捏造文章造成的影響,公司被多家客戶函告終止廣告業務。后王某被刑事拘留。
現實中,捏造虛偽事實損害他人商譽的行為表現多種多樣,較為常見的還有惡意訴訟,即虛構訴訟損害他人商譽,讓競爭對手“吃官司”。虛假投訴也是不法分子慣用的招數。根據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相關規定,損害商譽給他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或造成受害單位停業停產6個月以上,或造成受害企業破產的,依法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但屬于利用互聯網或其他媒體公開損害他人商譽情形,即使未達到50萬元以上的損失數額標準,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的,也應當立案追訴。
如今,媒體監督曝光渠道愈發通暢,在消費者維權過程中,也可能產生批評的言論,使當事方商譽受到影響。那么,如何界定和把握損害商譽與正當維權行為之間的界限呢?實踐中,區分二者主要是看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和客觀行為。損害商譽違法行為人一般帶有不良的行為動機,客觀上必須實施了捏造虛偽事實的行為。如果行為人基于維權、公義等正當目的,主觀上并無損害商譽的故意,只是對企業或企業產品質量、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客觀上并無捏造虛偽事實的行為,即便造成了當事方商譽降低的后果,也不能定性為損害商譽行為。公民基于個人體驗或認識,在網上對企業及其產品、服務發表批評言論,只要不是無中生有、虛構捏造,就屬于言論自由的范疇,受法律保護。